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8仪器 http://news.39.net/bjzkhbzy/180423/6185448.html花生枯萎病是花生青枯病、茎腐病、白绢病、根腐病与黑霉病等五种病害的总称,各花生产区均有发生。
花生茎腐病:
自苗期至收获期均能发病,但以苗期受害较多。幼苗期花生感病,子叶受到浸染呈黑褐色,病菌沿子叶扩展危害幼苗根颈部,形成*褐色水渍状不规划病斑,后期呈黑褐色,使茎基部腐烂。
花生白绢病:多发生在花生生育后期。病菌从近地面的茎部侵入,病部初期呈暗褐色软腐状,不久即长出白色绢丝状菌丝,覆盖受病部位使叶片枯*,整株死亡。花生根腐病:
是花生整个生育期内都能发生,病株较矮小,叶片变*易落。该病主要危害花生根部,致根的外皮层变褐色腐烂,病株开花,结果少荚果小而秕。
花生黑霉病:
多发生在花生生育前期,发病部位主要是子叶和茎基部。病菌首先侵染子叶,有时子叶未出土就变黑腐烂,然后侵茎基部,茎基部腐烂,使植株地上部失水致萎蔫枯死。
青枯病:
是土传性细菌病害,花生全生育期都能发病,但以花期发病最重。发病初期,植株顶端第二片叶表现失水萎蔫,三五天后,全体叶片从上到下急剧萎蔫,但仍然保持绿色或暗绿色,故称青枯病。植株一旦得病,则全株枯死。
花生根腐病症状
苗期受害引致根腐、苗枯;成株期受害引致根腐、茎基腐和荚腐,病株地上部表现矮小、生长不良、叶片变*,终致全株枯萎。由于本病发病部位主要在根部及维管束,使病株根变褐腐烂,维管束变褐,主根皱缩干腐,形似老鼠尾状,患部表面有*白色至淡红色霉层(病菌的分生孢子梗及分生孢子)
病原
花生根腐病症状图生根腐病由半知菌亚门的镰刀菌侵染所引起。包括尖镰孢菌、茄类镰孢菌、粉红色镰孢菌、三隔镰刀菌和串珠镰孢菌5个菌种,它们都可产生无性态的小孢子、大孢子和厚垣孢子。小孢子卵圆形至椭圆形,无色,多为单胞,大小2-3微米×5-12微米。大孢子镰刀形或新月形,具3-5个分隔。厚垣孢子近球形,单生或串生,直径7-11微米。病菌习居土壤中,在土中能存活数年,属维管束寄生菌,可堵塞导管和分泌*素而使植株枯萎
传播途径
病菌在土壤、病残体和种子上越冬,成为翌年初侵染源。病菌主要借助雨水,农事操作传播,从作物伤口或表皮直接侵入,病株产生分生孢子进行再侵染。苗期多阴雨,湿度大发病重。连作田、土层浅、沙质地易发病。
发病规律
病菌主要随病残体在土壤中越冬并成为病害主要初侵染源,带菌的种仁、荚果及混有病残体的土杂肥也可成为病害的初侵染源。病菌主要借流水、施肥或农事操作而传播。初侵接种体主要是厚垣孢子,再侵接种体为大、小分生孢子,能从寄主伤口或表皮直接侵入,在维管束内繁殖蔓延。通常植地连作、地势低洼、土层浅薄、持续低温阴雨或大雨骤晴、或少雨干旱的不良天气发病较重
防治方法
应采取耕作栽培防病为主、药剂防治为辅的综合防治措施。花生根腐病①把好种子关:做好种子的收、选、晒、藏等项工作;播前翻晒种子,剔除变色、霉烂、破损的种子,并用种子重量0.3%的40%三唑酮、门神、多菌灵可湿粉加新高脂膜拌种,密封24小时后播种。
②合理轮作:因地制宜确定轮作方式、作物搭配和轮作年限。
