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让你花费16元去买一堆鹅卵石,正常人想必都不会上。
但在湖北恩施的夜市上,一家专做炒石子的摊位前却大排长龙。
摊主煞有介事地翻炒着铁板上的“食物”,不时丢进各种调味料,半天了却不见有烟雾升起。
仔细一看,摊主的铁铲之间翻滚的,竟然是黑乎乎的鹅卵石。
16块钱足足一袋石头,买不了吃亏,买不了上当。
就是这样一份货真价实的“炒石子”,在当地的夜市居然要16块钱一份,更费解的是,有许多人前赴后继,趋之若鹜地照顾生意。
#冰淇淋#
事实上,这曾经是湖北恩施的一道地方菜,名叫“嗦丢”,意思就是嗦完就丢掉。
而这道菜的真相,让为它掏钱的顾客听到之后眼泪掉下来。
谁能想到,曾经吃不饱饭的年代里,为了欺骗肚子无奈研发的一道“菜”,今天依然可以大肆收割韭菜。
16块钱,除了一盒沾满口水的石头,还有满肚的调味料之外,再没什么了,简直就是良心减脂餐。
而它的滋味确实收到“一致好评”:
盒子比石头还更入味!
并且还贴心告知下一个购买者,心急吃不了热石头,否则舌头烫伤在所难免。
看了网友的分享,我只想说一句:何必呢?
但更让人担心的,是它在安全卫生方面的隐患:
你拿到的香喷喷的炒石头,或许前几分钟还在某个陌生人的口腔里洗口水浴。
让人想起也曾红极一时的网红饮品“竹筒奶茶”,竹筒也是不知道几手的旧物改装,几乎没有经过任何消*杀菌就流入下一位顾客的手里。
诸如此类的智商税,在“网红美食”界可谓是妖魔遍地。
有网友架不住满世界的营销,花费18块买到了网红甜品“棉花糖烤冰激凌”,品尝之后却直言“口味一般”。
棉花糖和冰激凌的组合,甜上加甜,味蕾接近麻木。
由于外部的炙烤,里面的冰激凌要赶快吃完,否则要全部化在手上。
“冰淇淋的口感就像是兑了水一样,感觉就是拿抹茶粉兑水弄出来的冰淇淋。”
这就很离谱,18块钱买的四四方方一小块糖,至少原材料要货真价实吧,但商家为了省钱,不惜使用勾兑方式糊弄消费者。
甚至都不是现场制作,网友点单之后,眼睁睁看着店员从冰箱拿出提前做好冰冻的一块,拿火焰枪喷几下了事,然后再递到他手上。
而且就像网友吐槽的那样,18一个价格也不便宜,里面的冰淇淋还不如外面便利店手打的味道好。
简而言之,这种一次性买卖就如同某些流行一时的网红,昙花一现之后,上过当的消费者再也不会为它买单。
可是,消费者挡不住一波又一波的网红食品,简直是妖魔遍地,吹风吹又生。
比如将冰激凌挤在新鲜玫瑰花上,美其名曰“冰激凌的浪漫”。
评论区里,绝大多数网友都表现了难得的清醒。
“等我有病的时候再去打卡。”
“请停止这场闹剧。”
别出心裁把生的大蒜瓣压进西瓜瓤里,嫌自己的肠胃过于健康的:
好好的冰激凌泡在麻辣烫里,敢这么吃的人,一定是提前给自己约好了肛肠消化科的专家号:
让人看了眼前一黑的皮蛋咖啡:
绿到心慌,嗦粉喝粉两不误的足料奶茶:
臭上加臭的肥肠包榴莲:
从搞笑图片走进现实的西瓜冷面:
包装外标注“开塞露”三个大字,让人不知如何下口的奶茶:
看上去震撼眼球,吃下去震荡肠胃的辣子鸡风味冰激凌:
以及可以“边走边吃,路人都羡慕死了”的袋装泰式小龙虾拌面,可我想实际上路人应该是用看傻子的表情对他们行注目礼的吧。
再说了,边走边吃袋子里的面,狼狈之象呼之欲出,边走边掉污染环境不说,弄到衣服上手上腮帮子上都是在所难免。
不得不说,再好吃的美食,此刻也变得大煞风景。
明明有文明且方便的吃法,为什么偏偏要选择这种极不正常的方式呢?
