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叙文专题01分析标题含义与作用
穿透灵魂的微笑
非洲的一座火山爆发后,随之而来的泥石流狂泻而下,迅速流向坐落在山脚下不远处的一个小村庄。农舍良田树木,一切的一切都没有躲过冲毁的劫难。
滚滚而来的泥石流惊醒了睡梦中的一个十四岁的小女孩,流进屋内的泥石流已上升到她的颈部。小女孩只露出双臂、颈和头部。及时赶来营救人员围着她一筹莫展。因为对遍体鳞伤的她来讲,每一次拉扯无疑都是一种更大的肉体伤害。此刻房屋早已倒塌,她的双亲也被泥石流夺去了生命,她是村里为数不多的幸存者之一。
当记者把摄像机对准她时,她始终没叫一个疼字,而是咬着牙微笑着,不停地向救援人员挥手致谢,两手做出胜利的V字形。她坚信政府派来的救援部队一定能救她。可是,营救人员倾尽全力也没能从固若金汤的泥石流中救出她来。小女孩始终微笑着,挥着手,一点一点地被泥石流淹没。
在生命的最后一刻,她脸上洋溢着微笑,而且手臂一直保持着V字形,那一刻仿佛一个世纪,在场的人含泪目睹了这庄严而又悲惨的一幕。世界静极,只见灵魂独舞。
死神夺去人的生命,却夺不去——生死关头那个V字所蕴含的信念和精神!穿透灵魂的微笑,常常在生命边缘蕴含着震撼世界的力量,让人生所有的苦难如轻烟般飘散。
联系全文,说说题目“穿透灵魂的微笑”的含义和作用。
答:题目“穿透灵魂的微笑”指小女孩在死神降临之际,从容面对,始终微笑着。小女孩的“微笑”是一种伟大的精神,是发自内心的微笑,在生命即将结束时,还在微笑,她是最勇敢的人,感动了每一个人,震撼着世界。小女孩的微笑蕴含的坚强不屈的信念和精神,深深印刻在人们心中,所以这微笑是穿透灵魂的。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升华主题,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1.含义:
(1)结合文章内容,总结出与题目相关的事件:从文章内容可知,小女孩在被泥石流淹没的最后一刻,脸上仍然洋溢着微笑,而且手臂一直保持着V字型。简洁概括为:小女孩在死神降临之际,从容面对,始终微笑着。(表层含义)
(2)联系文章结尾最后一个自然段,总结出道理:“死神夺去人的生命,却夺不去——生死关头那个V字所蕴含的信念和精神!穿透灵魂的微笑,常常在生命边缘蕴含着震撼世界的力量,让人生所有的苦难如轻烟般飘散。”可以知道:小女孩的微笑蕴含的坚强不屈的信念和精神,深深印刻在人们心中,她的勇敢,感动了每一个人,震撼着世界。(深层含义)
2.作用:
文章讲的小女孩被泥石流淹没前一直在微笑面对,题目“穿透灵魂的微笑”就可以概括文章主要内容。同时也告诉我们微笑里蕴含的坚强不屈、勇敢,是永远不会消失的,她的精神能够穿透灵魂,直达人心。揭示文章主旨,引起读者阅读兴趣。
1、先看标题的本义:(词语的含义,概括内容、点明对象)
2、再思考深层含义:
(1)结构(线索悬念)
(2)主旨与主旨的关系(点明、揭示)
(3)人物与人物的关系(表明人物性格、表明作者的情感与态度、作者情感的触发点)
(4)写法修辞(比喻、拟人、双关等)
(5)表现手法象征
3、最后分析其效果
生动形象、新颖含蓄、言简意丰、发人深思、引起阅读兴趣。
标题的含义
