青葙子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益起过中秋小山和家厅里找教材,一草 [复制链接]

1#
03:26

钱江晚报·小时新闻记者黄莺

“这座山不高,路线有好几条,我们是带着孩子走不同线路,还是走一条线路?”

“这个家厅看起来不大,牛腿也不是老底子的,应该是翻修的,本身故事可能不多,讲家厅建筑和传统可能更合适。”

“要不要给孩子们准备手工课,一般孩子们都挺喜欢手工课的,最好确认一下学校的美术教室能一次性容纳多少孩子。”

近日,为了给淳安汾口镇龙川小学的孩子们上好这堂“益起过中秋”的特别课程,来自浙江山野自然教育机构的志愿者老师,还有参与了不少古建筑修复工作的“千岛湖工匠”、曾被评为杭州市劳动模范、杭州市乡村产业技能大师的汪奇湖,两组老师分别到学校附近的小山,以及学校所在村落的家厅走了一圈,和学校老师一起看路线、讨论上课的课程和流程,精心设计符合当地特色的“乡土课程”。老师们想启发孩子从认识身边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来认识家乡、热爱家乡。

“益起过中秋”公益活动由钱江晚报联合阿里公益天天正能量发起。今年的活动,我们想撬动公益组织和社会,送一个不一样的中秋节给一所山区小学或者是留守儿童多的学校。

1】小山走了一个多小时

找到了十多种可以科普的植物

因为去年就曾经为枫树岭镇中心小学的孩子上过“定制”的植物认知课,这次浙江山野的几位老师在勘察路线方面有了足够的经验,先到学校里转一圈,看看有没有什么可以讲的,结果发现都是比较常见的绿化植物,马上就请老师带领,去最近的山上另辟路线了。

当天户外温度35℃,正值中午12点,几位老师爬山都没说辛苦,“我们经常去户外爬山看植物,这个天气条件没事的。”

小山不高,大约五层楼高,脚程快的话,10分钟就能从山脚爬到山顶,但是这段路,山野的老师走了足足一个多小时,不仅寻找可以讲的植物,拍照记录,老师们还会探讨一下可以讲的“知识点”,还要采集一些植物的枝叶,方便带着孩子们做标本。

图说:浙江山野的老师正在采集标本。

一边看路线,还一边和老师讨论当天上山的安全问题:“需要提前通知孩子们穿长袖长裤,怕虫子咬,山上野草荆棘也多,别不小心划伤了。山顶部分还是有点荒凉,要和孩子们说,不要走到领队老师前面,怕有蛇,还得有个老师殿后,防止调皮孩子跑远了。”经验丰富的志愿者老师考虑得很周到,就是为了给孩子们更好的课程体验。

在路边的植物看起来都很眼熟,但是每一种在老师的口中,都有很多“故事”。陪着看线路的龙川小学程老师,听着志愿者的讲述也入了迷,“我都不知道身边的植物,原来有这么多故事。”

在小路上,老师还找了一棵正在开花的紫薇树,想给孩子们讲解一下紫薇为什么叫“痒痒树”。

山野的老师说:“一挠动紫薇树的树皮,枝头就会颤抖,不是树怕痒,而是紫薇的木质比较坚硬,树皮光滑并且纤维长而丰富,树干上细微的挠动可以很顺利传递到枝条末端,即使是轻轻挠动它,枝条顶端也会把这种细微的移动,放大成为肉眼可见的抖动,这就是紫薇‘怕痒’的秘密。”不过老师说,现在这棵紫薇有点小,看起来“怕痒”的感觉不是很明显,可能不太适合讲课。

可以讲课的,还有很多。比如芝麻如今正好是丰收的时候,那么芝麻为什么被称为“节节高”?

其实芝麻开花是从下往上开的,当地种芝麻,主要是作为吃咸茶的重要食材,原来农忙时候喝口咸茶,芝麻作为含油量丰富、味道香浓的种子,与坚果类似,可以补充能量。

又比如路边常见的合欢树,拥有这么美名字的植物,其实属于豆科,和野大豆是表兄弟,种子里有大量油脂,可是小鸟和松鼠类小动物过冬的储备粮。

还有乌桕,别看乌桕和黄山峦这样会变色的树比起来不起眼,早些年,乌桕可是孩子们的“存钱罐”。乌桕的种子会有人来专门收购,这是非常优秀的润滑剂,不过现在因为合成润滑剂的价格太低,乌桕子做的天然润滑剂就没了市场。

在这座就近“取材”的小山上,老师们已经找出了爬山虎、芝麻、刀豆、乌桕、枫香、青葙、泡桐、日本珊瑚树等等十多种可以讲述的植物,还盼着能遇到白颊噪鹛、红胁蓝尾鸲……“想讲讲小鸟与自然搏击的故事,鼓励孩子们不怕苦,像小鸟一样勇往直前。”

图说:视频为浙江山野的老蒋老师科普学校门口的绿叶地锦的知识。

2】

从家厅的细节里讲述传承的历史

期望孩子能回家找到自己村庄的故事

龙川小学所在的茅屏村,就有一个家厅显仁堂,家厅离开学校比较近,学生步行就能到达。

在走了一遍学校到显仁堂的路线后,学校老师和汪奇湖都觉得可以带着孩子们来现场上一堂关于家厅、宗族的课程。

显仁堂并不大,从门口的牌匾到家厅的戏台,一眼就能望到底。这样的家厅该怎么讲,汪奇湖也有些压力。

“我们这代人,对于家厅、祭祀还是有很直观的感受,但是现在的孩子,很多都没有参与过宗族的祭祀,不了解流程,也讲不出自己姓氏的故事了。”他说,其实家厅和祠堂有什么不同,好多人是弄不清楚的。

在他看来,很多细节都是可以“扩展”讲讲的,毕竟家厅承载的就是村子的历史,还有老底子的“规矩”。

这些细节可以是文字,比如大门外“越国流芳”的匾额,看到就知道这是汪家的家厅,可以讲越国公汪华的故事。比如“显仁堂”的显仁出处是哪里,常见的家厅名字会是什么?

这些细节也可以是家厅里常见的“物”,比如柱子、石墩、木头。他蹲在显仁堂外的两个巨大的旗杆石前,用手把石头上的灰拂掉,找当年的刻字,“我要想想看,要怎么介绍这个旗杆石比较好。”

家厅是个很有“规矩”的地方,哪里会刻字,哪里的柱子该用什么木头,牛腿上狮子该有多少只,花牌和牛腿怎么才能算一对……

“家厅也曾经是村里人生活的一部分,但现在别说孩子,就连大人都讲不出家厅的故事了。”

汪奇湖说:“我最想做的,是通过眼前的家厅,讲讲传承和传统,这些知识不知道对于孩子有没有用,但传承不应该断,我最期望的是,这些讲诉能引发孩子的好奇心,孩子可以去自己村里找找家厅或是祠堂,打听家族的故事。村庄的历史,不就是这么一代代传下来的吗?”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