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葙子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每天解读一本书孤独传一种现代情感的 [复制链接]

1#

每一部名著都为我们开了一扇别致的窗,可以放进风日,可以看到月光,也可以远眺群山,听世界的回响。今天为大家解读的这本书是《孤独传》,副标题是一种现代情感的历史。在今天的世界,孤独是一种非常普遍的情感和精神状态。有时候,明明你的身边高朋满座,你还是会感到孤独。你觉得自己和周围的人格格不入,没有人在乎你理解你。就好像在一大群橘色的圆点中间,而你偏偏是蓝色的那个。本书作者英国学者费伊·邦德·艾伯蒂对孤独的定义是它是一种情感上的匮乏。孤独的人觉得自己和世界之间没有任何有意义的连接。然而正因为孤独在今天是如此普遍,人们很少意识到这其实是一种现代才出现的现象。作者艾伯蒂指出,孤独直到19世纪才普遍存在于人群中。而随着社会现代化的程度越深,人群中孤独的情况也越为严重。从某种角度上来说,孤独和肥胖、过敏或者近视一样,是一种到了现代有了条件才会普遍出现的现代病。

为了说明孤独是一种现代情感,艾伯蒂举了小说《鲁宾逊漂流记》的例子。这部小说出版于多年前,他的主人公鲁宾逊在与世隔绝的热带小岛上独自生活了28年。小说中却没有一处提到他曾感受或经历孤独。但当今天的人们去重述或新编这个故事的时候,他们把孤独的元素自然而然地加了进去。比如年的好莱坞电影《荒岛求生》就是鲁宾逊漂流记的现代版本。汤姆汉克斯饰演的美国联邦快递员查克流落荒岛,影片中有这样一个情节,因为没有人说话,查克找来了一个排球,在排球上画了一个笑脸,还给他起了个名字叫威尔逊。现代观众一下子就能看懂这个情节,知道这是一种排遣孤独的举动,因为今天的我们都太熟悉孤独,对这种情绪太敏感了。为什么现代人如此熟悉孤独?孤独是如何随着现代化的进程逐步深入到我们的心灵中的?

在今天解读的这本《孤独传》就会重点讨论孤独和现代化的关系。本书作者艾伯蒂是英国约克大学的高级讲师,也是英国国家科研与创新署未来领袖学者,擅长跨学科的文化研究,著有《新的问题》、《历史、药物与情感》、《纷扰尘世》、《历史与文化中的人类身体》等作品。在本书中,艾伯蒂从社会经济结构、世俗化的婚恋观、阶级差异、社交媒体等方面入手,探讨孤独如何成为现代人的一种普遍情感。

下面我们将重点讨论现代社会中导致孤独的三大元素。

第一,是工业化与城市化。

第二,是现代社会流行的爱情神话。

第三,则是社交网络。

好,第一部分我们先来说说工业化与城市化如何催生出孤独。工业化与城市化带来的一个重要变化是促进了人口的流动。在传统的农业社会,社会流动性很低,大部分人从出生到死亡都生活在一个地方。但随着工业革命的兴起,人们从传统的农业社会移动到劳动力密集的城市。正是在这个过程中,个体这一概念出现了。在传统的思维概念中,个体与群体是不可分割的,每个个体都是群体的一部分,群体的利益就是个体的利益,群体的价值就是个体的价值。而直到现代社会,个体才可以从群体中独立出来。这个独立首先是经济意义上的,随后又有了政治、社会和文化上的意义。因为进城的人不再依附于一个家族或者社群才能共同生活,而是可以依靠雇佣劳动实现自给自足。于是一个人的独立,尤其是经济上的独立,就开始成为现代生活的重要价值和行为准则。

