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已知辣椒常见病害有60多种,至年,中国有40余种病害。叶、茎、果均危害的病害有白粉病、炭疽病、疫病、灰叶斑病、灰霉病、褐纹病、疮痂病等。为害叶的有斑点病、早疫病等;为害枝与茎基的有菌核病,为害茎基或根的有立枯病、猝倒病、白绢病、镰刀菌根腐病等;主要为害果的有炭疽病、黑斑病、软腐病、日灼病等;为害维管束使植株萎凋死亡的有青枯病、*萎病;病*病有各种花叶病及坏死病。危害最重的是病*病、疫病、青枯病、炭疽病、白粉病、疮痂病、灰叶斑病也需注意。
辣椒炭疽病
炭疽病是辣椒上较常发生的一种病害,世界性分布。可引起辣椒落叶,烂果。一般病果率5%左右,严重时达20-30%,对辣椒品质、产量均有一定影响。此病除危害辣椒外,还侵染茄子和番茄。
?部位:主要危害果实,也侵染叶片和果梗。
?发病症状:果实发病初期,病斑水渍状,褐色,长圆形或不规则形,扩大后病斑凹陷,斑面生隆起的不规则形环纹,环纹上密生黑色或橙红色小颗粒。干燥时病斑常干缩极易破裂。发病规律
病菌在种子和土壤中越冬,成为第二年病害的初侵染来源。?病菌借气流或雨水传播。有多次再侵染。?病菌从伤口或直接侵入。?温暖多雨有利于病害发生。?菜地潮湿、通风差、排水不良、种植密度过大、施肥不足或氮肥过多,病害重
防治方法/p>
(1)与非茄科蔬菜实行2~3年轮作。
(2)选用抗病品种
(3)清水洗种子净后,55℃温水浸15min,冷水冷却后催芽。
(4)加强栽培管理
(5)发现病株及时喷药防治。
50%多硫悬浮剂倍液
50%福美双可湿性粉剂倍液
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倍液+70%甲基托布津
辣椒疫病辣椒疫病是辣椒生产上的一种世界性分布的毁灭性病害。年首次报道,中国年报道,现在各地发生普遍,叶、茎及果实均被害。20世纪80年代以来,辣椒疫病在全国各地普遍发生。由于疫病流行,常导致植株成片死亡,损失严重。露地和保护地均发生,一般病株率为20%左右,严重的达80%以上。辣椒疫病症状?时期:苗期、成株期?部位:茎、叶、果实?幼苗期发病,多从茎基部开始染病,病部出现水渍状软腐,病斑暗绿色,病部以上倒伏。成株染病,叶片上出现暗绿色圆形病斑,边缘不明显,潮湿时,其上可出现白色霉状物,病斑扩展迅速,叶片大部软腐,易脱落,干后成淡褐色。茎部染病,出现暗褐色条状病斑,边缘不明显,条斑以上枝叶枯萎,病斑呈褐色软腐,潮湿时斑上出现白色霉层。果实染病,病斑呈水渍状暗绿色软腐,边缘不明显,潮湿时,病部扩展迅速,可全果软腐,果上密生白色霉状物,干燥后变淡褐色、枯干。疫病病原辣椒疫霉:Phytophthoracapsici属鞭毛菌亚门疫霉属。
发病条件:
发病后可产生新的孢子囊,形成游动孢子进行再侵染。病菌生育温度范围为10-37℃,最适宜温度为20-30℃。空气相对湿度达90%以上时发病迅速;重茬、低洼地、排水不良,氮肥使用偏多、密度过大、植株衰弱均有利于该病的发生和蔓延。
防治方法:认真执行“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抓好农业、生态和化学等综合防治措施。
发病初期可选用45%百菌清烟雾剂密闭棚室熏蒸,每亩用药量g—g,7天一次,视病情可连续熏蒸3—4次。或用5%百菌清粉尘剂喷粉,每亩用药量1kg,7天一次,连续2—3次。或用64%杀*矾可湿性粉剂倍液,或50%雷多米尔锰锌可湿性粉剂倍液,或70%乙磷锰锌可湿性粉剂倍液喷雾防治,连续用药2—3次,7天—10天一次。
辣椒疫病是辣椒的主要病害,整个生长发育期均可发病,但7~8月辣椒挂果后最易感病,并且浸染后蔓延迅速。笔者提醒椒农要抓住时机搞好辣椒疫病的防治工作。
辣椒镰孢根腐病
病原中文名:茄类镰孢
病原学名:Fusariumsolani(Mart.)App.etWollenw.
