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葙子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从氮磷钾在水稻上生理作用肥料的利用效率
TUhjnbcbe - 2023/10/6 18:24:00

为适应轻简化栽培,水稻施肥技术也在改变,尤其是底肥的施用,关系到水稻后期对主要营养元素的需求,以及在劳动力不足的情况下完成施肥工作。水稻底肥施用分为:全层施肥、表层撒施、侧深施肥三种。这几种方法在实际施用过程中都有应用,种植户也各有说法。本文试图通过分析氮磷钾元素在水稻生长发育的作用,来说明底肥施用方式的利弊。

在这里主要针对规模化种植的施肥技术进行分析,以四川水稻种植为例,如有不妥之处,欢迎各位朋友在对话框留言。

一、三种施肥方式的简况

1、表层撒施

这种办法主要是在眉山等地较多,在水稻移栽完毕之后,田间有水的状态下把底肥撒施下去,一般用肥量为每亩80斤左右的复合肥,分蘖肥单独用尿素,在返青后撒施。

经过和老板们交流知道,他们认为在打田之前施肥,后期要灌水耙田,栽秧前还要放水,会造成肥料的流失,没有人愿意把钱丢进水里泡都不冒一个,所以,他们坚定地认为,栽好秧以后,水面合适的时候撒施底肥,化进水里就能被水稻吸收,这样施肥的效果很好。

不可否认的是,眉山的水稻产量比较高,这种施肥方式得到很多人的认同。

表层施肥需要增加用量

2、全层施肥

这种办法是整个西南稻区的主流底肥施用方式,具体操作就是在打田之前撒施底肥,随着犁田翻土的过程,肥料与土壤混合,耙田的过程进一步混合土壤与肥料,不会形成局部区域肥料过量,后期秧苗不会出现烧苗的情况。由于肥料混合到土壤耕作层,根系下扎都能吸收到养分,可以避免后期脱肥。

机器撒肥可以提高效率

3、侧深施肥

水稻侧深施肥是机插秧推广过程发明的一种施肥方式,在插秧机上加挂施肥机,施肥管距离水稻5厘米左右,施肥深度5-8厘米,在土壤中呈带状分布,有利于水稻根系下扎,根系纵向横向分布平衡,对于抗倒伏有一定的作用。

这种办法在四川的施用还不多,主要问题是在使用过程中,四川的土壤黏性大,容易堵塞施肥管,导致局部肥料缺失,或许这个就是对未知和不可见的一种畏惧。

黑龙江的侧深施肥施用较多

二、氮磷钾在水稻不同时期的需求量变化

1、氮素吸收规律

水稻对氮素营养十分敏感,是决定水稻产量最重要的因素,水稻一生中在体内具有较高的氮素浓度这是高产水稻所需要的营养生理特性。水稻对氮素的吸收有两个明显的高峰,一是水稻分蘖期,即插秧后两周;二是插秧后7-8周,此时如果氮素供应不足,常会引起颖花退化,而不利于高产。

2、磷素的吸收规律

水稻对磷的吸收量远比氮肥低,平均约为氮量的一半,但是在生育后期仍需要较多吸收。水稻各生育期均需磷素,其吸收规律与氮素营养的吸收相似。以幼苗期和分蘖期吸收最多,插秧后3周前后为吸收高峰。此时在水稻体内的积累量约占全生育期总磷量的54%左右,分蘖盛期每一克干物质重含(P2O5)最高,约为2.4毫克,此时磷素营养不足,对水稻分蘖数及地上与地下部分干物质的积累均有影响。水稻苗期吸入的磷,在生育过程可反复多次从衰老器官向新生器官转移,至稻谷*熟时,约60%-80%磷素转移集中于籽粒中,而出穗后吸收的磷多数残留于根部。

3、钾素的吸收规律

水稻对钾吸收量高于氮,在水稻抽穗开花前其对钾的吸收已基本完成。幼苗对钾素的吸收量不高,钾的吸收高峰是在分蘖盛期到拔节期,此时茎、叶钾的含量保持在2%以上。孕穗期茎、叶含钾量不足1.2%,颖花数会显著减少。出穗期至收获期茎、叶中的钾并不像氮、磷那样向子粒集中,其含量维持在1.2%-2%之间。

