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葙子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莴笋菌核病的防治 [复制链接]

1#

莴笋菌核病多发生在阴冷潮湿的地区,特别是秋播莴笋上发生较重,严重时可造成绝收。

一、症状识别

该病发生于莴笋或结球莴苣的茎基部,染病部位多呈褐色水渍状腐烂(有时茎部开裂)。湿度大时,病部表面密生棉絮状白色菌丝,后形成菌核。菌核初为白色,后逐渐变成鼠粪状黑色颗粒物。染病植株叶片凋萎,终致全株枯死。但无臭味,这是与细菌性软腐病的区别。

在根茎膨大期至采收期最敏感,病害潜育期5-10天。

二、病原及发病条件

该病是由子囊菌亚门核盘孢真菌引致。除莴笋外,还可侵染生菜、白菜、萝卜、番茄、茄子、辣椒、马铃薯、菠菜、黄瓜、菜豆、胡萝卜、洋葱等蔬菜。

病菌主要以菌核随病残体在土壤中越冬。在潮湿土壤中可存活1年左右,干燥土壤中可存活3年以上。若将菌核置于水中,仅一个月即腐烂死亡。菌核可以不休眠,在吸水充足的情况下,于5℃-20℃即可萌发,最佳温度为15℃。菌核萌发后产生子囊盘、子囊和子囊孢子,孢子成熟后借气流传播蔓延。雨水及农事操作也可传播。

初侵染是由子囊孢子萌发后产生芽管,从衰老的或局部坏死组织侵入(多在茎基部)。侵染后,病菌即可获得更强的侵染力,直接侵染健康茎叶。在田间,病、健叶经接触菌丝即可传染。在温度20℃,相对湿度85%时发病重。因此,多在二阴高湿地区秋莴笋上发生严重。当湿度低于70%时,病情会明显减轻。此外,田间种植密度过大,通风透光差,排水不良的低洼地或偏施氮肥,连作地往往发病重。

三、防治措施

应坚持采取化学防治为主的综合防治措施。

1、选用抗病品种。据观察,红笋比青笋抗病。

2合理施肥。种植莴笋最好亩施腐熟有机肥-公斤、磷肥7.5-10公斤、钾肥10-15公斤。也可配合喷施2-5‰复合肥液,增强植株的抗病力。

3、覆膜栽培。苗子应带土定植。使用黑色地膜覆盖,可将病菌子囊盘阻隔于膜下,不能完成发育过程,从而大幅度减少初侵染几率;若用黑色地膜,前期高温阶段可在膜下撒一层细土或采用浇水降温,以避免高温伤害。

4、及时摘除病叶,拔除病株;生长中后期及时清除老叶及病叶,带到田外集中销毁,同时结合化学防治。收获后深翻地,可深埋菌核,减少菌源。

5、发病初期药剂防治。可选用75%百菌清可湿性粉倍、50%乙烯菌核利可湿性粉-倍、50%异菌脲悬浮剂-倍、40%菌核净可湿性粉倍、50%腐霉利可湿性粉倍、50%农利灵可湿性粉-倍、或50%啶酰菌胺水分散剂倍喷雾。7-10天一次,连用2-3次。注意:喷雾应重点喷洒茎基部、老叶和地表。

6、种子及土壤处理。播种前可采用10%-15%食盐水或硫酸铵水溶液浸泡种子,然后再用55℃热水种15分钟;幼苗定植前,应进行垄面药剂消毒,可采用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每亩2-3公斤拌细土,于栽苗前均匀撒于垄面,并用耙子混合均匀,再行栽苗。

声明:此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邮箱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