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葙子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诗经里的植物辨识四十五葑是芜 [复制链接]

1#
白癜风患者 http://www.zherpaint.com/m/

“采葑采菲,无以下体”,“爰采葑矣,沫之东矣”,“采葑采葑,首阳之东”,这是《诗经》《邶风·古风》)、《鄘风·桑中》和《唐风·采苓》里的诗句。在这三联诗句里,“葑”和“菲”是两种植物。对“葑”的解释比较一致,都说是十字花科芸苔属的青(蔓菁)。

葑,《毛诗传》:“须也”;《尔雅·释草》:“须,葑苁”。晋·郭璞说:“葑,蔓菁,幽州人或谓之芥。”《礼记·坊记》注云:“葑,蔓菁也。《方言》云:蘴荛,芜菁也。陈楚谓之葑,齐鲁谓之荛,关西谓之芜菁,赵魏之部谓之大芥。蘴与葑字虽异音实同,即葑也,须也,芜菁也,蔓菁也,葑苁也,荛也,芥也,七者一物也。”也就是现在的蔓青或叫芜青(芜菁)。

蔓青别名诸葛菜。刘禹锡《嘉话录》说,为了解决出征部队的吃饭问题,诸葛亮命令驻扎下的兵士们种蔓青(蔓菁)。为什么独独让兵士们种蔓青呢?因为蔓青有诸多好处:一是可以生食,二是新叶、老叶都可以煮食;三是如果驻扎的时间长的话,蔓青可以自行繁殖一茬一茬的生长;四是队伍拔营时扔掉也不可惜;五是如果再回到原来驻扎的地方可以继续采用;六是冬天可以食用地下的根茎。比其他蔬菜的好处很多。所以现在蜀人叫它诸葛菜,江陵(荆州)人也是这样称呼。从这个说法来看,那时的蔓青还有一点儿“野”性,可以像野菜那样在荒野里生长。

《百草纲目》说“芜菁南北皆有,北土尤多。四时常有,春食苗,夏食心(亦谓之苔子),秋食茎,冬食根。河朔多种,以备饥岁。菜中之最有益者惟此尔。其子夏秋熟时采之。”又引用宋代医学家寇宗奭的说法“蔓菁夏月则枯。当此之时,蔬圃复种,谓之鸡毛菜。食心,正在春时。诸菜之中,有益无损,于世有功。采撷之余,收子为油,燃灯甚明,西人食之。”李时珍说“其蔓菁六月种者,根大而叶蠹;八月种者,叶美而根小;惟七月初种者,根叶俱良。拟卖者纯种九英,九英根大而末短,削净为菹甚佳。今燕京人以瓶腌藏,谓之闭瓮菜。”把这个芜菁说的很明白了。看来芜菁是那时常见的一种蔬菜。

芜青南北均有种植,叶、茎、块根均可食用。叶、茎可以作蔬菜,也可腌制酱菜,根茎多作腌制酱菜用,高寒山区用以代粮,种子可榨油。芜青还可药用,《本草纲目》说芜青(芜菁)味辛、甘、苦,无毒;功效轻身益气,常食通中。治食积不化,黄疸,消渴,热毒风肿,疔疮,乳痈。

还有一种叫诸葛菜的植物,即,十字花科诸葛菜属的诸葛菜,别名二月蓝,一名蒠菜。《辞海》解释“蒠”字,说蒠“一名‘菲’,也叫‘诸葛菜’。一年生草本。初夏开淡紫色花﹐果实四楞柱形,有鸟啄状嘴。嫩叶茎可作蔬菜”。

葑有两个读音,分别指两种植物。读fēng(风)时,是指蔓青(芜青);读fèng(凤)时,是指菰根,即我们通常说的茭白。芜菁和菰根都是以食用根茎为主的常见蔬菜。以上三首诗里的“葑”,之所以古今各家众口一致的说是芜青而不是菰根,我想,原因不外有三:一是从诗句本身来看“采葑采菲,无以下体”(采摘蔓青和萝卜,难道要叶不要根?),说明这种植物是食用根茎;“爰采葑矣,沫之东矣”,“采葑采葑,首阳之东”说明采葑的地点都不是能生长菰的地方。其二,邶、鄘、唐三国地处今河南东北和山西南部,而河南、山西不产菰;又因邶、鄘、唐三国辖地少湖泽湿地,故无法大面积栽培菰。三是从所在诗句的平仄发音来看,以上诗句里的“葑”也应该是平声。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