分类地位:真菌界半知菌类丝孢纲瘤座菌目,镰刀属,茄类镰孢
病原介绍:产生小孢子、大孢子和厚垣孢子。小孢子无色,圆筒形,多单细胞,大小5~12×2~3.5(μm)。大孢子镰刀形或新月形,具3~5个分隔。厚垣孢子单生或串生,近球形,大小7~11(μm)。
寄主中文名:辣椒
寄主英文名:capsicum
侵染部位:整株
症状图:
病害症状:定植后,起初病株白天枝叶萎蔫,傍晚至次晨恢复,反复多日后整株枯死。病株的根颈部及根部皮层呈淡褐色至深褐色腐烂,极易剥离,露出暗色的木质部。病部一般仅局限于根及根茎部。该病近年发生面积迅速扩大,为害日趋严重。
发病规律:以厚垣孢子、菌核或菌丝体在土壤中越冬,成为翌年主要初侵染源,通过雨水或灌溉水进行传播和蔓延。播种、定植过早,气温低,地温低于12℃发病重。
防治办法:(1)因地制宜,适期早播,是防治该病最基本的方法。(2)用次氯酸钠浸种。浸种前先用0.2%~0.5%的碱液清洗种子,再用清水浸种8~12小时,捞出后置入配好的1%次氯酸钠溶液中浸5~10分钟,冲洗干净后催芽播种。也可用咯菌腈进行种子包衣。(3)加强田间管理。防止菜地积水;注意施用腐熟有机肥或施用三号菌粉倍液。(4)发病前喷淋或灌35%福?甲(立枯净〉可湿性粉剂倍液、50%氯溴异氰尿酸(消菌灵)可溶性粉剂倍液、50%多宝(根病大扫除)可湿性粉剂倍液、20%二氯异氰尿酸(菜菌清)可溶性粉剂~倍液、3%恶霉?甲霜(广枯灵)水剂倍液,隔10天左右1次,连续灌2~3次。
辣椒猝倒病
病原中文名:瓜果腐霉
病原学名:Pythiumaphanidermatum(Eds.)Fitzp.
病害症状:
辣椒猝倒病:子叶苗期苗床低温(15~C)湿度大,容易发生。在播种期染病的,造成胚芽变褐腐烂,种子不萌发;幼苗出土后感染的,子叶基部病部位呈水渍状,淡*褐色,无明显边缘,逐渐失水变细,最后猝然倒伏。发病苗床可见到白色絮状菌丝。在条件适宜时,病斑迅速扩展,可绕茎一周或半周,使幼苗茎部缢缩,子叶尚未凋萎之前幼苗便倒伏于地面。温度大时,病残体表面及附近土壤表面有时会长出白色絮状菌丝,最终导致幼苗腐烂或枯死。
发病规律:病菌在土壤或病残体过冬。一般在地势低洼、土质粘重、冷凉条件下育苗最易发病。苗床未经消*处理,或播种密度过大,分苗、间苗又不及时,或保温、放风不当,或幼苗徒长、受冻,或低温高温持续时间长,都会加重该病的发生。苗床发病时,最初为零星分布,积水或苗床棚顶滴水处往往是发病的中心,并以此向四周扩散,引起幼苗成片折倒。
防治办法:(1)加强苗期管理播种前一次性灌足底水,出苗后尽量不浇水。苗床土温要保持在16℃以上,后期要及时放风换气、降温排湿,炼苗时要增加光照。浸种、催芽要适度,时间不宜过长。播种密度不要过大。(2)发病初期喷洒72.7%普力克水剂倍液,或64%杀*矾可湿性粉剂倍液,或5%甲霜灵锰锌、50%甲霜铜可湿性粉剂倍液,或30%恶雾灵水剂倍液。