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他们的意识。随着个人成为独立的经济单位,人们愈发重视个体的价值和感受。自我与世界、个体与集体、私人与公共,这些对立的概念也都随之出现了。与此同时,现代科技进步为个人化的生活提供了越来越大的便利,又进一步减轻了人们对家庭、集体生活的依赖程度。现代社会繁荣的餐饮业和零售业,发达的物流和通信手段,以及各种各样的家用电器,让个体生活不仅成为一种可能,甚至成为一种流行的生活方式。然而这种个人化的生活是以切断和家庭集体的联结为代价的。当我们离开了谁都能活的时候,就不需要以家庭集体的形式凝结在一起,人际关系的必要性大大减弱。而当个人与世界之间出现断裂时,孤独便茂盛生长。

作者指出,英国社会进入工业化后的人心变化鲜明地体现在同时期的英国小说中。像是乔治艾略特、查尔斯、狄更斯这些人的小说,都以工业化为背景,强调公共与私人之间的界限,还经常会描绘人物对于孤独的感知与态度。那些小说里随处可见孤独的人物,他们为了寻求个人的心理成长和自由,与充满敌意、冷漠无情的世界相抗衡。比如狄更斯小说中的主人公,不管是《远大前程》中的匹普,还是《雾都孤儿》中的奥利弗,都觉得自己在一个暗淡无望的世界中孤身一人,遭受遗弃,无依无靠。

工业化与城市化的进程还催生出许多现代化思潮,而这些新的思想几乎都在加固人们的个体意识。不管是强调以自我为中心来看待世界的个人主义,还是相信优胜劣汰的社会达尔文主义,或者是提出他人即地狱的存在主义,都在鼓励人们去满足自己,追求个体的独立、成功与权力。这些现代化思潮让人们逐渐抛弃原先的社会和社群观念,由此带来的是个体性的加强以及孤独感的加剧。

我们来重点看一个例子,那就是物质主义与消费主义。物质主义和消费主义,是资本主义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随着生产技术和劳动力的提升,当生产的产品远超社会需求时,资本家为了继续赚钱,就不再只是从工人身上榨取剩余价值,而是希望人们能多多购买产品。物质主义与消费主义所宣扬的基本观念是,一个人的大部分需求都可以通过消费行为得到解决。比如你想要变美,就去医美,想要变瘦就去健身,想要陶冶性情就去逛画展或者旅行。在作者看来,这种观念损害了社会联结,削弱了个体满足亲密关系需求的能力。为什么这么说?因为在今天这个商品富足的社会,要获得一种满足感,买一件东西比交一个朋友要容易得多。于是很多人会用消费行为去替代在内心深处对于人际关系和亲密关系的需求和渴望。然而,这种替代永远只是暂时性的,因为物质只能提供短期的满足感,人们一旦得到了那个物质对象,情感周期就会迅速从贪欲转变为失望。他们只能继续购买新的东西,由此陷入了一个恶性循环。人们越渴望去占有物质,消费行为越多,对于社会廉洁的需求就会越低。而人们的社会联系越少,就会越渴望消费。

有研究显示,当一个人感到孤独时,可能会花更多的钱买东西。但孤独并不会因为这个人的购买习惯而填补,反而会加剧,最终人们占有的物质越多,就越孤独。这就是为什么在今天的世界上,越是经济和商业发达的国家与地区。孤独的情况就越是严重。近期一项在北美地区开展的调查显示,有30%-50%的被访者感到孤独。根据英国医学期刊柳叶刀的说法,英国正在经历一场孤独流行病。年,时任英国首相特蕾莎梅表示,在英国有数百万人遭受孤独的侵扰,这是现代生活的可悲现实。而作者认为,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最大的受害者往往也是最受孤独折磨的人,比如老年人。我们很多人都觉得老年人注定是孤独的。但作者指出,认为老年人一定会孤独是一种到了现代才有的刻板印象。事实上,在中世纪和现代早期,老年人和年轻人一起生活和工作,不会因为年老就被污名化也不会因为体弱就被排斥在家庭劳动之外。然而工业革命发生了,社会主要的经济单位不再是可以灵活就业的家庭,而是雇佣关系稳定的工厂。于是曾经在家庭手工业中扮演关键性角色的老年人成了一种负担。

