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葙子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番茄篇番茄病害防治技术二 [复制链接]

1#
白癜风初期症状图片 http://pf.39.net/bdfyy/dbfzl/160319/4793210.html

3、番茄晚疫病

晚疫病是番茄上的重要病害,在我国各地露地和保护地栽培的番茄上普遍发生,并造成严重危害。在病害流行年份可减产20%~40%。

番茄幼苗、叶片、茎和果实均可发病,以叶片和处于绿熟期的果实受害最重。幼苗期叶片出现暗绿色水浸状病斑,叶柄处腐烂,病部呈黑褐色。空气湿度大时,病斑边缘产生稀疏的白色霉层,病斑扩大后,叶片连渐枯死。幼茎基部呈水浸状缢缩,导致幼苗萎蔫或倒伏。成株期多从下部叶片开始发病,叶片表面出现水浸状淡绿色病斑,逐渐变为褐色,空气湿度大时,叶背病斑边缘产生稀疏的白色*层。茎和叶柄的病斑呈水浸状,褐色,凹陷,最后变为黑褐色,逐渐腐烂,引起植株萎蔫。果实上的病斑有时有不规则形云纹,最初为暗绿色油渍状,后变为暗褐色至粽褐色,边缘明显,微凹陷。果实质地坚硬,不变软,在潮湿条件下,病斑长有少量白霉。

Phytophthorainfestan称致病疫霉,属鞭毛菌亚门真菌。病菌菌丝无色无隔、较细多核,孢子囊梗无色,常复合分枝,3~5根成丛,从气孔伸出,具节状膨大,该菌菌丝体能产生分枝的无限生长的孢囊梗,孢囊梗分枝的顶端产生柠檬形有乳头状突起的孢子囊,当分枝顶端继续生长时,泡子囊被推向一侧,后脱落。泡囊梗在产生泡子囊处膨大是该菌重要特征。

晚疫病病菌可以在越冬茬或长季栽培的番茄、茄子上或在马铃薯块茎中越冬,也可以卵孢子、厚垣孢子或菌丝体在染病的根或上壤内越冬。春季卵孢子和厚垣孢子萌发产生游动孢子。菌丝体进一步生长产生游动孢子囊并释放出游动孢子。游动孢子在土壤水内到处游动,当接触到感病的番茄寄主时侵染根部。湖湿寒冷的天气菌丝体和游动孢子产生较多,使病害进一步扩展,干旱炎热或过于寒冷的天气,病菌以卵泡子、厚垣孢子或菌丝体存活。当土壤潮湿而温度适宣时,病菌借气流或用水从番茹的气孔、伤口或表皮直接侵入,也可从茎的伤口、皮孔侵入,在棚中或露地形成中心病株,经多次重复侵染,引起该病流行。

番茄晚疫病菌的有性生殖方式是异宗配合,有A1、A2两个交配型,交配后产生卵孢子,菌丝发育适温为24℃,孢子囊18~22℃,相对湿度%条件下经3~10小时成熟。孢子囊萌发方式受温度制约,气温低于21℃时,1~3小时产生孢子囊,温度12℃时产生游动泡子,萌发的适宜温度为12~15℃,萌发后产生芽管侵入寄主;气温21~30℃时,孢子囊可在8~48小时内直接萌发产生芽管侵染寄主,不再产生游动孢子。

不同年份不同季节,其流行情况不间。在耕作制度稳定的情况下,其发生为害情况主要受气温、湿度和降雨量的影响。温度适宜,湿度高有利其发生;20~23℃菌丝在寄主体内繁殖速度最快,潜育期最短,日光温室、大棚白天22℃C左右,相对湿度高于95%,持续8小时,夜间温度10~13℃.叶面结露或叶缘吐水持续12小时,致病疫霉菌即可完成侵染发病。气温15~20℃,相对湿度超过80%2小时,晚疫病便严重发生。生产上月平均气温16~22℃,最适合该病发生和流行,该病在华北地区一般3月份发生,4月份进入流行期,以叶片和处于绿熟期的果实受害最重南方春季3~4月苗期为害幼苗,晚茬番茄11月中旬至12月及翌年1月中旬前的结果期为害青果。近作来,随着露地和保护地日光温室、长季节栽培番茄的面积不断扩大,茬次不断增加,各地积累了足够苗源,只要出现浇水过大,排水不良或密度过大,保护地放风不及时或施用氮肥过量,无论是保护地还是露地,无论是反季节的番茄还是长季节栽培的番茄都会发生晚疫病。正常情况下,进入雨季,雨口多,降水量大,持续时间长该病易流行成灾。但在反季节或长季栽培时,只要出现上述发病条件,晚疫也会大发生或大流行。