辣椒立枯病
发病规律:多发生于育苗的中后期,受害幼苗茎基部产生椭圆形暗褐色病斑,明显凹陷;病苗初期白天萎焉,夜晚恢复;当病斑绕茎一圈后,苗茎部收缩干枯,叶片凋萎。立枯病一般不倒伏,湿度大时,茎基部能见到淡褐色蛛丝霉状物。
防治办法:发病初期每3~4天叶面喷洒扑海因50%SC~1倍,交替使用甲基立枯磷、井冈霉素、甲托等直到病害控制为止。
辣椒疮痂病bacterialleafspot
为害症状:辣椒疮痂病又称细菌性斑点病,主要为害叶片,茎蔓、果实和果柄处也会发病。叶片初呈水渍状*绿色小斑点,后呈圆形或不规则形,边缘隆起暗褐色,中间凹陷淡褐色的病斑,粗糙呈疮痂状。病斑大小为0.5-1.5mm。多个病斑联合一起,呈大斑,直径6mm,严重时叶片干枯、破裂、早期脱落。果实发病,成圆形或长圆形的黑色疮痂斑,潮湿时病斑上有菌脓溢出。
(1)幼苗:育苗后期幼苗长出3~4片真叶时开始发病,下部叶片叶片出现银白色水浸状的小病斑,后变为暗色凹陷病斑,如防治不及时会引起落叶,重病株下部叶片全落光,只留下苗尖。
(2)成株:开花盛期发病。①叶片。形成很多水浸状圆形或不规则形病斑,病斑深褐色渐变为*褐色,边缘色深,中部颜色较淡略凹陷,有时有轮纹。在连续晴好的天气中形成的病斑边缘有隆起呈疮痂状,病斑直径0.2~1.2毫米。在阴雨天气或是暴雨过后的叶片上的病斑少而大。如果病斑沿叶脉发生常造成叶片畸形。受害的叶片边缘叶尖常变深褐色,不久脱落。②茎部。首先出现水浸状不规则的条斑,扩展后互相连接,暗褐色,隆起,纵裂呈疮痂状。③果实。产生圆形或长圆形稍隆起的黑色疮痂斑,边缘产生裂口,潮湿时有菌浓溢出
发生规律/p>
病原细菌主要在种子上或随病残体遗落在土中越冬。病菌借助灌溉水、雨或小昆虫而传播,从气孔或伤口侵入致病。有多次再侵染。在高温多雨的6~7月份,尤其在暴风雨过后,伤口增加,利于细菌的传播和侵染,是发病的高峰期。雨后天晴,病害极易流行。品种间抗病性差异大,以甜椒和粗牛角形的辣椒发病最重。氮肥用量过多,磷钾肥不足,加重发病。种植过密,生长不良,容易发病。
病原:
病原为细菌,称野油菜*单胞杆菌辣椒致病型〔Xantho-monascamprestrispv.vesicatoria(Doidge)Dye=X.vesicatoria(Doidge)Dowson〕
防治方法/p>
