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葙子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贤者伯夷,叔齐,自孤竹投奔周文王,孤竹国
TUhjnbcbe - 2024/4/5 18:02:00
北京治疗白癜风哪里好 http://m.39.net/pf/a_4540769.html

《史记》中记载,周文王因为善待老人,贤者伯夷,叔齐自孤竹投奔而去。孤竹到底是一个小国家,还是一个小部落,不从而知,我们权当它是一个小群居部落!

孤竹的首领是谁,小编也不从而之,作为一个部落首领,我们暂且称之为孤竹君!据一些史料记载:孤竹君传自炎帝神农氏一脉,四岳姜姓之裔墨胎氏之子,部落以孤竹为图腾。到了商朝时期,孤竹一脉也开始分化:

一支迁移到河北,与当地部落山戎结合,最后融于北狄。

另一支迁移到贵州,战国时期还建立了一个政权——夜郎国。夜郎国被灭之后,后人融于布依族。

还有一部分孤竹遗民,生活于中原地区,被融于汉族,竹、竺两个姓氏的人,基本上都是他们的后代。

贤者伯夷,叔齐,属于融于北狄的一脉,我们稍作解说研究。

首先,我们先了解一下,孤竹到底在什么地方?

在《史记》《汉书》中都有孤竹城的注释:谷伯夷国。

《史记》记载:孤竹故城在平州卢龙县南二十里,殷时诸侯国也,姓墨胎氏。

《路史·国名记甲》列孤竹于姜姓之下云:“孤竹,今平(州)之卢龙东有孤竹,小白(齐桓公名)之所至。

《尔雅义疏》谓:觚竹即孤竹,孤竹在今永平府,即今河北卢龙县地。

但是,值得一说的是,这里的记载,只是西周初年之事,既然孤竹的民众是四岳之后,就要到四岳之地去寻找。

“觚竹即孤竹”,觚是一种酒器具,一般用牛角制作,便于游牧民族佩戴与身上。很有可能,最初的形式,民众就地取材以竹子制作酒器,因此便以觚当作部落的名称。到了商代,一些贵族使用青铜制作觚,最初还是牛角状或者竹简状,后来才发展为器皿。

庶民百姓,扔普遍使用便宜的牛角或者竹子制作觚。

一直都近代时期,西南少数民族中,在农家的墙上,还能看到这种古老的觚,不难想象觚,定是孤竹人创造而成。

既然,竹子是制作觚的主要材料,早在两千年前,中国方盛产竹子,又与孤竹国有一丝联系地方只有一个——渭河两岸。

时至今日,秦岭约有竹类植物50多个品种,河南桐柏山,大别山北,也有大片的竹林。

《诗·卫风》载:春秋时卫国所在地的淇县、滑一带有竹林,如“绿竹猗猗”,“绿竹青青”,“绿竹如箦”,即用竹制凉席。

东汉时期,曹操甚至还砍竹子,制作箭矢。

可见,自古以来,渭河北岸盛产竹子。其实,五六千年前,黄河流域气候湿润,位于亚热带地区,孤竹人用竹子制作觚盛酒,并以孤竹命名部落,是顺理成章的事情。

夏朝时期,孤竹人迁徙到山西与河北的交界处,

山西临猗县北五十里有孤山,又名孤峰山,孤山北有古城,疑即孤竹君之城在万荣县南,其南首阳山,即孤竹君二子伯夷、叔齐食薇之处。

则商末的孤竹当在临猗之孤山,其广八十里,可谓孤山并非以孤立之山而得名,很可能由于孤竹迁此而得名。

这里东面即为商朝疆域,与商都淇县之朝歌相隔也不是很远,如果孤竹在商代便远在今河北卢龙的话,是不会与商朝来往关系密切,且成为商之属国。

伯夷、叔齐的事实见于《庄子·让王》:

“昔周之兴;有士二人处于孤竹,曰伯夷、叔齐。二人相谓曰:‘吾闻西方有人,似有道者,试往观焉。’至于歧阳,武王闻之,使叔旦往见之,与盟曰:‘加富二等,就官一列。’血牲而埋之。”

伯夷、叔齐劝周武王不要灭商,可见孤竹与商的关系是密切的。

但没有被周武王所采纳,于是北至于首阳之山,遂饿而死。

《集解》引马融曰:“首阳山在河东蒲坂华山之北,河曲之中。”

《正义》引“曹大家注《幽通赋》云:‘夷齐饿于首阳山,在陇西首。’

又戴延之《西征记》云:‘洛阳东北首阳山有夷齐祠。’今在偃师县西北。

又《孟子》云:‘夷、齐避纣,居北海之滨。’首阳山。

《说文》云首阳山在辽西。

史传及诸书,夷、齐饿于首阳凡五所,各有案据,先后不详。

《帝王世纪》说:“汤特封墨台氏于孤竹,后九叶,孤竹君二子伯夷、叔齐”,是商汤封墨台氏的一支于孤竹,传到伯夷时,为十一世。

既定,孤竹国,在临猗县北之孤山下古城,而其南即有首阳山,位于古蒲坂县境内,即华山之北,当以此地为夷齐食薇于首阳山之地,古代这一带产薇即野豌豆四。

伯夷、叔齐既没有登上孤竹君位,由其孤竹君墨胎初之中子,亦即伯夷之弟、叔齐之兄来担任国君,孤竹因受商纣王及周武王的两方面的威胁,才北避于北海之滨,即迁至今渤海北岸的卢龙之地。

伯夷、叔齐因失去其部族群体的支持,孤独地逃入孤竹国故地南面的首阳山,以采野薇为食,可见他们受到天灾人祸的威胁,最后饿死在首山阳里,是可信的,不然,不会在周代史籍中广泛流传。

1
查看完整版本: 贤者伯夷,叔齐,自孤竹投奔周文王,孤竹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