③抓好以肥水为中心的栽培管理:整治排灌系统,提高植地防涝抗旱能力,雨后及时清沟排渍降湿;增肥改土,精细整地,提高播种质量;视天气条件适期播种;注意施用基肥,抓好田间卫生,增肥改土,注意施用不带病残体的净粪,适当增施磷钾肥。在花生前期管理中应及时喷施促花王3号,抑制促梢旺长,促进花芽的分化,合理追肥浇水,并在开花前期、幼果期、果实膨大期喷施根块膨使地下果营养输导管变粗,提高地果膨大活力,增加花生的产量。
④应采用特效杀菌剂+叶面肥混合灌根或茎基部喷施。
可结合防治花生叶斑病、花生疮痂病选用30%丙环唑?苯醚甲环唑(爱苗)20毫升或50%氯溴异氰脲酸40克或60%吡唑醚菌酯?代森联水分散粒剂(百泰)16克+中联化工药肥合剂粒粒宝50ml兑水30~50公斤喷雾,隔10~15天喷1次,连喷2~3次,交替施用,喷足淋透。
花生茎腐病
花生茎腐病病菌从子叶或幼根侵入植株,在根颈部产生*褐色水渍状病斑,后变黑褐色,引起根基组织腐烂。当潮湿环境时,病部产生分生孢子器(即黑色小突起),病部表皮易剥落,纤维组织外露。当环境干燥时,病部表皮凹陷,紧贴茎上,成株期感病后,约10~30天全株枯死,发病部位多在茎基部贴地面,有时也出现主茎和侧枝分期枯死现象。
发病规律/花生茎腐病病菌主要在种子和土壤中的病残株上越冬,成为明年发病的来源。如果病株作为饮料或荚果壳饲养牲畜后粪便,以及混有病残株所积造的土杂肥也能传播蔓延。在田间传播,主要是靠田间雨水径流,其次是大风,不过农事操作过程中携带病菌也能传播。在多雨潮湿年份,特别是收获季节遇雨,收获的种子带菌率较高,因此,不仅是病害的主要传播者,而且通过引种还可以远距离的传播。防治方法/花生茎腐病1.防止种子发霉,保证种子质量。
(1)适时收获,避免种子受潮湿、防止发霉;(2)晒干种子,保证含水量不超过10%;(3)安全贮藏,注意通风防潮;(4)不能使用霉种子、变质种子播种;(5)麦套花生早播的花生发病轻;(6)选用抗病品种。
2.合理轮作,最好和小麦、高梁、玉米等禾本科作物轮作;
3.施用腐熟肥料,加强田间管理。
4.药剂防治:用25%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按种子重量的0.3%~0.5%拌种或按种子量0.5%~1%药剂兑水配成药液浸种,以能淹没种子为准,浸泡24小时取出播种。
花生青枯病
是典型的维管束病害,从苗期到收获期均可发生,以花期最易发病。青枯细菌主要侵染根部,致主根根尖变色软腐,病菌从根部维管束向上扩展至植株顶端。横切病部呈环状排列的维管束变成深褐色,用手捏压时溢出浑浊的白色细菌脓液。初发病时早晨叶片张开延迟,傍晚提早闭合,主茎顶梢第一、二叶片先萎蔫,侧枝顶叶暗淡萎垂,1-2天后全株叶片急剧凋萎,但叶片仍呈青绿色别于其它枯萎病。
基本信息
花生青枯病中文名:花生青枯病
英文名eanutbacterialwilt
病原中文名:青枯假单胞杆菌I号小种
病原拉丁学名seudomonassolanacearum(Smith)Smith
病害类型:细菌
主要危害作物:包括茄科、蝶形花科、菊科等多种植物。
主要为害部位:维管束。
症状
