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林场的山毛桃开花了。
央视网消息(记者王小英)年,16岁的王宗刚,背着行囊翻山越岭走了6个多小时,来到了甘肃省定西市车道岭林场。一路走来,山上光秃秃的,没见到几棵树。对成为一名林场工人,王宗刚并没有多大的信心。
32年后,王宗刚23岁的儿子王富*进入了林场工作。许是见识了父亲的辛劳,对成为一名林场工人,他的兴趣也不大。
然而他们不曾想到,经过了近60载的植树造林,这片*土地最初让他们有多失落,最终就给了他们多大的惊喜。
对父子二人来说,播绿是使命,也是信仰,在贫瘠的*土地上成功植树造林的那种喜悦感,更是无以言表。
父:16岁小伙的倔强——活一棵就成功了
75岁的王宗刚每天总要走出家门,看看山上的树。
车道岭,是甘肃省定西市和兰州市榆中县的交界处,原本以公路为界。如今,车道岭林场更像是一道分界线。
4月份的车道岭,正值桃花盛开的时候。从远处看,淡淡的粉色铺满了山野,居住在市区的人,携家带口驱车来这里,找寻和感受春天。
这让75岁的王宗刚颇为自豪。附近的山坡上,粉色的花朵一下子让*土地变了颜色,而这正是几代车道岭林场职工奋斗的“战绩”。
年,王宗刚成为了车道岭林场的一名职工,当时林场一共才4人。
来林场报到的那一天,他背着行囊,翻山越岭6小时才到。
王宗刚来林场纯属偶然,原本在林场干活的同村人嫌苦回家了,王宗刚接替对方来到了林场。
来林场前,王宗刚不会育苗种树,不过人手太少,他只能硬着头皮干。
“那时候树苗太少了,我们背着麻袋到处去捡树种,用杏核和老榆树的榆钱来育苗”,王宗刚回忆,他们甚至还跑去有树的农户家帮忙修剪树枝,用修剪下来的树枝扦插育苗。
当地人说,要种活一棵树,比养活一个娃娃还难,缺水的车道岭林场,情况更糟糕。
到种树的季节,先上山挖好树坑,便等着老天赏脸,下场雨。
“只要一下雨,第二天就背着树苗上山种树”,王宗刚说,他们管这叫“抢墒”,趁着土壤湿润时赶快播种。那时候人吃水都困难,所以种树从来不浇水,全靠“抢墒”。
在这种艰苦条件下,想让一棵树活下来,难度可想而知。
“人都没水喝,得到几公里外的小河挑水,一来一回就得一个多小时”,老人家回忆,那时候一桶水要用好几天。
不仅缺水,这里山上光秃秃的,农户还缺柴火。
春季种的树苗,冬天可能就成了农户家的柴火。
车道岭山下种田,山上种树。对王宗刚来说,除了育苗种树,还要挖山。他们要将山坡修成台阶状方便种树,同时守护那些春天种下的幼苗,因为那是希望。
不仅种树困难,林场的条件也好不到哪里去,几个人住在农户废弃的土坯房中,一下雨就漏水漏泥,能吃上杂粮算好的,很多时候还得吃树皮,睡的则是大通铺。
日子太难熬了,很多人坚持不了,宁愿回家开荒种地。
年,车道岭林场和华家岭林场合并。(后排右二为王宗刚)
一张老照片显示:年,车道岭林场和华家岭林场合并,车道岭林场只剩下林场场长刘汉英和王宗刚两人了,其余人都离开了。
“我不知道行不行,就想着再坚持坚持。”
这一坚持,就是一辈子。
几年后,王宗刚成家,彻底扎根车道岭了。
种树的方法还是老办法,从年到年,三十多年时间内,王宗刚的足迹遍布车道岭林场的8座山梁,50多条沟梁。
32年栽种将近15万株树苗,那些榆树、杏树、山毛桃树、柠条、槐树等,终归让车道岭变了颜色。
子:子承父业——从无奈到理解
王富*说,小时候他们常去对面山上的林场玩。
年,父亲王宗刚退休后,23岁的王富*顶替父亲成为一名林场职工。
见惯了林场艰苦的生活,最初,王富*不太乐意到林场工作。
