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葙子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陈云为儿子举办婚礼,只买了两包烟一包糖, [复制链接]

1#

前言

陈云作为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杰出的马克思主义者,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开创者和奠基人之一,他的一生十分低调,关于他的故事很少。但他作为一个从战火中走出来的人,他在教育孩子方面,很有自己的一套方法。

图丨陈云

陈云为儿子陈元新婚新办

年深秋的一天上午,卫士李奇找到沈玉贵和尤云儒,十分认真地说:“沈所长、尤政委,首长让我通知你俩到他那里去一下,首长在家等!”

“首长找我们俩?”这让沈玉贵感到有些惊讶,这是他到所里快两年的时间里从没有过的呀,难道是照顾首长不周到?但沈玉贵又一想,不应该呀,首长从不要他们的特殊照顾。

就这样,沈玉贵与尤云儒一边心里犯嘀咕,一边朝着首长家的方向走去。陈云坐在室内沙发上,看到沈玉贵和尤云儒来了,非常高兴,忙招手让他们坐下,见他们有些紧张,又招了招手,说:“坐嘛,今天找你俩来没有别的事,我儿子陈元结婚,没请外人,只请你俩来坐坐。”

听首长这么一说,两人心里的石头算是落了下来,长舒了一口气。“我们到饭厅里坐坐吧!”聊了几分钟后,陈云从沙发上站起来,边说边带着两人来到饭厅。

图丨陈云

饭厅是一间很小的房间,里边摆着一张小方桌,另加几个方凳子。那天都不是外人,陈元与新娘子,秘书萧华光、卫士李奇及厨师老汪都在。

陈云介绍道:“这是我的儿子陈元,这是我的儿媳妇。他们新婚新办,我只买了两包烟、一点水果糖,你们没意见吧?来,吃糖喝茶”

说着拿起饭桌上的烟和糖一一散发给大家,并十分风趣地说:“喜烟喜糖,按中国的风俗习惯嘛,一定要吃的。”不难看出,首长格外高兴。

这确实是个简朴的婚礼,一个新事新办的婚礼。没有放鞭炮,没有贴对联,没有请客,新婚用的被子也是干休所作招待用的旧被子。

图丨陈元

小儿子陈方的婚礼

在那样的一个时期,陈云的家庭和所有家庭一样,经历了很多磨难,一家7口人被分散在全国各地。陈云曾被关押在北京植物园,2个儿子被下放到工厂、部队;3个女儿被放到农村、干校、部队。

他们在下放期间,都经受了十分艰苦的磨练。后来由地方、部队照顾送到大学里,成为工农兵学员,毕业之后分别在各自的岗位上奋发拼搏,有所作为。

年春节,小儿子陈方携新娘来到青云谱探望父亲并举行婚礼,婚礼十分简单,没有嫁妆,新房用的是干休所配发的旧床架、铺板,床上盖的是军用草绿色被子,没有举行仪式,没有吃请。

陈方这次办喜事,他的爸爸只给了块钱。据相关资料显示,陈云给每个孩子结婚用的钱都是一个数。陈方结婚,事前没有声张,身边人都不知道。

陈方结婚的时候,与陈元一样,也只叫了政委尤云儒、副所长沈玉贵,陈云连说的话都一样:“今天,我儿子结婚,没有办酒席,只是买了点烟,有一些水果糖,大家就这样在一起玩一玩。”

图丨年,商务印书馆职工会第一届委员合影。前排左三为陈云

陈方夫妇在完婚后,陈云嘱咐身边的肖秘书将两斤水果糖、一包前门烟送到干休所值班室,请干休所工作人员吃喜糖、喜烟。

工作人员纷纷上前吃起了喜糖,抽上了香烟,他们不禁感慨道:“没想到,一位伟人的孩子,婚礼却办的如此简单、朴素。”

“你快回去”

陈云两个儿子的婚礼,厨师汪师傅都在场,他亲眼目睹了当时的场景,打心底里钦佩首长。

陈云南下江西的时候,汪师傅也一直跟随在他身边。中间有一段时间,汪师傅生病,为了让他安心养病休息,陈云将中国科学院工作后下放到干校的长女伟力叫来帮助做饭。

图丨长征途中的陈云

伟力当时其实是不太愿意的,因为她当时一个月的工资是56块钱,她觉得自己已经有了正经的工作,不应该离开自己的工作岗位。如果替汪师傅做饭,自己就要离开原本的工作岗位,也无法拿到干校的那份工资了。