选用抗病品种,如金棚一号、粉都78,东圣一号、百利、L~、中蔬4号、中蔬5号、渝红2号、佳粉17号、中研等品种。采用营养钵、营养袋或穴盘等培台无病壮苗。加强管理。条件许可时可与非茄科蔬菜实行3~4年轮作。选择地势高燥、排灌方便的地块种植,合理密植。合理施用氮肥,增施钾肥。切忌大水漫灌,雨后及时排水。加强通风透光,保护地栽培时要及时放风,缩短植株叶面结露或出现水膜时间,以减轻发病程度。生产上做到及时整枝打杈,3或4穗果坐稳后,把底部老叶、病叶打去。

采用生态调控技术,生产上针对该病在低温高湿条件下容易流行的特点,通过调控棚室内温湿度缩短结露持续时间可控制该病发生,11月~翌年2月保护地温度10~25℃,湿度在75%~90%时易发病,常采用通风散湿提高棚室温度防止发病。当温度降至20℃时,要马上关闭通风口,保持夜温不低于15℃,可以大大减少结露量和结露时间,就可减轻发病。

种子处理。用55℃温水浸种30分钟,然后再常温浸种5~6小时。

该病发病为害较快,田间发现病株时应及时进行防治,施药时注意治疗剂和保护剂结合施用,以防止病害再浸染。发病初期,可采用以下杀菌剂或配方进行防治:

.5g/L霜霉威盐酸盐·氟呲菌胺悬浮剂~倍液;

g/L吡唑醚菌酯乳油~倍液;

66.8%丙森·异丙菌胺可湿性粉剂~倍液

72.2%霜霉威盐酸盐水剂~0倍液+10%氰霜唑悬浮剂~0倍液;

84.51%霜霉威·乙膦酸盐可溶性水剂~0倍液;

70%呋酰·锰锌可湿性粉剂~0倍液;

69%锰锌·烯酰可湿性粉剂~倍液;

20%唑菌酯悬浮剂~倍液;

g/L嘧菌·百菌清悬浮剂~倍液;

60%唑醚·代森联水分散粒剂0~倍液;

68%精甲霜·锰锌水分粒剂~0倍液;

25%烯肟菌酯乳油~倍液+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倍液;

52.5%恶酮·霜脲氰水分散粒剂~倍液;

对水均匀喷雾,视病情每隔5~7天喷施1次。

保护地栽培时,结合其他病害的防治,可以使用45%百菌清烟雾剂/亩。在傍晚封闭栅室后施药,将药分放于5~7个燃放点烟,也可以喷撒5%百菌清粉剂1kg/亩。视病情间隔7~10天用1次药。

4、番茄早疫病

早疫病在全国番茄种植区均有发生,主要为害露地番茄。为害严重时,引起落叶、落果和断枝,一般可减产20%~30%,严重时可高达50%以上。

主要侵染番茄幼苗和成株的叶、茎、花、果。此病大多在结果初期开始发生,结果盛期发病较重。老叶一般先发病。苗期染病茎部变黑褐色。成株叶片染病,发病初呈针尖大小的黑点,后发展为不断扩展的黑褐色轮纹斑,边缘多具浅绿色或*色晕环,中部出现同心轮纹,且轮纹表面生毛刺状物,潮湿条件下,病部长出黑色霉物,有的品种病斑周围现*绿色晕圆,多个病斑融合造成叶片变*干枯。茎和叶柄受害,茎部多发生在分枝处,产生褐色至深褐色不规则形或椭圆形病斑,稍凹陷,表面生灰黑色霉状物。青果染病,始于花萼附近,初为椭圆形或不定形褐色或黑色斑,凹陷,有同心轮纹,后期病部表面密生黑色霉层,即茄链格孢的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

Alternariasolani称茄链格孢,属半知菌亚门真菌。菌丝状有隔膜。分生孢子梗单生或簇生,圆筒形,有1~7个隔膜,暗褐色,顶生分生孢子。分生孢子棍棒状,顶端有细长的嘴胞,*褐色,具纵横隔膜。