原因只有一个,他们的目的并不在食物本身,而在于如何吸引他人的眼球。
还有前段时间,在网红界刮起一阵妖风的“拇指生煎”,非要把滚烫的生煎包装进非食品级的透明塑料袋里。
地球人都知道,塑料制品遇热会挥发大量致癌物,同时会散发阵阵恶臭。
好好的小笼煎包被装在里面,也不知是跟包子过不去,还是跟自己的胃过不去。
然而,就是这样“反人类”的操作,却在很长时间占据了宣传版面,得到很多人的转发、评论甚至是点赞。
究其原因,跟以上的网红“美食”得以流行的原因别无二致,都是因为它们符合当代短视频流行下,人们的社交需求——
一切为了博眼球,一切为了与他人的互动、互赞和互评。
“美食”不再是美食本身,而成了联系关系的一种工具。
它到底能不能吃,好不好吃,不再重要,重要的是它能否短期内引爆舆论。
在这样的畸形社交规则下,为了制造流量密码,网红们开始“不说人话”:
我不允许还有人不知道、绝绝子、YYDS、任何人吃不到我都会哭!
此外,为了图片好看吸睛,他们大肆使用滤镜,饱和度调到最大值。
很多网红图片的背景都是马路,因为马路的颜色即使再调也不会失真,而饭桌则会变成夸张的荧光色。
龙虾酸奶冰
于是,在网红和受众的这场“互相奔赴”的视觉盛宴下,越来越多品种的食物惨遭*手,跟完全不搭的另一种食材拼接在一起。
宣传效果是有了,胃口却也让人倒尽了。
玉米奥利奥奶油大福:烤玉米头顶一坨植物奶油,卖相难看,吃相更是不雅。
油条煎饼搭配阿芙佳朵,传统中式跟西式的大碰撞,翻车是可想而知,口感腻上加腻。
青团里包螺蛳粉,清新的外表里面是臭不可闻。
奥利奥奶茶涮羊肉,爱喝奶茶的跟爱吃羊肉的都沉默了。
以上每一款网红食品,都足以让人怀疑制作者的精神状态。
更可恶的是由此造成的严重的食物浪费。
很多人不知道,我国虽然是农业大国,每年仍然需要从国外进口大量粮食。
前段时间,产粮大省河南由于突遭暴雨,成熟的麦穗无法收割,浸泡雨水腐烂发芽,造成大面积的严重减产。
面孔黧黑的农民站在积水的麦田地头,欲哭无泪的样子让无数人心疼不已。
如果让他们知道,世界上还有这么一群人拿粮食当儿戏,肆意浪费食物,不知会作何感想!
除了农民的不易,至今还有很多边远地区学校的孩子吃不起饭。
对他们来说,青菜里能出现一两块肉或者豆腐鸡蛋已经是很大的奢侈。
曾看到一个视频,男孩的饭盒一角堆着几颗虾仁,校长问他为什么没有吃掉,男孩回答“要拿回家给家人吃”。
校长动容,立刻拿起勺子又给孩子加了几勺大虾,叮嘱他“吃掉,还有哪!”
在走出大山之前,这些孩子也许从来都不知道奶油是什么滋味,奶茶里有多少种小料。
我很想问问,那些为了博眼球要流量,不惜浪费食物的网红们,你们看到这一幕的时候,内心不会羞愧吗?
如今在社交媒体上,食物的味道越来越不重要,“色香味”只要有夺人眼球的颜色,就可以瞬间吸引大量的观看和转发了。
人人都能拍照上网的时代,人人成了表演欲爆棚的演员,什么都想发布在朋友圈,然后静静等待点赞、评论。
为了炫耀也好,为了融入某个圈子也好,为了表示自己不落伍时刻走在潮流顶尖也好,总之,食物本身已经不再重要。
渐渐地,我们甚至无法接受一个超过1分钟的视频,无法静下心来欣赏一部电影,更别提认真读完一本书。
人们越来越焦虑,越来越浮躁,于是追求能在更短的时间内,获取更多的信息,这进一步加剧了焦虑情绪。
真正享受当下,比如食物的本味,野外一缕微风,落地的一片叶子,路过的一只小花猫,这些原汁原味的小确幸,随时随地都能让心灵净化休息的美好,越来越遥不可及。
一切的动机,都变成了表演。
彭兰老师在《媒介化时空重塑的日常生活》中写道:
“人们的生活越来越多地以社交媒介中的存在感为目标,现实生活也变成了媒介表演中的剧目。”
比如在探店博主和大众点评离,经常出现的词汇“适合拍照”“很出片”等。
可是,我是去吃饭的,品尝美食的,我为什么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