一看,标题是否与文章内容有关,先概括出相关事件,即为题目的表层含义。
二看,文章结尾是否有揭示道理、情感、品质、精神等的句子,联系生活进行总结,即为题目的深层含义。
即模板为:
答:“题目”在文中指什么人做的什么事,表达了/突出了/告诉了什么情感/什么人物的什么精神/我们什么道理。
标题的作用
一看,标题是否概括了本文的主要内容
二看,题目是否点明或暗示了文章的主题
三看,标题的表现形式是否新颖
四看,标题是否奠定了文章的基调
五看,写景标题——描绘的情境是否优美
六看,修辞运用,及其带来的艺术效果
七看,标题运用了什么写作方法,有何作用
八看,是否点明了文章的写作线索
即模板为:
答:“题目”概括了本文的主要内容/点明文章的主题/吸引读者/奠定文章基调/文章的线索/生动形象/新颖含蓄/言简意丰/发人深思等。(有哪个写哪个)
寻找
那时,我挺年轻。有一回,我停车在佛蒙特州南部的森林里,一位附近的农夫倒车时不小心将我的汽车撞瘪了一块,而我并不在场。当我前往取车时,发现车窗上贴着一张纸条,上面工工整整地写着一行字:“我们等着您。”下面是一个电话号码。后来我是如何在农夫家的饭厅里同他相见并交换各自汽车投保情况的细节,我已想不起来了,但我清楚地记得,当我就农夫主动承担责任的精神表示感谢时,他平淡地回答说:“这是我们做事的习惯。”他的妻子则微笑着在一旁用围裙擦干手,附和着丈夫的话。
()许多年过去,我()始终记着这场面、这句话。这对正直、体贴人的农家夫妇生活得好吗?我决定再次拜访他们的农舍。
带着自家烘制的馅饼,我驾驶着汽车朝佛蒙特州的南部驶去。一路上,我使劲地搜索着记忆中的小屋。停下车,我向人描绘着记忆中的农场:低矮的苹果林边有一个石头砌成的谷仓;大片的农田栽着向日葵;屋前的花坛里种着太阳花、瓜叶菊和毛地黄。路人笑着对我说:“我们这个州有三分之一的地方类似这样,小姐,除非你能说出姓名。”可我说不出。
“许多人都会这样干的。真的,这是我们做事的习惯。”一个正用干草喂着一群比利时栗色马的老妇人听我复述往事后这样说。
几个小时后,我把车开进了野餐区,这是一个有着清澈小溪、种植着大片凤梨树的美丽地方。可我正为此次重返旧地一无所获而心情不佳。
“对不起,小姐,我打搅你一下。”一对陌生人过来,他们正为自己的车钥匙被锁进了汽车而不知所措。
“我()可以替他们打电话请来锁匠,()可以让他们搭我的车回城……”我想。
于是我请他们上了我的车向城里开去。一路上,那位夫人向我介绍说,她丈夫是个植物学家,他们正一路旅行去北方收集蕨类植物。
我们终于把锁匠从城里带回了野餐营地。锁匠工作时,他们夫妇和我则在露天餐桌边坐下共同分享我带的馅饼。植物学家兴奋地说:“您真好,您真肯帮忙。”我笑着回答:“这是我们做事的习惯。”接着就把我当年的故事告诉了他们,并倾诉了寻找无着的懊恼。
此刻,他的夫人甜甜地插上一句:“寻找?您已经寻找到了这里的‘习惯’。”
1.圈出下面带点字的正确读音。
附和(héhè)重返旧地(chóngzhòng)
2.联系上下文解释下列词语并造句。
一无所获:
造句:
3.按要求写词语。
写近义词:懊恼()写反义词:陌生()
4.在文中的括号里填上适合的关联词。
5.简答。
(1)短文写了“我”做的两件事,是哪两件事?
第一件事:
第二件事:
(2)“我”寻找的那位“农夫”住在何处?你认为那儿的人怎么样?