以菌丝或分生孢子在病残体上或种子越冬,条件适宜时产生分生孢子,从番茄叶片、花、果实等的气孔、皮孔或表皮直接侵入,田间经2~3天潜育后出现病斑,经3~4天又产生分生孢子,通过气流和雨水飞溅传播,进行多次再侵染,导致病害不断蔓延。病菌生长发育温度范围1~45℃,其中以26~28℃温度下最合适。该病潜育期短,分生孢子在26℃水中经1~2小时即萌发侵入,在25℃条件下接菌,24小时后即发病。适宜相对湿度为31%~96%,相对湿度86%~98%萌发率最高。生产上进入结果期的番茄开始进入感病阶段,伴随雨季的到来,番茄田上空常笼照着大量的分生孢子,每次大暴雨之后,番茄早疫病流行,就形成一个发病高峰,因此每年雨季到来的迟早,雨日及降雨次数的多少,降雨持续时间的长短均影响该病的扩展和流行。此外,大田改种番茄后,常因肥料不足发病重。棚室内湿度较高,日均温度达到15~23℃易于发病。南部地区进入梅雨季节该病发生严重。东北、华北、西北高海拔地区番茄进入盛果期,高温季节中午最高气温37~39℃、夜间25~30℃、雨日多、高湿持续时间长,此病易流行成灾。此外,昼夜温差大、结露频繁的北方,即使不下雨,番茄叶面结露、叶缘吐水持续时间长,也可引起该病流行。

生产上应注意选择抗病品种,如金棚一号、粉都78、春雷等。施足腐熟的有机肥,合理密植。注意雨后及时排水。与非茄科作物实行2~3年轮作,避免与土豆、辣椒连作。早期及时摘除病叶、病果,并带出田外集中销毁。番茄拉秧后及时清除田间残余植株、落花、落果,结合翻耕土地,搞好田间卫生。

大棚内要注意保温和通风,每次灌水后一定要通风,以降低棚内空气湿度,早春定植时昼夜温差大,相对湿度高,易结露利于此病的发生和蔓延,尤其需要调整好棚内水、气的有机配合,这是防止早疫病的有效手段。

在栽培上,选择适当的播种期,加强田间管理,使植株生长强健,在整枝时应避免与有病植株相互接触,可以减轻病害的发生。要求施足基肥,每亩达到万斤厩肥,生长期间应增施磷、钾肥,按N:K为1:1:2追施,特别是钾肥应提倡分次施用,分别作基肥和坐果期追肥,一般以每亩20~25kg硫酸钾为宜。以促进植株生长健壮,提高对病害的抗性。

种子处理。种子要用52℃温水浸种30分钟或采用2%武夷霉素浸种,或用种子重量0.4%的50%克菌丹可湿性粉剂拌种。也可用2.5%咯菌腈悬浮种衣剂10ml加水~ml,混匀后可拌种3~5kg,包衣晾干后播种,可有效杀死粘附于种子表皮或潜伏在种皮内的病菌。

栽前棚室消*。连年发病的温室、大棚,在定植前密闭棚室后按每m3空间用

硫磺0.25kg、锯末0.5kg,混匀后分几堆点燃熏烟一夜。或采用45%百菌清烟

剂,标准棚每棚g,或5%百菌清粉尘剂每亩用0g喷洒。

在番茄苗期,病害发生前应注意用保护剂,有效预防病害的发生,可以用下列保护剂:

77%氢氧化铜可湿性粉剂~0倍液;

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倍液;

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倍液;

茎叶均匀喷雾,视天气和番茄生长情况每7~10天喷1次。

保护地栽培时,结合其它病害的预防,可以使用45%百菌清烟雾剂g/亩。在傍晚封闭棚室后施药,将药分放于5~7个燃放点烟熏,也可以喷撒5%百菌清粉剂1kg/亩。视病情间隔7-10天用1次药。

在田间开始发病,部分叶片或茎秆上有病斑发生时,应及时喷施治疗剂进行防治,以保护剂和治疗剂混用效果最好,可用下列杀菌剂或配方

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倍液+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倍液;

40%嘧霉胺悬浮剂0-倍液+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倍液;

50%苯菌灵可湿性粉剂-0倍液+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倍液;

64%氢铜·福美锌可湿性粉剂~倍液;

50%福美双·异菌脲可湿性粉剂-0倍液;

25%溴菌腈可湿性粉剂-0倍液+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倍液;

g/L嘧菌·百菌清悬浮剂~倍液;

茎叶喷雾、视病情隔7天喷药1次。为防止产生抗药性提高防效,提倡轮换交替或复配使用。

保护地还可采用烟熏法,于发病初期用45%百菌清烟雾剂g/亩+10%腐霉利烟雾剂~g/亩,隔5-10天烟熏1次。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