花生青枯病是典型的维管束病害,主要自花生根茎部开始发生。特征性症状是植株急性凋萎和维管束变色。该病从苗期至收获期均可发生,以盛花期最多。感病初期通常是主茎顶梢叶片失水萎焉,早晨叶片张开晚,傍晚提早闭合。随后病势发展,全株叶片自上而下急剧凋萎,整个植株青枯死亡。拔起病株,主根尖端变褐湿腐,纵切根茎可见维管束变黑褐色,条纹状,后期病株髓部呈湿腐状,挤压切口处,有白色的菌脓溢出。
病原特征
Pseudomonassolanacearum(Smith)Smith称青枯假单胞杆菌I号小种,属细菌,假单胞杆菌属。菌体短杆状,两端钝圆,大小0.9-2×0.5-0.8(μm),具极生鞭毛1-4根,无芽孢和荚膜,革兰氏染色阴性。在牛肉汁玉脂培养基上菌落圆形,直径2-5mm,光滑,稍有突起,乳白色,具荧光反应,6-7天后渐变褐色后失去致病力。国外发现该菌有3个生理小种。其中小种Ⅰ侵染番等多种植物,小种Ⅱ侵染香蕉和海里康,小种Ⅲ侵染马铃薯。该菌寄主包括茄科、蝶形花科、菊科等多种植物。
传播途径
花生青枯菌主要在土壤中、病残体及未充分腐熟的堆肥中越冬,成为翌年主要初侵染源。在田间主要靠土壤、流水及农具、人畜和昆虫等传播。花生播种后日均气温20℃以上,5cm深处土温稳定在25℃以上约6-8天开始发病,旬均气温高于25℃,旬均土温30℃进入发病盛期。湛江观察:气温27-31℃,春花生4-5月降雨量-mm,秋花生9月降雨量达-mm,发病严重。该菌通过根部伤口和自然孔口侵入,通过皮层进入维管束,由导管向上蔓延,病菌还可突破导管进入薄壁细胞,把中胶层溶解致皮层烂腐,腐烂后的根系病菌散落至土壤中,再通过土壤流水侵入附近的植株进行再侵染。
发病条件
病菌在土壤中能存活1-8年,一般3-5年仍保持致病力。连作使土壤中病菌数量逐年增多,头1年病率为5%的花生田,第2年继续种花生,病率可增至30%-40%。粘土利于发病。土层浅、排水不良、保水保肥差的地块发病重。
防治方法
(1)选用抗病品种如抗青10号、11号、鲁花3号、鄂花5号、中花2号、粤油92、桂油28、泉花、粤油22号、粤油号、粤油等;播种前用新高脂膜倍液浸种(可形成保护膜,隔离病原菌,提高种子发芽率),时间不宜过长;播种后应及时在地面喷施新高脂膜倍液保墒防水分蒸发、防土层板结,隔离病虫源,提高出苗率。
(2)大力推广水旱轮作或花生与冬小麦轮作。提倡进行3~4年以上轮作,以控制病菌基数。由于青枯病的寄主范围较广,轮作时要考虑茬口的安排,与甘薯、玉米或采用水旱轮作的方式较为适宜,避免与茄科、豆科、芝麻等作物连作。
(3)加强田间管理。深耕土壤,增施有机肥,雨后及时排水,防止湿气滞留。在花生生长期应及时喷施促花王3号,抑制主梢疯长,促进花芽分化;在开花前期、幼果期、果实膨大期喷施地果壮蒂灵使地下果营养输导管变粗,提高地果膨大活力,增加花生的产量。采用配方施肥技术,施足基肥,增施磷、钾肥,早施氮肥,促进花生稳长早发。对酸性土壤可施用石灰,降低土壤酸度,减轻病害发生。田间发现病株,应立即拔除,带出田间深埋,并用石灰消*。花生收获时及时清除病株与残余物,减少土壤病源。
(4)播种前每m2施石灰35-50kg。铲除杂草,清除病残体也有较好防治效果。对酸性土壤可施用石灰,降低土壤酸度,减轻病害发生,通过深耕、深翻、严整土地、改良旱坡地等措施,提高土壤保水、保肥能力。