6.联系全文,说说题目“寻找”的含义和作用。
母亲桥
那年初春的一个早晨,当我起床时,已经来不及从从容容地走大路去上学,我气急败坏地抄近路赶往学校。河上的冰看上去还没融化,我三步并作两步冲上冰面。刚刚走到河中央,“扑哧”一声,一处冰面塌落了,我的两条腿踏进了冷彻骨髓的河水里。
教室供暖不足,平常就十分阴冷,我穿着湿透的棉裤坐在椅子上,全身仿佛都麻木了,我沉默地挺着,脸和唇都变成了青紫色。
中午回到家,母亲很惊讶,却什么也没问,只是让我围着被褥坐在烧得热热的炕头上暖和,她站在火炉前为我烘烤棉裤。炉火灼灼,不时爆出响声来,而母亲却始终一言不发。当母亲把烘干的棉裤交给我时,眼圈有些红肿,不知是被炉火烘的还是刚刚哭过。
从那以后,有一两个月我没抄近路去上学。日子一天天过去,高考迫在眉睫。有一夜下了暴雨,清早上学时盼望母亲能关照几句,诸如要走大路、千万别抄近路蹚河之类,可母亲不停地忙前忙后,根本不理会我那跟随她转来转去的目光。于是我赌气地再一次来到那条河边。突然我发觉有什么人早在暴涨的河水里放了一些大石头。那石头一块块紧密地挨着,水深的地方甚至是用好些石块垒起来的,石面高出水面数厘米,远远看去就像一座简陋的石桥。我踏石而过的时候,心里淌过一股莫名的感激。那天晚上回到家,我无意中看到母亲手上缠着白纱布,血透出来,红红的一片,惊问她为什么会受伤,母亲淡淡地回答道:“我不小心碰的。”站在一旁的妹妹抢着告诉我:“妈妈的手是搬石头碰伤的。”“妈搬石头干什么?”我不解地问。“搬石头搭桥呀!”
那一瞬间,我的心轰响着,久久说不出一句话来。
那年9月,我踏过“母亲桥”去远方上大学。独在异乡漂泊,仍是母亲用无言的
2、再思考深层含义:
(1)结构(线索悬念)
(2)主旨与主旨的关系(点明、揭示)
(3)人物与人物的关系(表明人物性格、表明作者的情感与态度、作者情感的触发点)
(4)写法修辞(比喻、拟人、双关等)
(5)表现手法象征
3、最后分析其效果
生动形象、新颖含蓄、言简意丰、发人深思、引起阅读兴趣。
标题的含义
一看,标题是否与文章内容有关,先概括出相关事件,即为题目的表层含义。
二看,文章结尾是否有揭示道理、情感、品质、精神等的句子,联系生活进行总结,即为题目的深层含义。
即模板为:
答:“题目”在文中指什么人做的什么事,表达了/突出了/告诉了什么情感/什么人物的什么精神/我们什么道理。
标题的作用
一看,标题是否概括了本文的主要内容
二看,题目是否点明或暗示了文章的主题
三看,标题的表现形式是否新颖
四看,标题是否奠定了文章的基调
五看,写景标题——描绘的情境是否优美
六看,修辞运用,及其带来的艺术效果
七看,标题运用了什么写作方法,有何作用
八看,是否点明了文章的写作线索
即模板为:
答:“题目”概括了本文的主要内容/点明文章的主题/吸引读者/奠定文章基调/文章的线索/生动形象/新颖含蓄/言简意丰/发人深思等。(有哪个写哪个)
寻找
那时,我挺年轻。有一回,我停车在佛蒙特州南部的森林里,一位附近的农夫倒车时不小心将我的汽车撞瘪了一块,而我并不在场。当我前往取车时,发现车窗上贴着一张纸条,上面工工整整地写着一行字:“我们等着您。”下面是一个电话号码。后来我是如何在农夫家的饭厅里同他相见并交换各自汽车投保情况的细节,我已想不起来了,但我清楚地记得,当我就农夫主动承担责任的精神表示感谢时,他平淡地回答说:“这是我们做事的习惯。”他的妻子则微笑着在一旁用围裙擦干手,附和着丈夫的话。
(即使)许多年过去,我(也)始终记着这场面、这句话。这对正直、体贴人的农家夫妇生活得好吗?我决定再次拜访他们的农舍。