于是,陈云跟女儿伟力说:“我们都是共产党员,没有去上班,没有为国家效力,就不能白拿人家的工资。”后来硬是说服女儿将干校的工资退了,改由他自己每个月为女儿发工资。

陈伟华是陈伟力的妹妹,在陈云的3个女儿中排行老二。见过陈伟华的人都知道,她经常穿着一件淡蓝色的素格子长袖衬衫,一条深蓝色的裤子,黑色布鞋,背着一个样式老掉牙的黄色帆布包。面容十分消瘦,但你一定能从她的面容中,看到她父亲的影子。

陈云的孩子们都很能吃苦,陈伟华在农村生活了10年。她在北京师大女附中念完高中,正准备考大学的时候,她的父亲遭到了不公正的待遇。年,同学们陆续奔上工作岗位时,她也开始寻找自己的出路。

图丨陈伟力

很多好的工矿企业她肯定希望去,但名额还轮不到她头上,学校几经联系,准备分她到丰台区某部门工作,但那里的干部一看到她是陈云的女儿,立刻表示了拒绝,这让她心里无比的难受,她难受的不是对方拒绝自己,而是为父亲感到不平,感到愤怒。

后来她只能去怀柔县了,此时的她只希望自己可以分到条件好一点的平原地区。

“你应该做好思想准备,到喇叭沟门,碾子那种贫穷山区去。”虽说父亲已经处于十分困难的境遇,但仍旧沉稳的告诫女儿。

她听了父亲的话,抱着最坏的打算去怀柔了,被分到了地处半山区的辛营公社,当了一名乡村女教师。这里的条件十分艰苦,教室的窗子没有玻璃,只是糊了一层薄薄的纸,学生使用的桌子没有一个是完整的,不是缺胳膊,就是少腿的。

陈伟华教的是“两级复式”班,换句话说,就是在一个教室里,教两个不同年级的同学。第一次站上讲台的陈伟华十分紧张,她不知道该讲些什么,该怎么讲,但看着下面一个个天真烂漫,咧着嘴对她笑的脸庞,顿时心里轻松了很多。

图丨陈伟华

即便每天都有这些可爱的孩子陪伴,但陈伟华仍旧觉得孤独,她想到自己在这里连个同学都没有,母亲和兄弟姐妹也不在自己身边,而父亲现在怎么样了,她也并不了解。她越想越觉得难过,她想家了。

她实在无法忍受了,这一天,她没有请假,也不管学校还有没有自己的课,直接朝着家的方向走去。她太开心了,她觉得爸爸也一定会十分开心。

但她没有想到,迎接她的却是父亲严厉的责怪。见到女儿回来,陈云先是十分惊讶:“怎么这么快就回来了?”

“我回来看看。”伟华也不知道该怎么跟父亲解释。

“你快回去。”父亲严厉的说道、

伟华没有想到父亲态度竟如此坚决。“爸爸!”她的眼眶夺眶而出。

伟华伤心极了,事实并不是爸爸想的那样,她从小到大受了多少苦,从没有喊过一声苦累,她只是想爸爸了,但爸爸对她的态度却如此冷漠,为什么爸爸就不能理解呢?伟华想不明白。

图丨陈云一家合影

尽管委屈,第二天她还是回到了学校。但不同于第一次的是,这一次她竟觉得这一切都是那么的熟悉,像是回到了自己家一样。她渐渐开始明白父亲的苦心,她决心一定要好好生活下去,不让父亲失望。

经过几年的农村生活,伟华变了。不仅仅是掌握了更多的文化知识,更重要的是,她知道该怎么跟学生相处,怎么跟百姓相处。

最开始的时候,百姓们来看她,她都不知道要站起来迎接。但后来她渐渐开始理解了,也感受到了农民身上所含有的质朴,深厚的人情,对这里越来越有感情。

最重要的一点是,伟华在这里看到了父亲的影子,他觉得这些淳朴的乡亲们,就像父亲一样,真诚,朴实,不在乎别人怎么说。他们经常拉着伟华的手,让她转告她父亲:“一定要让他老人家放心,身体是革命的本钱,保重身体。”每次伟华将乡亲的话转告给父亲,父亲的眼里总会闪出温暖的笑意。

