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芎为伞形科藁本属植物,又名抚芎、小叶川芎等。川芎为四川地道药材,以干燥的根状茎供药用。川芎含阿魏酸、川芎嗪、挥发油、多糖、川芎内酯等有效成分。具有活血行气、祛风止痛、疏肝解郁的功能。主治头痛、胸胁痛、经闭腹痛、风湿痛、跌打损伤等症。川芎主产四川省川西平原的灌县(都江堰市)等地,栽培历史悠久,药材质量最佳,驰名中外。近几年来,江西、湖北、云南、陕西、甘肃、青海等地均有引种栽培
一、植物形态
川芎为多年生草本,株高30~70cm。根状茎呈不规则的结节拳状团块,有多数芽眼,外表棕褐色。茎丛生,直立,圆柱形,中空,上部分枝,基部的节膨大成盘状。叶互生,2~3回奇数羽状复叶,柄基部扩大抱茎。小叶3~5对,有柄,羽状深裂;复伞形花序,着生于枝端。花小,白色。双悬果,广卵形。花期6~7月,果期7~8月。
二、生物学特性
川芎喜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日照充足而又较湿润的环境。但川芎苓种培育阶段和贮藏期,则要求冷凉的气候条件。栽培土壤要求土质疏松、土层深厚、肥力较高的中性或微酸性壤土,过沙或过黏的土壤以及排水不良的低洼地块,不宜栽种
三、种植技术
(一)选地整地
栽植地宜选禾本科作物田。收割后翻耕1次,开沟做畦,畦宽1.6m,沟宽30cm,沟深25cm,将表土耙松整细,做成龟背形畦面。
(二)栽种
栽种于立秋前后进行,不得迟于8月底。过早,在高温影响下幼苗容易枯萎;过迟,气温已下降,对根茎生长不利。栽种应选晴天进行,当天栽完为好。栽前,将无芽或芽已损坏的、茎节被虫咬过的、节盘带虫或芽是萌发的苓子,一律剔除,然后按苓子大小分级栽种。栽时,在畦面上横向开浅沟,行距30~40cm,深3cm左右,然后按株距17~20cm将苓子斜放入沟内,芽头向上轻轻按紧,栽入不宜过深或过浅。同时,还要在行与行之间的两头各栽苓子2个。每隔10行的行间再栽1行苓子,以作为补苗之用。栽后,用细土或石灰混合堆肥覆盖苓子的节盘。最后,在畦面上盖上杂草,以避免阳光直射和雨水冲刷。每亩地用苓子30~40kg。
(三)田间管理
1.中耕除草
一般进行3次:第1次在8月下旬齐苗后,浅锄1次;间隔20天后进行第2次中耕除草,宜浅松土,切勿伤根;再隔20天进行第3次除草,此时正值地下根茎发育盛期,只拔除杂草,不宜中耕。
2.施肥
川芎栽种后的当年和第2年,当地上茎叶生长旺盛,形成一定的营养面积,制造大量的干物质时,才能将养分输送到地下根茎,促其生长发育健壮。因此,在栽后的2个月内需集中追肥2次,可结合中耕除草进行。第1次每亩地施用农家肥~kg、腐熟饼肥25~50kg,混合均匀穴施;第2次每亩地用农家肥~kg、腐熟饼肥30~50kg,还可以用饼肥、堆肥、土粪等kg混合成干肥,于植株旁穴施,施后覆土盖肥。时间在霜降以前为宜,过迟,有机肥不易分解,肥效不高。翌年3月下旬返青后,再增施1次农家肥,以促进生长发育,可提高产量。
(四)病、虫害及其防治
1.主要病害及防治方法
(1)叶枯病:多在5~7月发生。发病时,叶部产生褐色、不规则的斑点,随后蔓延至全叶,致使全株叶片枯死。
防治方法:发病初期喷50%多菌灵~倍液防治。10天喷1次,连喷3~4次。