(5)在发病初期可喷施72%农用链霉素或新植霉素、4%嘧啶核苷类抗菌素(农用抗菌素)、20%噻菌铜溶液、38%恶霜嘧铜菌酯、20%叶枯唑、春雷霉素等,每7~10天喷1次,连喷2~3次。也可以用14%络氨铜水剂倍液、72%农用链霉素可湿性粉剂倍液等进行灌根处理,每株灌对好的药液毫升,每10天1次,连续灌2~3次。必要时用14%络氨铜水剂倍液+高科30%甲霜恶霉灵倍液喷淋根部,每株灌对好的药液ml,并喷施新高脂膜倍液增强药效。
花生白绢病
花生白绢病,花生根、荚果及茎基部受害后,初呈褐色软腐状,地上部根茎处有白色绢状菌丝(故称白绢病),常常在近地面的茎基部和其附近的土壤表面先形成白色绢丝,病部渐变为暗褐色而有光泽。真菌。
症状:
花生白绢病多在成株期发生,主要危害茎基部、果柄、果荚及根,茎基病斑初期暗褐色,波纹状,逐渐凹陷,变色软腐,上被白色绢丝状菌丝层,直至植株中下部茎杆均被覆盖,最后茎杆组织呈纤维状,易折断拔起。天气潮湿时,菌丝层会扩展到病株周围土壤,形成暗褐色、油菜籽状菌核。
病原特性
花生白绢病病叶病茎及地面菌丝层
随机采集典型病斑,于室内观察比较。刮取病原物镜检或组织培养,观察病原菌形态,对培养出的病原物回接于无病株上,以证实培养菌的致病性。结果该菌在PDA培养基上,菌丝白色,密绒毛状,在基物上表形成菌丝束,很多菌丝聚集形成球形菌核,菌核初为白色,后变淡褐色,最后为暗褐色,大小如油菜籽,不和菌丝相连,直径为1~2.5mm,平滑有光泽,菌丝生长的温度范围为15~42℃,最适为30~35℃,pH值范围为2~8,最适为5.5;菌核萌发的温度范围为10~42℃,最适为25~35℃,pH值范围为3~8,最适为5~6。
根据魏景超《真菌鉴定手册》的描述,初步鉴定,引起临沂市花生白绢病的病原菌为SclerotiumrolfsiiSacc.,该菌为半知菌亚门、无孢菌目、小菌核菌属。
接种观察证明,病菌从侵入到形成新病斑,20~25℃下需18~26d;30~35℃下需10~16d。在适宜条件下,菌核萌发产生的菌丝从花生根部或茎基部直接侵入或从伤口侵入,进行繁殖为害,溶解寄主细胞的中胶层,使病茎腐烂,引起发病。新病株上成熟的菌核又能通过雨水、灌溉水、昆虫、农事操作等因素传播,不断引起再侵染。在花生的整个生长季节,病菌可以进行多次反复侵染,最后病组织形成的菌核落入土中或残留在病株中越冬。新种植区的菌源主要是老病区的病菌随种子、流水等传播而来。
根据花生发病症状的不同,将白绢病分为5个级别,即0~4级,在自然发病条件下,按单株调查每个级别的花生产量,计算产量损失率;同时选择包含病株不同、病株级别不同的样本量较大的地块,分别调查10墩,以期形成一定的病情指数梯度,进行测产,以不发病田为对照,建立病指与产量损失率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花生白绢病对花生的危害是较大的,一般病株产量损失达30%以上,病级高的植株基本绝产。病情指数与产量成负相关,与产量损失率成正相关,病情指数每增加1,产量将减少0.07kg/hm2,产量损失率将增加0.%;将数据进行LR回归分析,得直线回归方程式:Y1=-0.X+0.,R=0.,Y=0.X+7.,R=0.1。
综合防治
花生白绢病是一种能在当地越冬且随土壤、流水、种子传播的危险性病害,一旦侵入,病菌便连年积累,以后很难防治和根除,尤其在7~8月份的高温多雨季节,极易造成暴发流行成灾,采取单一的防治措施往往不能控制其危害。针对这一特性,结合临沂市花生的栽培习惯,我们提出了以健身栽培为基础的生态控制和分阶段科学合理的辅以药剂防治的综合调控体系。
