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专科医院哪里好 https://jbk.39.net/yiyuanzaixian/bjzkbdfyy/nxbdf/中国小康网讯记者董科娜通讯员麻斯燕
这两年,湖州市吴兴区妙西镇村民冯爱英过上了梦想中的生活。“以前就是种茶叶、挖竹笋,挣不了多少钱。现在镇上旅游业搞得很好,游客多,最高的时候我一天就卖出了多块钱的土鸡蛋!”
不仅是冯爱英,妙西镇很多村民也实实在在享受到了发展红利,民宿、农家乐雨后春笋般涌现,村民的日子越过越有盼头,许多在外打拼的年轻人也回到家乡就业、创业,原来暮气沉沉的村庄活了起来。冯爱英说,“这样的转变,多亏了政府的‘坡地村镇’政策。”
破局找到兼顾发展与用地的两全之策
穷则思变。
浙江很“穷”,由于“七山一水二分田”的地形地貌,浙江的耕地总量和人均耕地很少。但经济要发展、产业要振兴,寻找新业态、发展新产业是浙江的必由之路,而紧张的用地指标成为了发展瓶颈,让浙江长期面临着保障发展与保护耕地的“两难”局面。
如何破局?被赋予了“努力成为新时代全面展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窗口”新目标新定位的浙江,打破思维局限,把主意打到了低丘缓坡资源上,创新提出了生态“坡地村镇”建设。
丰富的低丘缓坡资源
“以前我们都是在平地上建房子,山坡上建房还是头一遭。”浙江省生态“坡地村镇”建设试点工作负责人鲁建平回忆起“坡地村镇”的由来,年下半年,根据省政府主要领导的指示,原国土资源厅由厅领导挂帅、相关处室人员参加,花了三个月的时间在全省开展调研活动,寻找低丘缓坡如何开发的“灵感”。“我们去到了开化的根博园,发现它的建筑都是依山而建,房在林中,不占用耕地,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极小,给了我们很大的启示。”鲁建平如是说。
彼时,有一个特殊的项目——裸心谷度假村,在莫干山的山丘绿荫间落地开花。“这个项目的建设理念很前卫,生态、环保、绿色是规划设计的主线,正好与浙江开发低丘缓坡的方向不谋而合。”鲁建平告诉记者,期间考察团对裸心谷项目进行了深入考察研究,吸收借鉴了设计、建设等方面的经验和做法,有了“怎么在山坡地上建房子”的理念和实践,结合国家级低丘缓坡综合开发利用“台地产业”建设用地试点经验,经省政府同意,在全省范围内开展了“坡地村镇”建设用地试点工作,并制定了周密的实施方案和行动计划。
所谓“坡地村镇”,用老百姓的话来说,就是“把房子小心地‘种’在山林里”,即把适合建设的山坡地开发为城镇、农村、休闲度假、养生养老等绿色产业建设用地,减少对耕地资源的占用,其核心与创新点就在于“点状供地”。
以往的供地方式,项目所需建设用地按一项目一地块供地;而采取“点状供地”后,项目所需建设用地可按一项目多地块组合供地。以吴兴区妙西镇慧心谷度假酒店项目为例,其项目区面积达亩,但其中建设用地仅占11.5亩,分成了近70个地块,所有建筑都依山顺势而建,错落地点缀山林间,一窗一景,实现了“房在林中,园在山中、人在景中”。“亩的用地指标以前想都不敢想,就算拿到了成本也很高。有了‘坡地村镇’政策后,不仅避免了大开大挖,也降低了用地成本,可以说没有‘坡地村镇’政策就没有慧心谷项目。”慧心谷项目创始人李耀强说道。
俯视慧心谷建筑呈点状布局
不仅是慧心谷度假酒店项目,纵观所有“坡地村镇”建设试点项目,都是用少量建设用地撬动了成百上千亩农地开发利用的大项目:德清裸心谷度假村,建设用地30.45亩,项目区流转农地亩;德清郡安里度假酒店,建设用地亩,项目区流转农地1亩;安吉景澜·老庄山居,建设用地5亩,项目区流转农地多亩;……。据统计,全省实施试点项目个,建设用地面积亩,涉及农地流转面积近8万亩。“‘坡地村镇’完全不同于以往大开大建、简单化的城市开发,而是用点状供地、以点带面的方式,在保护耕地、绿色开发的前提下,化解了发展与用地之间的矛盾,带动了周边地区的发展,是一个极具浙江特色的探索创新。”廿舍度假村项目负责人、同济大学建筑与乡村规划系教授李京生这样评价。
振兴高质量打通“两山”转化通道
在老庄村村民付大伯的记忆里,老庄村是“穷出名”的,村里别说什么商店,连个路灯都没有。所以当安吉景澜·老庄山居项目正式落定时,付大伯打心眼里开心的同时,也有着一丝担忧:家里的茶园流转出去了,收入会不会减少?在山里开发,会不会破坏环境?万一最后是个卖房子的项目,岂不是没有多大益处?