“小时候,父亲经常半个月甚至一个月不回家,不是种树就是护林,经常不着家”,王富*说,家里全靠母亲一人撑着,而且工作就是天天往山沟跑,雨天一身泥,晴天一身土。
接班父亲的工作,他是不情愿的。
很长一段时间内,他和父亲的关系陌生又别扭。
“小时候,父亲回家后,我很少跟他一起吃饭,经常跑过去夹一点桌上的咸菜,然后端着碗离父亲远远的”,在王富*印象中,他很少跟父亲交流,对父亲的工作也不理解。
此时的车道岭,经过30多年的植树造林,早已和周围的群山是两个颜色,林场面积将近多亩。
“我主要的任务就是补种和护林”,对王富*来说,走进林场,走进父亲曾经奋斗过的地方,才真正了解和理解了父亲。
“我进林场时条件已经改善了很多,种树育苗有拖拉机,巡山有自行车”,王富*说,就算是这样,条件依然好不到哪里去,工作一段时间后他才知道种活一棵树有多不易。为了护林,他甚至和当地村民发生过争执,才明白父亲当年的执着。
上世纪90年代末,定西市实施退耕还林还草,拥有育苗植树经验的车道岭林场职工成为植树造林的“先锋队”,王富*开始带领林场职工参与定西市的植树造林活动。
从地图上看,定西市区三面环山,分别是东山、南山和西岩山,从上世纪90年代末开始,每年定西市在三山植树造林,尤其是南山和西岩山。
车道岭林场的苗圃基地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在一段时间内,因为苗木需求量大,车道岭林场的农民也开始育苗”,王富*说,林场的护林任务也从过去的防盗变成了防火。
如今的车道岭林场,条件要比过去好多了。
“树多了,气候环境会有改善”,这一点,王富*深有感触。
王富*开始爱上自己的职业了,他甚至有了一种使命感:植树造林的确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而种树恰好是他的特长。
植树父子兵:终让车道岭变了颜色
都说“打仗父子兵”,“大战”车道岭的背后,父子俩一辈子都只干了一件事,早年的埋怨早已消解,父子俩的交流也开始变多。
随着年纪增长,今年王富*不再担任植树造林方面的技术指导,而是退居二线专心护林。
王宗刚说,年轻时总上山下山,落下了膝关节疼的毛病。
王宗刚一辈子上山下山,落下了膝关节疼痛的毛病。去年,王宗刚腿部受伤,本应静养的他,每天还是会拄拐走出家门。远处的山毛桃的花正在盛开,老人说,那里面就有他们当年种下的桃树。那些树也见证了他奋斗的青春。
对保护林场,父子俩的想法一致。
父子俩合影
知道种树的艰辛,每当看到树木被毁坏,王宗刚依然会心疼,他说,自己种下的树长大了,会像爱小孩一样保护它,爱护它。
当地人总说,千年柏,万年槐。王宗刚说,就算以后人不在了,但那些树还会在,会让后代受益。这大抵就是植树造林的意义。
车道岭林场副场长李刚说,在车道岭林场,像王宗刚、王富*这样的父子兵,其实有好几对,遗憾的是有的老人已经离世。他们中的很多人,父辈都是偶然成为一名林场人,后代继续踏上父辈走过的路。
春天,桃花盛开,车道岭就变成了粉色;夏天,柠条花开,为车道岭镀上一层金*;秋天,山毛桃的叶子变红,又将车道岭染成了红色;冬天,油松侧柏则让车道岭依然拥有绿色。
一年四季,四个主打色,*土地上便有了色彩的变换。正如王宗刚父子看似平凡的人生,实际上丰富而又多彩。
来源:央视网
编辑
马星责任编辑
赵建民杨阳
编审
谭明强总编
边国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