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②
③
④
①湟鱼洄游盛况。刚宣供图
②洄游的湟鱼逆流而上。刚宣供图
③洗卵脱粘。青海湖裸鲤救护中心供图
④人工增殖放流。刚宣供图
青海湖裸鲤,被青海人称之为“湟鱼”,因曾救活过千千万万个人的生命,所以被抹上了浓浓的历史色彩,但后来在利益和美味的驱动下,人类开始向湟鱼伸出了掠夺的“猎手”,一时间,湟鱼种群生存危在旦夕。
作为青海湖中惟一经济鱼类,种群数量的锐减唤起了一次史无前例的生态“觉醒”,省委省政府果断行动,作出了封湖育鱼部署,开启了“拯救”湟鱼的漫漫之路。
从年至今,从最早两年一周期到后来的十年一阶段,从那时的限产捕捞到第四次实行零捕捞政策,时至今日,第五次封湖育鱼即将圆满收官,此时的青海已经是国家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正在统筹“五个示范省”建设中强化“四种经济形态”引领。
从曾经被动式拯救湟鱼,到今天主动扛起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的政治责任,几十年的湟鱼“救赎”之路也为人类发展带来了诸多生态回报,正成为着人类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一)
又到一年湟鱼洄游季,碧波荡漾的青海湖凭湟鱼洄游奇观再一次张开美丽臂弯,将拥抱来自五湖四海的宾朋。和众多游客一样,站在沙柳河畔静静地去观赏那一条条拾级而上、逆流前行的湟鱼,我们很难想到他们蓄积了多少前进动力,又释放了多少生命张力,尽管有天敌的“虎视眈眈”、自然的艰难险阻,它们依旧在为生命的延续而前行。
青海湖是我国最大的内陆咸水湖,是维系青藏高原东北部生态安全的重要水体,是阻止西部荒漠化向东蔓延的天然屏障,在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的“生态链”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
青海湖裸鲤,是青海湖特有的珍稀物种,是湖中重要的生物因子和食鱼鸟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但是,青海湖裸鲤自身性成熟期较晚,繁殖力较低,加之生存湖区生态系统结构脆弱、稳定性差,使得其种群补充能力较弱,如果遭到破坏就难以自然恢复。
基于如此之重的生态地位,年青海湖裸鲤被列为国家重要和名贵的水生经济动物;年《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计划》将其列入鱼类优先保护物种二级名录;年被列为青海省重点保护水生野生动物;年被列入《中国物种红色名录》。
长期致力于青海湖裸鲤保护事业,青海湖裸鲤救护中心主任史建全认为,青海湖是筑牢“中华水塔”,确保“一江清水向东流”的关键点,这个中国最大的内陆咸水湖每年都有大量的水分蒸发,而这些蒸发的水汽便成为了固化柴达木盆地内植被的水分,进而阻挡住了荒漠化向东蔓延,而湟鱼作为青海湖“生态链”中的重要一环,对维系青海湖流域“水—鸟—鱼”生态链和生物多样性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由于其巩固了青海湖的水体安全,使得青海湖成为鸟儿们栖息的乐园,青海湖也逐步成为了青藏高原上较大的物种基因库。
从青海湖“生态链”看,湟鱼是在此繁衍生息的多种水鸟的食物,而鸟类又是生存于青海湖畔兽类的美食,鸟和兽的粪便又滋润着浮游生物,成为了湟鱼的饵料,正是在这样一个相通的食物链里,多平方千米的青海湖才不会成为一潭死水,且更具灵性。
正如青海湖裸鲤沙柳河泉吉河增殖实验站站长周卫国所言,湟鱼是青海湖水体净化的重要生物,是维系水、鸟平衡的食物链支撑,是青海湖生机勃勃的象征性物种,也是保护青海湖乃至青藏高原生态环境持续向好的关键物种。
前不久,青海湖正式启动建设中国最美湖泊国家公园的步伐,而这一次具有历史意义的保护与发展转折,必定承载着坚固的生态之基,现今的青海湖水体面积呈现增长态势,鸟类种群数量已达种,普氏原羚种群数量持续恢复,这一切生态福祉的背后,离不开全省各地坚持以生态保护优先理念协调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生动实践。
(二)
今天的青海湖,居中国最美五大湖泊之首,且让很多人发出“青海湖归来不看湖”的感慨。当我们享受着蓝天碧水青山的酣畅淋漓时,再去回望凝聚自然之美的青海湖生态保护之路,封湖育鱼这场“拯救”湟鱼和人类的行动发挥着关键作用。
上世纪50年代,由于全球气候暖干化使青海湖多数入湖河流干涸断流,青海湖裸鲤天然产卵场遭受破坏,种群无法得以延续。而且随着人类长期过度捕捞,使青海湖裸鲤到了上世纪80年代出现资源量急剧下降,个体减小、种群资源严重衰退,一度达到濒危状态。
从最早成立专门保护湟鱼资源的机构,青海人开始了一次又一次艰苦卓绝的保“湟”历程。从年至年,我省开启为期2年的第一次封湖育鱼,发出限产捕捞吨的“号令”;第二次从年起,用3年时间,限产捕捞吨;第三次则从年开始,用时6年,限产捕捞吨。
从数据的变化,足以感受到当时湟鱼资源保护的迫切,但在人们欲望的贪婪下,前三次封湖在保护与利用的把握和实施方面还存在一定差距,让不法分子钻了空子,使种群结构受到破坏,人们还是无止境的进行“掠夺”式捕捞,湟鱼种群的去留堪忧。
当时,偌大的青海湖中湟鱼资源蕴藏量只剩吨,下降到让人惊悚的地步,比原始资源量下降了倍,这也意味着湟鱼资源蕴藏量已触及开采“红线”,保护湟鱼种群应该引起全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