但是现在,老付的顾虑已经全部打消。走进老庄山居,精致的茶园、青葱的翠竹、诗意的登山步道、秀丽的下坞水库,项目设计团队充分利用地形地貌和植被“量身造景”;走进如今的老庄村,马路修起来了,路灯亮起来了,村子美起来了,游客多起来了,民宿、农家乐开起来了,村民富起来了,年轻人也回来了。“老庄村‘活’了,这都是老庄山居项目进来之后的变化。”
现今老庄村涌现了多个民宿、农家乐等
老庄山居的创始人喻元平是老庄村有名头的企业家,作为一个本地“土著”,喻元平对乡村的山区美景了若指掌,也遗憾这样的景色只能沉睡山中。早年前,喻元平就想通过在当地投资一个项目,让大山“醒”过来,也让村民富起来。“但是等不到用地指标,当时我手头上只有5亩的意向用地,完全撑不起一个项目。”喻元平表示。
得益于“坡地村镇”政策,老庄山居不仅从想象变成了现实,给山林带来了人气的同时,也为老庄村村集体和村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收益:仅是土地流转费用,老庄山居项目一次性向村里付清了万元的租金;项目建设过程中,先后聘用了多名当地村民参与建设;年7月开业以来,老庄山居吸引游客约7万人次,上缴税收约万元,每年为村集体经济增收近50万元,还为当地村民提供50余个就业岗位。项目还有效带动了老庄村文旅产业的发展:游客络绎不绝,村民纷纷做起了民宿、农家乐,进一步带动了农副产品的生产与销售,为涉及农户增加人均年收入达5万多元。
以政策引项目、以项目带人气、以人气促振兴,这样的带动效应不仅体现在产业项目中,在农村建设项目中也一样生效。
建德胥江村杭派民居项目是浙江“坡地村镇”首批试点项目之一,共涉及89栋民居和2栋公建配套设施,目前一期建设的30栋民居已经通过验收,其中21栋房屋出租给了达曼公司作为精品民宿酒店对外营业,每年的租金达到万元,5年递增33%,每户平均年收入6万元。“通过移房上坡,既不占用耕地,又把原来多亩荒废的山坡地利用起来,变成了错落有致的江南民居,还产生了经济效益,村民日子越过越富裕,推动了乡村振兴。”胥江村村主任王乃芳表示。
美丽的胥江一角
浙江省自然资源厅厅长黄志平曾在公开发表的署名文章中这样写到:“浙江乡村振兴的重点在于做好‘山上浙江’文章,业态培育发展的重点则在于三产融合、农旅一体,但要真正实现生态产品价值的转换,将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就必须突破土地要素制约,创新土地供给开发模式。”可见,要真正实现“两山”理念,关键需要一味“药引”来打破壁垒,不然山还是那座山,水也还是那个水,无法产生经济效益。
经过5年的探索和实践,浙江已经通过生态“坡地村镇”建设的政策引导,促成了山水资源与资本的沟通与连接,所有试点项目“零占耕地、少占农用地”,全省试点项目总投资达到亿元,建设用地亩均投资达到万元,更是有效带动了农业增效、农村增美、农民增收,生动地诠释了生态环境就是生产力,实现了“保耕地、护生态、促发展”的同频共振。
立新五年实践创造又一浙江经验
试点就是一次次实践、一次次纠正、再一次次实践的过程,势必不会一帆风顺,这一路的“石头”没少碰。在山坡地上建房子,浙江作为“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在没有任何可参考、借鉴的经验的情况下要如何做成?浙江交上了一份优秀答卷。
为了让生态“坡地村镇”建设有规范有序推进,浙江省推进生态“坡地村镇”建设联席会议办公室先后制订出台了18个相关政策文件,将“生态底线不能破”原则贯彻始终,甚至有点“轴”:项目开发建设过程中的生态环保等工程措施必须做到“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使用”,一旦发现破坏生态环境的情况,立即责令停工限期整改修复。这样的严要求、高标准也影响了项目投资和建设者:许多“坡地村镇”项目的建筑,基本采用人工的方式来开挖桩基,且大部分采用了架空的钢架结构,尽量避免破坏原生植被;老庄山居宁挪房、不挪树,树木穿房而过别有景致;慧心谷更是在施工过程中标记了每个建筑点位的施工红线……
钢架结构建筑
当然,试点工作有成功的项目,也有失败的案例。据统计,试点过程中全省共申报“坡地村镇”项目个,最后“优中选优”,核准实施了个,又因项目投资不到位造成无法开工建设,或在规划、建设过程中对政策要求落实不到位造成生态环境破坏等原因,取消了一部分项目的试点资格,目前继续实施试点项目个。
“我们发现,很多项目失败的原因,就出在源头的项目设计上,还是用在平地上建房子的传统做法进行规划设计,对山坡地生态环境带来较大影响,不符合生态‘坡地村镇’的建设要求,也有项目在施工过程中存在大开大建的情况。”鲁建平告诉记者,“坡地村镇”的建设理念是“依山而建、点状布局、垂直开发、错落有致、间距适宜”,每个项目规划与实施的好坏,直接关系到试点项目开发建设能否取得成功。
试点目的是为了找出问题、解决问题,总结出一套可复制、可实操的工作方法。失败的案例问题出在哪里?源头还是建设过程中?如何才能避免?试点过程中浙江不断摸索、不断总结、不断完善。
就在今年6月,浙江省推进生态“坡地村镇”建设联席会议办公室编制印发了《浙江省生态“坡地村镇”建设指南(试行)》,对项目前期运作、项目准入、规划设计、工程建设、监管验收等各环节提出了明确的规范要求。“我们希望不论是管理者、投资者还是施工者,看到这本指南就知道项目建设过程中的每个环节该怎么做、怎么管、要求是什么。所以我们花了三个月的时间,邀请9个部门的有关专家共同参与,根据5年来的实操经验不断归纳、提炼、定论。”5年实践、3月总结、1本指南,在鲁建平眼里,这份指南就是啃下“坡地村镇”的一分全方位操作手册,为生态“坡地村镇”建设起到“导航”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