年,正当陈云同志一家处于困难的时刻,辛营公社党委毅然作出决定:批准陈伟华同志加入中国共产党。

那一天,她激动地落下了泪,只有到这时,她才理解了父亲,为什么在她跑回家时对她那样严厉。她不由得想起父亲多次对她兄妹讲的话:“你们就得自己到社会上闯一闯。特别是女孩子,要想在社会上站得住脚,一定要在政治上成熟起来。”这句话,她记了一辈子。

图丨陈云

一本书和两个核桃

陈伟华在农村时,每次回京探亲,父亲都会叮嘱她:“一定要多读书。”陈伟华一直将父亲的叮嘱记在心上,只要一有时间,就会看父亲推荐给她的书。

每看完一本书,伟华就会跟父亲分享自己的读后感,父亲脸上总会洋溢着兴奋激动的表情,他为女儿感到开心。陈伟华越来越能够真切的感受到,父亲对自己应成为一个会思考的人所抱的希望,体会到身处逆境的父亲始终都保持着坚定的信仰。

陈云还曾与女儿就读书问题进行过一次长谈。他告诉女儿,为了能够真正理解无产阶级革命导师的系统的理论,最好先阅读有关他们的传记,了解当时的社会状况,时代背景,然后再由浅入深,阅读原著。另外,学习要有计划,要坚持,不光学习马列著作,还要学习各方面的知识,使自己眼界开阔。

最后,他问伟华:“现在都读了什么书?伟华告诉父亲,她学习了《共产党宣言》。

图丨毛主席,陈云,刘少奇在一起交谈

“那么,这本书的核心是什么?”父亲目光炯炯。

“消灭私有制!”女儿干脆地回答。

陈云满意地笑了。后来,他专门选了本《世界知识年鉴》送给女儿。等她看了一部分后,就提出一些思考题,让她回答。

就这样,伟华在父亲感染下,眼界也变得开阔,养成了自己独立学习的习惯。陈云还曾设想把家人组织起来,召开学习毛主席的《实践论》的讨论会,但还未施行,他就被“疏散”到外地去了。

那些日子,伟华很挂念父亲,特别是夜深人静时,她总会想起父亲,想起童年时与父亲相处的情景:父亲很忙,没多少时间能和孩子在一起,有一回,她从托儿所回来,不吃饭,见到父亲扭头就跑,因为她不认识他。

大些了,她记得父亲了。每次见面,父亲总笑眯眯地讲他们小时候的事,有时把她拉到怀里,亲她,并问:“扎不扎?”她咯咯笑了:“不扎!”父亲也哈哈笑了。

这么多年过去了,可那感觉似乎还留在她脸上……她默默地在心里祝愿父亲平安、健康。

后来父亲的身体一天不如一天,虽说没什么大毛病,但小毛病不断。有段时间,陈云总觉得手关节一动就疼,活动起来有些僵硬。到医院,医生说手需要常活动。

图丨年秋,中共六届六中全会主席团成员在延安合影

伟华立即想到,应给父亲找两个核桃,让他在手里攥着活动。她在乡下,在许多核桃中挑了又挑,拣出两个最好的带给了父亲。后来,那两个核桃被父亲磨得亮极了。

一本书与两个核桃,使我们看到,这对父女间在物质上的交往是“淡淡的”。陈云虽然没有给女儿金钱、地位,却给了她宝贵的精神财富;做女儿的虽然没有给父亲什么可以炫耀的东西,却给了父亲一个女儿的爱。

年,全国恢复高等院校招生考试制度,陈云听到后十分激动,赶忙让妻子于若木通知女儿。

这一年,伟华30岁整。听到消息,她又兴奋又焦急。“三十而立”,或许她真要面临一个转折了。她曾多么渴望读书深造,可由于父母的问题,她的追求只是个梦。如今机会来临,她却又这么措手不及。