病害循环
种植地选择
种植花生要选择地势平坦、土层深厚、肥沃、能排能灌的轮作地块,前茬以水田如水稻地为最好,严禁在连作3a以上的地块种植。
“三净”预防措施
(1)菌源消灭干净。秋后将病残体彻底清除田间,不留残茬,以消灭菌源,可使生长期不发病或迟发病。据调查,清园比不清园的发病率降低41.6%,病情指数降低36.7。
(2)土壤消*。结合春耕生产,深翻行间土壤,并用70%甲基硫菌灵或40%甲基立枯磷30~45kg/hm2,加细土拌匀后撒于土中,以消灭残留病菌。
(3)清洁田园。花生生长季节及时拔除发病枝叶或整株,烧毁病残体,以减轻病菌积累和传播,控制流行速度和程度。
选育抗病品种和种子处理
利用抗病品种是控制花生白绢病危害的最理想措施。但当前生产上还未有可利用的抗耐病品种。今后应搜集筛选抗病种质资源,继而培育抗病品种、应用于生产成为育种工作的重中之重。目前情况下选用种子要进行认真处理,如播种前要经过认真筛选和晒种,剔除发霉和秕种,再进行药剂处理,用40%卫福、20%甲基立枯磷,或2.5%适乐时按种子量的0.2%~0.4%混拌,稍晾干后即可播种。
增施有机肥,合理施用化肥,改良土壤
科学合理使用氮、磷、钾肥,增施有机肥、锌肥、钙肥及生物菌肥如哈次木霉菌等,既能培肥地力、调节土壤养分,使花生植株营养平衡,又可增加土壤中有益微生物种类和数量,抑制白绢病菌繁殖发育,促进花生植株及根系更健壮生长,达到增强和提高抗病能力、控制白绢病危害的目的。最佳施肥水平为有机肥45t/hm2,草木灰kg/hm2,Nkg/hm2,P2Okg/hm2,K2O82.5kg/hm2,硼肥15kg/hm2。据调查,合理施用肥水的地块比偏施氮肥、缺肥的地块,发病率降低21.64%,病情指数下降8.53。
加强管理,促控结合,防止徒长,切断传播途径
采取下列措施成为加强管理、切断传播途径、阻止病害传播蔓延扩散的有效手段:建立无病留种田、不从病区引种,保护非病区免受侵染;花生出苗后及时查苗补苗,保证全苗,密度适中;生长中期除草防荒,利于通风透光;建立良好的田间排灌系统设施,加强病田流水管理,开好田内沟和外围沟,三沟相通,雨季能排,不积水;旱时能灌,旱涝保收,切断病原菌通过流水传播的途径。7月中旬后植株旺长时用化控方法抑制徒长,防止倒秧,可降低田间空气湿度,创造有利于花生健壮生长而不利于病害发生的小气候条件,最大程度的降低病菌地侵染机会,控制白绢病的危害。
田间药剂防治
依据每年的气象状况和病害发生早晚,适期进行药剂保护和治疗。一般可于7月上旬在发病前或发病初开始用药,每隔7~10d喷1次,连喷3~4次,药剂可混配使用或交替使用,能有效控制病害发生流行。药剂可选用丰洽根保-倍或50%扑海因、40%菌核净、50%多菌灵或43%好力克,每次用药0~g/hm2,并注意相连地块要步调一致、协同作战,一起防治,不让病菌得以残存、繁殖和扩展,可将病情指数压低到4.16,相对防治效果达88.96%,增产率为28.63%。
文章来源:王宁公司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