带着自家烘制的馅饼,我驾驶着汽车朝佛蒙特州的南部驶去。一路上,我使劲地搜索着记忆中的小屋。停下车,我向人描绘着记忆中的农场:低矮的苹果林边有一个石头砌成的谷仓;大片的农田栽着向日葵;屋前的花坛里种着太阳花、瓜叶菊和毛地黄。路人笑着对我说:“我们这个州有三分之一的地方类似这样,小姐,除非你能说出姓名。”可我说不出。
“许多人都会这样干的。真的,这是我们做事的习惯。”一个正用干草喂着一群比利时栗色马的老妇人听我复述往事后这样说。
几个小时后,我把车开进了野餐区,这是一个有着清澈小溪、种植着大片凤梨树的美丽地方。可我正为此次重返旧地一无所获而心情不佳。
“对不起,小姐,我打搅你一下。”一对陌生人过来,他们正为自己的车钥匙被锁进了汽车而不知所措。
“我(不但)可以替他们打电话请来锁匠,(还)可以让他们搭我的车回城……”我想。
于是我请他们上了我的车向城里开去。一路上,那位夫人向我介绍说,她丈夫是个植物学家,他们正一路旅行去北方收集蕨类植物。
我们终于把锁匠从城里带回了野餐营地。锁匠工作时,他们夫妇和我则在露天餐桌边坐下共同分享我带的馅饼。植物学家兴奋地说:“您真好,您真肯帮忙。”我笑着回答:“这是我们做事的习惯。”接着就把我当年的故事告诉了他们,并倾诉了寻找无着的懊恼。
此刻,他的夫人甜甜地插上一句:“寻找?您已经寻找到了这里的‘习惯’。”
1.圈出下面带点字的正确读音。hèchóng
附和(héhè)重返旧地(chóngzhòng)
2.联系上下文解释下列词语并造句。
一无所获:原指什么东西都没有获得。文中指“我”此次重返旧地没找到农夫一家。
造句:我干了一上午,却一无所获。
本题考察文中四字词语的意思,要注意有“联系上下文”时,要答到词的本意和文中意。可用近义词拆字组合法进行理解。
3.按要求写词语。
写近义词:懊恼(后悔)写反义词:陌生(熟悉)
4.在文中的括号里填上适合的关联词。
5.简答。
(1)短文写了“我”做的两件事,是哪两件事?
第一件事:“我”去寻找当年那个给“我”留下深刻影响的农夫。
第二件事:“我”帮助一个不小心把车钥匙锁进车里的植物学家和他的夫人。
(2)“我”寻找的那位“农夫”住在何处?你认为那儿的人怎么样?
答:“我”寻找的那位“农夫”住在佛蒙特州南部的森林里。我认为那儿的人乐于帮助他人,主动承担责任。
(1)短文一到四自然段写了“我”年轻的时候遇到一对正直、体贴人的农家夫妇,他们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许多年后,“我”决定再次拜访他们的农舍。可是“我”却没有找到他们。可知:“我”去寻找当年那个给“我”留下深刻影响的农夫。
短文五到九自然段写了“我”没有找到农家夫妇,却在路上遇到一个不小心把车钥匙锁进车里的植物学家和他的夫人。“我”帮助他们将锁匠从城里带回了野餐营地,在他们向“我”表示感谢时,“我”将自己当年的故事告诉了他们,并倾诉了寻找无着的懊恼。此时,他的夫人告诉“我”,“我”已经寻找到了这里的“习惯”。可知:“我”帮助一个不小心把车钥匙锁进车里的植物学家和他的夫人。
即:概括事件=谁+做什么
(2)由文章开头“有一回,我停车在佛蒙特州南部的森林里,一位附近的农夫倒车时不小心将我的汽车撞瘪了一块,而我并不在场”和第三自然段“停下车,我向人描绘着记忆中的农场:低矮的苹果林边有一个石头砌成的谷仓;大片的农田栽着向日葵;屋前的花坛里种着太阳花、瓜叶菊和毛地黄。”可知,“我”寻找的那位“农夫”住在佛蒙特州南部的森林里的一处农场中。