距考试只有两个月时间,自己在乡下,一无材料,二无人指导,能行吗?然而这机会对于已不年轻的她来说,恐怕也是最后一次了。

她来不及细想,匆匆给母亲写了封信。希望母亲能帮自己问一下她那位在大学工作的同学,需要重点学习些什么,该怎么复习?很快,母亲的回信来了,信中说:“爸爸说这叫走后门。”

伟华没有想到收到的回信内容竟然是这样8个大字,但她很快就理解了爸爸的意思,知道自己的做法有些欠考虑。父亲重新出来工作不久,并在党内担任重要领导职务,国家又刚刚恢复招生考试制度,自己的做法实在有些不妥当。

于是,她从朋友那儿找来复习资料和课本,开始准备。当时,她正参加农村工作队,只能在晚上复习。农村寒冷的冬夜,坐在炕上看书,只有屁股下的一块是温热的。有时她手脚冻木了,伸不开,就钻进被窝里看一阵。

暖和了,又怕睡着了,再坐起来披着衣服学。就这样,一个多月后,她去考试了,她考上了。当她踏进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的教室,看到和自己一班却远比自己年轻、活泼的同学时,她感慨万千。

可她的内心是平静的:自己能成为大学生,靠的是自己。毕业时,这一届大学生多被分配到缺少青年干部的各国家机关工作。本来陈云同志很希望女儿继续从事教育工作。可听说组织上已将伟华分到某机关,他反过来开导女儿说:“国家有国家的需要,还要服从国家分配,接触社会面宽一些,也是有好处的。”

图丨毛主席与陈云

陈云经常教育伟华要保持艰苦朴素的作风。她明白父亲的良苦用心。她和丈夫不论多困难,也不要家里的钱,从不坐父亲的车,从没有“非份”的念头。

他俩每月共收入元左右,除三口之家的吃用之外还要负担请阿姨带孩子的费用。他们过着和同龄青年一样朴素的生活。

有时,她带着孩子去看父亲。父亲高兴地拿出早就备好的山楂片,并拉着外孙的小手让他摸自己的胡子,问“扎不扎?”听到小外孙说“不扎”,他笑了。

看着父亲含着笑意的皱纹,伟华不由得想到自己的童年、少年、青年,想起自己走过的生活道路。“啊,父亲!”她为自己能得到这样的父亲的爱而感到幸福。

“你是我的亲戚,更应该回去好好种田,为人们做出表率来”

不仅仅是儿女,陈云对于自己的亲戚也从不搞特殊,而是严格要求。他每次回到家乡青浦,都是轻装简从,从不惊动故乡人民。原练塘镇党委书记张宝华老人曾讲过这样两件事/p>

图丨年10月30日,陈云同志同邓小平、李先念同志在一起

陈云同志从小是由舅舅、舅母抚养长大的,他舅舅的儿子因为有腿疾,不便参加农业劳动。于是,他拄着拐杖找到了京城,想请陈云给自己安排一份工作,陈云委婉地对表兄说:“你生活上有困难,我要帮助你,政府也会帮助你,但不能因为我做了干部就可以搞特殊化,你应该回到乡里去参加一点力所能及的劳动。”

还有一次也是一位远房亲戚找到陈云。希望可以帮忙安排一份工作,陈云以同样的方式请他回乡安心务农。他一再嘱咐说:“你是我的亲戚,更应该回去好好种田,为人们做出表率来。”

这位亲戚回乡后一直没有忘记陈云的嘱咐,种田务农直至归终。曾担任过小蒸乡领导的吴福林老人也回忆说:“陈云同志曾回过故乡3次,记得年他到小蒸乡搞调查研究,只带了3个人,也不住饭店,住在当年一同开展农民运动和地下斗争的战友陆铨生的普通农舍里。吃的是粗茶淡饭,喝的是农家大麦茶。要知道此时的他,已是中共中央副主席,国务院副总理。”

图丨工作中的陈云

长期以来,陈云有不少亲朋故旧给他来信,要求解决各种各样的问题。在要求解决的问题中,有公事,也有私事。对于公事,根据党的政策、原则,该怎么办就怎么办,比较简单。对于私事,陈云的处理原则是:不要因为是他的亲朋故旧就特殊照顾,应当按处理人民来信一样,一视同仁。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