(2)白粉病:6月下旬开始至7月高温高湿时发病严重,先从病叶发病,叶片和茎秆上出现灰白色的白粉,后逐渐向上蔓延,后期病部出现黑色小点,严重时使茎叶变*枯死。
防治方法:收获后清理田园,将残株病叶集中烧毁;发病初期,用25%粉锈宁倍液,或50%托布津倍液喷雾,10天喷1次,连喷2~3次。
(3)根茎腐烂病:在生长期和收获时发生,发病根茎内部腐烂成*褐色,呈水浸状,有特殊的臭味,呈软腐状。生长期受害后,地上部分叶片逐渐变*脱落。
防治方法:发病后立即拔除病株,集中烧毁,以防蔓延;注意排水,尤其是雨季,雨水过多,排水不良,发病严重;在收获和选种时,剔除有病的“抚芎”和已腐烂的“苓子”。发病初期用2%的农抗粉剂~倍液灌根。
2.主要虫害及防治方法
(1)川芎茎节蛾:以幼虫蛀入茎秆,咬食节盘,危害苓子,使其不能留作种用。严重时多半无收。
防治方法:在育苓和苓子贮藏期,喷80%的敌百虫~倍液防治;栽种前,用40%乐果倍液,浸苓子3h后下种。
(2)蛴螬:发现时按常规防治,尤其是在9~10月当幼苗生长盛期时及时防治。
四、留种技术
繁殖方法采用无性繁殖。川芎繁殖材料为地上茎节,俗称“苓子”或“芎苓子”。
1.选地整地
选择气候阴凉的高山阳山,或低山半阴半阳山的生荒地或2~3年的休闲地。栽前,除净杂草,挖松土壤30cm,做成宽1.5m的畦。
2.繁殖苓子
9月下旬至翌年4月上旬,将川芎挖起,除去须根和泥土称“抚芎”。然后运到海拔较高的地区培育“苓子”。清明前,整平耙细畦面,抚芎按大、中、小分级栽种。行株距分别按30cm×30cm、25cm×25cm、20cm×20cm挖穴,穴深6~7cm,每穴大的抚芎栽1个,小的栽2个,芽口向上栽稳压实,然后施堆肥或水肥,覆土填平穴面。
3.抚育管理
5月上旬出苗,齐苗后进行1次中耕除草,并结合进行疏苗。疏苗时先扒开土壤,露出根茎顶端,选留粗细均匀、生长健壮的茎秆8~10根,其余的全部拔除。5月下旬至6月底中耕除草1次,中耕时宜浅锄,避免伤根。结合中耕除草追施1次有机肥,每次每亩地施用农家肥kg和菜籽饼50kg。
4.收获苓子
8月中、下旬,当茎节盘显著膨大、略带紫色,茎秆呈花红色时,选阴天或晴天的早晨采挖。收挖后,剔除腐烂植株,选留健壮植株,除去叶片,割下根茎,称“山川芎”,亦可供药用。然后,将所收茎秆捆成小捆运往阴凉的山洞贮藏作为繁殖材料。
5.苓子贮藏
苓子贮藏在山涧或阴凉的室内。贮藏时,要在地面铺上一层茅草,将茎秆交错堆放其上,再用茅草盖好。7~10天上下翻动1次。立秋前取出,按节的大小,切成3~4cm长的短节,每节中间必须留有节盘1个,即成苓子。每kg抚芎可产苓子~kg。然后,进行个选、分级、分别栽种。
五、采收与加工
(一)采收
采收以栽后第2年的夏至前后为最适期。过早,地下根茎尚未充实,产量低;过迟,根茎已熟透,在地下易腐烂。采收时选晴天,将全株挖起,摘去茎叶,除去泥土,运回加工。
(二)加工
采收后要及时干燥,一般用火烘干。火力不宜太大,烘时每天要上、下翻动1次,经2~3天后,川芎散发出浓香气时,取出放入竹筐内抖撞,除净泥土和须根,即成商品。折干率30%~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