现代的工业化产业追求的是效率,因此看不上那些动作迟缓或体弱多病的老人。为了将老人排除在社会生产之外,他们设计了退休这一制度,并且划定了退休的年龄。这让老年人成为一个被明确界定的阶段。老年人到了一定年龄就必须退休,失去了与社会、与公共的联结。他们被安排住进以年龄划定的疗养院和住宅区,在生活环境上与社会其他人群区隔开来。不仅如此。现代西方社会还有一种青春崇拜的审美文化,这让老年人对于自己头发花白、肌肉松弛等正常的生理变化产生厌弃和痛苦,加重了他们的孤独感和无力感。也就是说,现代社会对老年人的态度和处置方式,决定了老年人深受孤独之苦。而老年人只要有较强的社会及家庭联系,那即使行动迟缓、健康不佳,也未必会感到孤独,因为孤独的核心就是感觉丧失了与他人的联结。到这里我们小结一下第一部分的内容。作者认为,工业化和城市化所催生出的社会经济、政治变化,以及与之息息相关的现代化思潮,催生和加固了人在现代社会的个体化与孤独感。越是经济发达的社会孤独的情况就越严重。

接下来第二部分,我们来了解另一个导致人们陷入孤独的元素,那就是现代社会盛行的那种爱情神话。看上去这个元素似乎没有刚才说的工业化、城市化那么宏观、那么重要,但在实际的生活中,它是今天大部分人,尤其是女性陷入孤独的重要原因。因为首先它过度强调爱情的价值,似乎每个人都必须要去拥有一段轰轰烈烈的爱情,否则人生就不完整。其次,它把爱情的标准提得很高,一般的男欢女爱似乎都算不上是真正的爱情了。什么是现代社会的爱情神话?它可以凝结为几个大家耳熟能详的名词,比如灵魂、伴侣、那个人、你的另一半。这些词传达的爱情信念就是我们每个人都会遇到一个特别的人,那个人会让我们体会真正的销魂蚀骨的爱情,也会让我们变得完整。围绕这种愿景,其他的人生大事也被安排得井然有序,包括婚姻家庭和养儿育女。看到这里,你也许会说,这种对于爱情的渴求应该是古来有之,为什么会说它是一种现代神话?

确实,爱情是一种古老的人类情感。早在公元前年,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就在他的作品里记下了另一半这个概念。柏拉图在书里记录了当时的一群社会名流关于爱情的解释。轮到戏剧家阿里斯托芬发言时,他说:“最初的时候人是球形的,长着两张脸,有着圆圆的背和两侧,以及四条胳膊、四条腿。这些可怕的生物攻击众神。宙斯为了报复,就像切鸡蛋一样,把人全都劈成了两半儿。一旦被分开,那些被劈成两半的人都非常想念自己的另一半。”阿里斯托芬说:“对另一半的渴望是如此古老,它根植于我们体内,使我们的本性重新完整,与另一半合二为一,为人类带来治愈的力量。”很显然,人类对于另一半的渴望有着漫长的历史。然而直到现代,这种渴望才变得普及。因为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社会的世俗化。简而言之,就是越来越多的西方人不再像从前那样笃信宗教或者干脆不信教了。而坚定的宗教信仰会给人提供一种方位感和归属感。现代人虽然不再像过去的人们那样笃信宗教,但仍需要精神上的归属感,于是,爱情神话便替代了宗教的位置。换句话说,爱情成为了一种新的信仰,人们愿意终其一生去寻找自己的另一半,由此成为一个完整的人。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出现了灵魂伴侣这个概念。这个词指代的是一个让自我整全的个体,外加一份浪漫的刺激。很快灵魂伴侣和激情之爱成为西方文学的重要主题。