肥料平衡的水稻落色转*顺畅

三、水稻营养需求特点与底肥施用方式的分析

1、磷元素的生理作用及需求重要时期

从上一段水稻对主要营养元素吸收的规律来分析,磷元素在水稻分蘖以前就吸收完成,并且能在水稻植株体内转移;磷是细胞质和细胞核的重要成分之一,而且直接或间接参与糖、蛋白质和脂肪的代谢,一些高能磷酸又是能量储存的主要场所。磷素供应充足,水稻根系生长良好,分蘖增加,代谢作用旺盛抗逆性增强,并有促进早熟和提高产量的作用。磷参与能量的代谢,存在于生理活性高的部位,因此磷在细胞分裂和分生组织的发育上是不可缺少的,幼苗期和分蘖期更为重要。水稻缺磷植株往往呈暗绿色,叶片窄而直立,下部叶片枯死,分蘖减少,根系发育不良,生育停滞,常导致稻缩苗、红苗等现象发生,生育期推迟,严重影响产量。

2、钾元素的生理作用及需求重要时期

钾在植物体内几乎完全成为离子状态存在,部分在原生质中处于吸附状态。钾与氮、磷不同,它不是原生质、脂肪、纤维素等的组成成分。但在一些重要的生理代谢上如碳水化合物的分解和转移等,钾都具有触媒作用,能促进这些过程的顺利进行。钾还有助于氮素代谢和蛋白质的合成,所以施氮越多,对钾的需量也就相应增加。钾对植物体内多种重要的酶有活化剂的作用。适量钾能提高光合作用和增加稻体碳水化合物含量,并能使细胞壁变厚,从而增强植株抗病抗倒伏的能力。

3、氮元素的生理作用及需求重要时期

氮元素对水稻生育和产量的影响最大,水稻不同生育期和器官氮素含量不同。一般茎叶中的含量约为1%-4%,穗中含量为1%-2%。蛋白质是生命的基础物质,氮是构成蛋白质的主要成分,占蛋白质含量的16%-18%。水稻体内的核酸、磷脂、叶绿素及植物激素,某些维生素如维生素B1、维生素B2、维生素B6等重要物质也都含有氮,所以氮素对维持和调节水稻生理功能上具有多方面的作用。

4、底肥施用方法分析

目前水稻种植主要施用复合肥作为底肥,用尿素作为追肥,氯化钾在晒田前后作为壮杆肥施用。

在机插秧为主的状态下,水稻秧田期没有分蘖发生。为保证基本苗充足,现在的种植大户采用增加用种量的办法,平均每盘80克种子,每亩地22-24盘秧,移栽取苗量2-4苗,株行距9*6寸为主,全田可以保证有3万以上的基本苗,这样达到有效穗18万的分蘖时间就可以缩短。这样的基本苗和产量预期斤/亩,就需要移栽后迅速返青并开始分蘖。

氮肥在表施的情况下,损失率在45-55%左右,一是反硝化过程,损失约10%-15%,最高可达20%左右;二是施用方法不当,铵态氮通过挥发损失可达5%-50%;三是随水淋失,四是残留在土壤中的氮除被土壤胶体吸附外,还有10%左右被黏土矿物固定难以释放。

丰收的喜悦总是好的

施入土壤中的磷很快和土壤中的铁、铝、钙结合成难溶性磷酸盐(称化学固定作用)。这种固定作用也有有利的一面,可以减少淋洗作用引起的损失,被固定的一部分磷素是弱酸溶性,可供第二年作物吸收利用。稻田在淹水条件下有助于磷素的释放,所以水田土壤有效磷的含量都比相应的旱田土壤高。

土壤中钾的消耗主要是水稻吸收和淋失,而钾的补给主要来自于肥料,降雨带来少量的钾,另外残留于土壤中的根茬补充一定的钾。总的来看,土壤中钾的移动性小于硝态氮而大于磷,所以也有一定的淋失量,钾的当年利用率一般为50%-60%。

在肥料深施的情况下,氮元素可以降低反硝化过程、减少流失,提高水稻利用率,在不同施肥方式的对比中发现,以全层施肥技术为对照,侧深施肥可以减少20%左右的施肥量达到同样的产量,而表层撒施达到同样产量需要增加20-50%的施肥量。

三农人也有风雨后的彩虹

结论:水稻底肥施用,采取侧深施肥的方式可以减少肥料的用量,提高肥料的利用率,要减少表层施肥,降低肥料的流失,减少过度施用肥料对水体的污染。

1
查看完整版本: 从氮磷钾在水稻上生理作用肥料的利用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