(1)农业防治:①重病田块应与非茄科蔬菜实行2~3年的轮作。②选用抗病品种,湘研3号、4号、11号、12号、19号,新皖椒1号、洛椒4号等品种比较抗病。③及时清洁田园,清除枯枝落叶,收获后病残体集中烧毁。培育健壮椒苗,实行合理密植,定植后注意松土,增施磷钾肥,促进根系生长。④改善田间通风条件,雨后及时排水,降低湿度控制田间小气候。⑤深沟窄畦栽培,控制氮肥用量,增施磷钾肥。(2)物理防治:采取温汤浸种。(3)药剂防治:①用清水浸种10~12小时后,再用0.1%硫酸铜溶液浸5分钟,捞出拌少量草木灰或石灰后播种。或用0.1%高锰酸钾或用20%细菌灵进行浸种5分钟。或者先将种子放入55℃温水中浸种10分钟,捞起再用1%硫酸铜溶液浸泡5分钟。②发病初期喷72%农用硫酸链霉素可溶粉剂0倍液,或47%加瑞农可湿性粉剂倍液,或60%琥·乙磷铝可湿性粉剂倍液,或新植霉素0~0倍液,或14%络氨铜水剂倍液,或万单位农用链霉素0倍液,或77%氢氧化铜可湿性粉剂倍液,或60%琥·乙磷铝可湿性粉剂倍液,或65%代森锌可湿性粉剂倍液。每隔7~10喷1次,连续2~3次。
辣椒软腐病softrot
为害症状:
主要为果实受害,发生部位从伤口处开始,初呈水渍状,暗绿色,后变为暗褐色,除果皮的角质不受细菌侵染,完整不破,果内全部腐烂,并发出恶臭。病果脱落或残留在枝上,残留果逐渐失水变成灰白色或白色,仅余果皮,中空,状似灯笼。
防治方法:
(1)农业防治:①与非茄科和非十字花科蔬菜轮作。②病果病株及时清除,带出田外烧毁或深埋。培育壮苗,适时定植,合理密植。雨季及时排水。③棚室栽培要加强放风,防止棚内湿度过高。④运输和贮藏时要尽量避免机械损伤,及时捡出受害果和带伤果。
(2)药剂防治:①雨后及时喷50%代森铵~倍液,或农用硫酸链霉素毫克/千克,或新植霉素毫克/千克,或70%琥·乙磷铝2倍液,或72%农用硫酸链霉素可溶粉剂0倍液,或新植霉素0倍液,或50%琥珀酸铜可湿性粉剂倍液,或47%加瑞农可湿性粉剂倍液,或敌克松TF~倍液,或氯霉素~毫克/千克。每隔7~10天喷1次,连续2~3次。②及时喷杀虫剂防治
辣椒细菌性叶斑病
病原:丁香假单胞杆菌适合致病型Pseudomonassyringaepv.aptata(BrownetJamieson)Young.DyeWilkie,属细菌。
发病危害及症状:辣椒棚室生产中的重要病害,由高温高湿诱发,引起辣椒大量落叶、落果、落花,发病率在10%~30%,严重时病株达60%以上,对产量影响很大。在生产上的为害程度不亚于辣椒炭疽病。在田间点片发生,主要为害叶片。发病叶片先出现点状病,水浸状,不规则形,褪绿,后发展为褐色至铁锈色,大小变化较大,病部薄膜状。干燥时病斑呈铁锈色,病斑质脆,有的穿孔。遇雨或相对湿度较高时,扩展很快,个别叶片发病的植株仍能生长,叶片大部分脱落可引起整株死亡。细菌性叶斑病病健交界处明显,但不隆起,区别于细菌性疮痂病。
青枯病bacterialwilt
?发病症状:
发病初期,个别枝条叶片萎蔫,后整株叶片萎蔫病,退绿,初期不变色、不落叶,后变褐枯死。病茎维管束变褐。?