在这里需要注意的是,无论是在小说中还是在现实中,女性比男性都更容易受到这种爱情神话的蛊惑。曾经有一个研究,分析了多部维多利亚时代小说中女主人公的死因,发现他们死于单恋或失恋的案例要比所有其他原因加起来都多。那么,究竟灵魂伴侣是什么样子的?激情之爱又可以浪漫到什么地步?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艾米丽勃朗特的《呼啸山庄》。这部小说中的男主人公希斯克利夫可以说是灵魂伴侣的经典形象,他粗暴、残忍而又性感,带有一种来自于荒野的生命力。而凯瑟琳在书中的一段自白,可以说是对激情之爱的经典阐述。他说:“我对希斯克利夫的爱,恰如脚下恒久不变的岩石,是永恒不变的快乐源泉。我就是希斯克利夫。它并不是作为一种乐趣,而是作为我自身存在我的心中。”在书中,这种爱恋。似乎更证明了爱情超越一切的力量。它暗示着,如果一个人能被一位灵魂伴侣热切的渴求,就会产生足以超越任何社会规范或行为标准的激情。和这种激情相比,世间常见的那种亲密关系显得不值一提。《呼啸山庄》出版的一个多世纪后,人们对于灵魂伴侣的渴望有增无减。根据本书作者的研究,灵魂伴侣一词在上个世纪的使用频次始终在平稳上升。在20世纪80年代后更是急剧飙升,市面上出现了成千上万份灵魂伴侣的秘密之类的读物、讲座或课程,号称会帮助人们找到那个特别的人,仿佛与那个特定的人展开一场浪漫而热烈的爱情,才是唯一令人向往的生存方式。

进入21世纪,爱情神话的脉络依然贯穿于以少女或年轻女性为目标读者的流行文本中。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暮光之城》。暮光之城的男主人公爱德华简直就是呼啸山庄中希斯克利夫的翻版,甚至更为危险和野性。因为希斯克利夫毕竟还是个人,而爱德华是个吸血鬼。而女主人公贝拉为爱献身的勇气比凯瑟琳还要大,她为了热烈的爱情放弃了自己的人类身份,变成了一个吸血鬼,也将自己暴露在重重危险之中。那说了这么多,你可能会忍不住问,这爱情神话和孤独有什么关系?关系很紧密,而且道理非常简单。当人们都接受了爱情这种高不可攀的东西。相信会有那么一个特定的人存在,那大概率会遭遇到孤独,因为找不到那个人的概率是极大的。也就是说,看似美好的爱情神话,其实把绝大部分人都推入了孤独的陷阱。如果我们只有找到一个能满足我们的伴侣才能实现自我完整,那没有找到或失去的那个人,我们就注定孤独。那些相信爱情神话的人会因为爱情失意而落落寡欢,而他们很少会意识到那个前提可能就是不成立的。那个传说中的另一半的说法,其实只是多年前一位剧作家的酒后之言。总结一下第二部分的内容,现代化与世俗化导致了宗教力量的弱化,然而人们依然需要精神与情感上的归属感与方位感。爱情神话由此成为一种新的信仰。然而,现代社会的爱情神话,创造的不过是一种不切实际的爱情观。人们愿意终其一生去寻找自己的另一半,但其实是走向了注定孤独的陷阱。

到第三部分,我们再来看一个新进的现象,那就是社交网络产生的孤独。社交网络是一种以人类社交为核心的网络服务形式,以脸书、推特为代表,从年左右开始普及。一开始的时候,人们曾经真诚地相信,社交网络会增进人与人的交流,加强人际关系的建立和维系。比如社恐症患者,让他们直接给人打电话可能很困难,但在网上发条短信就轻松很多。家人、同学、同事都可以在社交网络上结成一个群,这显然方便彼此交流。社交网络还方便人们维持远距离的关系,现如今,多少异地恋都靠着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