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春又称为咬春或啃春,即入春后,以春天的新芽、新叶为食,这是我国各地都有的民俗。
想来吃春的习俗的确很有智慧。春天到来,阳气回升,此时的植物得天地之精气,破土萌芽抽新枝吐新叶,营养价值是最高的时候。
中医也认为,春应于肝,春季是养肝的最佳时机,而“绿色”养肝,所以春季应多食绿色食物。
在孝感,进入二月,春回大地,草木生发。春三月,地上已是绿意盎然。
此时,田野里公园中甚至只要有土壤的地方,都随处可见适宜吃春的纯天然养生食物——野菜。
走出家门,或许你的脚下就是一盘好菜,若是不认识就可惜了。
所以今天就来做一个孝感“野菜”的科普。
荠菜
三月三的鸡蛋永远的官配
荠菜,孝感人习惯叫“地菜”,应算是最被人熟识的野菜了。
荠菜一生都在为人民服务。年轻时,鲜嫩多汁可用来做荠菜馅饺子,是很多人心心念念的美食;年老时,开出白色小花,茎叶变硬,“三月三,地菜煮鸡蛋”,带着青草香的鸡蛋味都刻进每个孝感人的的童年记忆里了。
今年的三月三马上快到了,你准备吃几个鸡蛋呢?
野豌豆
历史悠久,好吃又好玩
野豌豆,别名救荒野豌豆,可见她在饥荒年代的重要地位。《诗经》“采薇采薇,薇亦作止。曰归曰归,岁亦莫止。”里的“薇”,说的就是野豌豆,历史之悠久,令人咂舌。
春日的孝感,见到最多的野菜就是她了,而且全是一大片一大片的生长着。
吃法和豌豆尖类似。掐下鲜嫩茎叶尖儿,可焯水凉拌,也可清炒或做汤,鲜妙清香。
野豌豆的豆荚,还能当口哨吹。把野豌豆的荚果缝的一边剖开,放嘴里可以吹得滴滴响。
枸杞头
春野三鲜之一
枸杞头,就是枸杞在春天萌发的嫩尖,叶子是翠绿的,杆子带点紫色,轻轻用手指折断能沁出汁水来。
清明节前正是吃枸杞头的最佳时机,凉拌或清炒都可,据说炒腊肉是最好的搭配,这时的枸杞头鲜嫩,味淳,味道稍微有点清苦,但苦不至难以入口,反而有回甘。
“春天吃枸杞头,可以清火,如北方人吃苣荬菜一样。”这是资深吃货汪曾祺先生在其作品《故乡的食物》中说的。
枸杞头在孝感好像不太常见,前天快到晚饭点时,在杨店的农村看到一位老阿姨正在采枸杞头,攀谈了几句,给我们展示了她的“战果”,便迫不及待地要走,说是刚摘的要赶紧回去下锅炒了,把我们羡慕得不行。
蒲公英
蒲公英能当菜吃?
蒲公英是苣菜属,未开花时的茎叶鲜嫩,可食用,也就是前面汪曾祺所说北方人吃的“苣荬菜”一类,北方叫做“婆婆丁”,他们尤其爱焯水凉拌,味道稍苦。跟蒲公英长得很像的,有一种叫苦苣菜,叶子幼时也可食用。
蒲公英也是孝感很常见的野菜了,不过孝感人多数是摘已经开了白花的蒲公英用来泡茶喝,可以清热解*,抗菌防癌。
地渣皮
虽然她很丑,但她很美味
鉴于地渣皮菜如其名,刚摘下来时卖相确实不太好,就不放“生图”吓大家了,不过地渣皮配鸡蛋炒熟后,算得上色香味俱全了,个人感觉比木耳更软糯美味。
孝感叫地渣皮,书面语又称地皮菜、地衣、地木耳、天仙菜等,常生于春夏的雨季,是一种性价比很高的真菌和藻类共生植物,以河南、湖北、安徽产量较多。
如此美味的野菜,搜寻起来炒成一盘菜是不容易的,得“天时地利人和”都具备才行,想吃的朋友自行体会。
艾蒿
青团的“青”由她而来
“清明时节踏青行,剜艾田头采嫩茎,米粉饴糖团作饺,农家野味满锅烹。”
这首古诗详尽地说明了艾蒿的食用方法,她是制作青团的原料。
清明前后,南方流行打青团,用青艾的汁与糯米粉一起调和,将豆沙馅、芝麻馅等馅料包入,做成一个个如小孩子拳头大小的绿色的团子,不甜不腻,带有清淡却悠长的青草香气。
酸模
菠菜的本家亲戚
你肯定见过她,但你可能不知道她的名字,更不会知道这是一种可以吃的野菜。
酸模,外形与菠菜长得极为相似,因为也被人们称为“野菠菜”。
酸模的古名是“吸吮”的意思,古时候人们在旅途中常吸吮她的叶子来解渴。嫩酸模叶营养丰富,含有大量维生素,凉拌酸模叶,酸模炒肉丝,都是非常不错的选择。
野雪里蕻(hóng)
也可以是腊肉的*金搭档
在路边,随处可见一丛丛一簇簇茂盛的叶绿花*的植物,不仔细看,还以为是油菜,其实这是野雪里蕻。
雪里蕻,孝感人都不陌生,用盐腌来做咸菜,是炒肉炒花饭时令人赞不绝口的配菜。
原来雪里蕻也有野生的,并且野雪里蕻的食用方法与种植的雪里蕻是一样的,取其嫩茎叶清炒或腌渍,甚至比种植的更鲜美,而且是真正无公害农药的绿色食品。
古人讲,百步之内必有芳草。
在孝感的春天,百步之内,就有野菜。
不过要注意的是,野菜虽好,出于安全考虑,采摘食用还是要慎重,最好是找有经验的长辈结伴同行,既能一起赏春踏青,又能忆苦思甜联络感情。
一年之计在于春,“吃春”既是一种风俗,亦是一种唤醒。味入舌尖、味蕾,一点一点,唤醒人全身心的知觉,开启的,便是新一年的生长,新一年的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