文章写了在佛蒙特州南部的森林里,“我”遇到了一对正直、体贴人的农家夫妇,农夫在撞到“我”的车后,主动承担了自己的责任,“我”向他这种精神表示感激时,他则平淡地回答说:“这是我们做事的习惯。”他的妻子则微笑着在一旁用围裙擦干手,附和着丈夫的话。后来“我”去寻找这对夫妇,“我”遇到了这个地方的人,向他询问,路人告诉“我”,“主动承担责任”是他们这个地方的人做事的习惯。由此可知,这个地方的人乐于帮助他人,主动承担责任。
6.联系全文,说说题目“寻找”的含义和作用。
答:文章题目“寻找”表面上指“我”去寻找主动承担责任的农家夫妇,实际上指的是“我”寻找到了那位农家夫妇的“习惯”,也学会了乐于帮助他人,主动承担责任。概括了文章主要内容,点明主旨,引起读者阅读兴趣。
1.含义:
(1)结合文章内容,总结出与题目相关的事件:文章写了“我”去寻找主动承担责任的农家夫妇,“我”旧地重游却一无所获。在“我”开进野餐区时,“我”帮助一个不小心把车钥匙锁进车里的植物学家和他的夫人。他们向“我”表示感谢时,“我”将自己当年的故事告诉了他们,并倾诉了寻找无着的懊恼。简洁概括为:“我”去寻找主动承担责任的农家夫妇。(表层含义)
(2)联系文章结尾最后一个自然段,总结出道理:他的夫人告诉“我”,“我”已经寻找到了这里的“习惯”。“习惯”指的是那位农家夫妇的“习惯”,是乐于助人,主动承担责任的习惯。可以知道:“我”寻找到了那位农家夫妇的“习惯”,也学会了乐于帮助他人,主动承担责任。(深层含义)
2.作用:
文章讲的我寻找主动承担责任的农家夫妇,题目“寻找”就可以概括文章主要内容。同时也告诉我们要学会乐于帮助他人,主动承担责任。揭示文章主旨,引起读者阅读兴趣。
母亲桥
那年初春的一个早晨,当我起床时,已经来不及从从容容地走大路去上学,我气急败坏地抄近路赶往学校。河上的冰看上去还没融化,我三步并作两步冲上冰面。刚刚走到河中央,“扑哧”一声,一处冰面塌落了,我的两条腿踏进了冷彻骨髓的河水里。
教室供暖不足,平常就十分阴冷,我穿着湿透的棉裤坐在椅子上,全身仿佛都麻木了,我沉默地挺着,脸和唇都变成了青紫色。
中午回到家,母亲很惊讶,却什么也没问,只是让我围着被褥坐在烧得热热的炕头上暖和,她站在火炉前为我烘烤棉裤。炉火灼灼,不时爆出响声来,而母亲却始终一言不发。当母亲把烘干的棉裤交给我时,眼圈有些红肿,不知是被炉火烘的还是刚刚哭过。
从那以后,有一两个月我没抄近路去上学。日子一天天过去,高考迫在眉睫。有一夜下了暴雨,清早上学时盼望母亲能关照几句,诸如要走大路、千万别抄近路蹚河之类,可母亲不停地忙前忙后,根本不理会我那跟随她转来转去的目光。于是我赌气地再一次来到那条河边。突然我发觉有什么人早在暴涨的河水里放了一些大石头。那石头一块块紧密地挨着,水深的地方甚至是用好些石块垒起来的,石面高出水面数厘米,远远看去就像一座简陋的石桥。我踏石而过的时候,心里淌过一股莫名的感激。那天晚上回到家,我无意中看到母亲手上缠着白纱布,血透出来,红红的一片,惊问她为什么会受伤,母亲淡淡地回答道:“我不小心碰的。”站在一旁的妹妹抢着告诉我:“妈妈的手是搬石头碰伤的。”“妈搬石头干什么?”我不解地问。“搬石头搭桥呀!”
那一瞬间,我的心轰响着,久久说不出一句话来。
那年9月,我踏过“母亲桥”去远方上大学。独在异乡漂泊,仍是母亲用无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