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埂上的杂草,人称“薅秧泡”,以前餐桌上的水果,见到请珍惜。
在农村,有许多植物野草,这些植物野草,虽然也构成了农村美丽的风景,覆盖了地表,保持了水土不再大量流失,但是,有一些野草,也偏偏那么的“不知趣”,有一种野草,很受小朋友们的喜爱,但是,它偏偏喜欢长在田埂上。
这种田埂上的杂草,茎叶上都带有倒钩,一不小心,就会被它的刺给抓住,勾坏了裤脚,挂伤了皮肤,人称“薅秧泡”。
由于农民在水田里面劳动,没有办法穿鞋,也不能随时随地带一双鞋子在身上,上田埂马上就穿,这样会影响劳动效率,也极其的不方便,因此,经常赤脚行走在田埂之上,我们村原来有个“赤脚大仙”,一年四季,没有一天穿鞋的,想想,都觉得受不了。
赤脚大仙,可能习惯了,但是,普通农民可遭不了那份儿罪,因此,一看到这种“薅秧泡儿”,农民见到就喜欢铲除它,不铲除不行啊,赤脚被勾住可疼了,还会受伤。
小时候我们对“薅秧泡儿”,可是又爱又恨的,每到农民薅秧的时候,(薅秧,云贵川一带对于给农田里的水稻除草的专用名词。)
就是我们小朋友奔波于田埂之上的时候,那时候,抢在农民铲除“薅秧泡”之前,会采摘到薅秧泡的果子“薅秧泡儿”,小小的,类似小草莓,有点儿像蛇莓,更接近树莓一些,但是味道比蛇莓和树莓好很多。
为了吃薅秧泡儿,我们也经常受伤,或者被挂坏裤腿儿,但能大快朵颐,往往顾不得那么多,即便田埂上的薅秧泡被农民铲除了,田壁和田边上,也往往还有不少,没有成熟的是青色,慢慢转为淡黄色,成熟的薅秧泡儿,是红色或者紫色,略带紫色的味道最为香甜,时间太久的,紫得发黑,开始腐烂的就不能吃了。
不知道您吃过没有?如果您在农村生活过,应该就吃过它,因为它分布广泛,在我国的云南、贵州、四川、辽宁、吉林、内蒙古、福建、河北、河南、山东、山西、江苏、安徽、云南、浙江、江西、湖南、湖北、广西、广东、陕西、重庆、甘肃;新疆等地区。我说分布广吧?我国的绝大多数地方都有它的存在。
中医典籍《本草纲目》对薅秧泡有收录,称之为:插田包、乌包子、覆盆子。「气味」甘、平、无毒。「主治」益肾脏,缩小便,补肚明目(叶亦有明目作用)。可见,薅秧泡在古代就有所应用,除了好吃,它还是一味中草药。所以,神农尝百草,三皇五帝也是农民,注重农业生产,因此,大自然一直为我们提供天然的补给线。
农村劳动,最累人莫过于薅秧子,就是给水稻田除草,人在水中劳动,最容易疲倦,让人感觉到腿软,腰膝酸软和饥饿。而中医认为,腰膝酸软或腿软,是肾气下降的原因,恰巧,在农村的水稻田的田埂、田边、田壁之上,就生长着大量的薅秧泡,也就是覆盆子,而覆盆子的作用是补肾,恰好能够补充肾气,缓解腰腿酸软的现象,还能补充能量,缓解饥饿感,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天道酬勤”吧?勤劳的农民,处处都不会被亏待的哦,见到要珍惜哦。
“薅秧泡儿”,虽然它喜欢生长在田埂之上,农民朋友也喜欢铲除它们,但是对于它们的果实,农民朋友也是蛮喜欢的,它是以前餐桌上的水果,在薅秧的季节,农民朋友也喜欢采集它们,一来可以缓解饥饿和疲劳,二来可以采摘回家给孩子们做零食,还可以在吃饭的时候,作为美食,凉拌着吃,也可以做餐桌上的水果,饭后吃一点,这成了我们这个村子,不成文的民俗。
如果要问我,你心目中的,最美的乡村,在哪里?那我会告诉它,家乡的小山村,是最美的乡村,那里,有我满满的回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