传播途径:1、病菌是青枯假单胞杆菌(属细菌),随病残体遗留在土壤中越冬,翌年通过雨水、水蒸气、灌溉水及昆虫传播。2、多从寄主的根部或茎部的皮孔或伤口侵入,前期处于潜伏状态,辣椒座果后遇到有适宜的条件,该菌在寄主体内繁殖,向上扩展,破坏植株细胞组织。
发病条件:?1、土温是发病的重要条件。当土壤温度达到20—25℃,气温30—35℃,田间易出现发病高峰,尤其是大雨后骤晴,气温急剧升高,湿气、热气蒸腾量大,更易促成该病流行。?2、连作重茬地,或缺钾肥,管理不细的低洼排水不良地块,或酸性土壤均利于发病。
防治方法:发病期喷施50%琥胶肥酸铜(DT)倍液,也可用72%农用链霉素0倍液,或12%绿乳铜倍液灌根,每株用药液0.3~0.5公斤,间隔5到7天一次,共2~3次。
辣椒菌核病PepperSclerotinia
症状/p>
该病是由真菌引起的。危害幼苗、茎部、叶片和果实等。是冬春保护地栽培中的毁灭性病害。苗期发病茎基部初呈水浸状浅褐色斑,后变棕褐色,湿度大时长出白色棉絮状菌丝,或软腐,但不产生臭味,病苗呈立枯状死亡。成株茎或分杈处易发病,发病茎呈灰白色,湿度大时病部表面生有白色棉絮状菌丝体,后茎部皮层霉烂。叶片发病呈水浸状软腐,引起叶片脱落。果实发病时果面先变褐色,呈水浸状腐烂,逐渐向全果扩展,有的先从脐部开始向果蒂扩展至整果腐烂,表面长出白色菌丝体。
病原介绍:菌核初白色,后表面变黑色鼠粪状,大小不等1.1~6.5×1.1~3.5(mm),由菌丝体扭集在一起形成。干燥条件下,存活4~11年,水由经1个月腐烂。5~20℃,菌核吸水萌发,产出,1~30个浅褐色盘状或扁平状子囊盘,系有性繁殖器官。
发病规律:主要以菌核遗落在土中或混杂在种子中越夏或越冬,翌年温湿度适宜时,菌核萌发产生子囊盘和子囊孢子,以后,田间的再侵染,主要通过病健株或病健花果的接触,也可通过田间染病杂草与健株接触传染,南方2~4月或10~12月菌核有两次萌发高峰期,北方多在3~5月。
防治办法:(1)与禾本科作物实行3~5年轮作。(2)及时深翻,覆盖地膜,防止菌核萌发出土。对已出土的子囊盘要及时铲除,严防蔓延。(3)进行土壤消*。(4)药剂拌种或温汤浸种。(5)生态防治:控制塑料大棚温湿度,及时放风排湿,尤其要防止夜间棚内湿度迅速升高,或结露时间增长,是防治本病的关键措施;注意控制浇水量,浇水时间改在上午,以降低棚内湿度;尤其是在气温较低时,特别春季寒流侵袭前,要及时覆膜,或在棚室四周盖草帘,防止植株受冻。(6)发现病株及时拔除或剪去病枝,带到棚外集中烧毁或深埋。(7)发病后喷洒20%甲基立枯磷乳油倍液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倍液、50%异菌脲可湿性粉剂倍液,隔10天左右1次,连防2~3次。
辣椒白粉病Powderymildew
?症状:为害叶片,叶面生*绿色斑驳,叶背有白色粉状物,易落叶。
病原:无性态为拟粉孢霉属辣椒拟粉孢霉菌丝内外兼生,分生孢子梗从气孔伸出,分生孢子拟棍棒形,单生,无色,有性世代为内丝白粉菌属,子囊果埋藏于表生的菌丝中,附属丝与菌丝交织,含子囊10-40个,多数含2个子囊孢子
侵染途径:该病菌是子囊菌亚门内丝白粉真菌,以闭囊壳随病叶在地表越冬,病菌靠气流传播,菌丝在叶组织中蔓延。
发病条件:发病温度为15-30℃。一般在25℃和梢干燥的条件下容易发病。温度高于15℃时,温度越高,发病严重,低于13℃发病缓慢;分生孢子萌发要有水滴存在。孢子萌发后从叶背面气孔侵入。湿度大,菌丝生长缓慢,孢子萌发快,湿度小,菌丝生长快,孢子萌发慢。
以闭囊壳随病残体在地表越冬,或在气候温暖地区周年发生,分生孢子靠气流传播,萌发后直接侵入,再侵染频繁。
防治方法:
防止棚内湿度过低和空气干燥。喷40%多菌灵硫磺悬浮剂,倍液,15%粉锈宁或20%粉锈宁乳油0~0倍液,5到7天1次,连续2~3次。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