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时,我随父母生活在部队的家属院中。父亲白天上班,晚上要去夜校进修。母亲是医生,经常需要值夜班。
家长的忙碌,让吃饭这件事儿经常被潦草过去。记得小学时有一回,母亲不在家,父亲急着去上课,匆匆扔了一句“锅里有饭”,便骑车子离开了。
我看着刚刚打开的高压锅中热气腾腾的白饭一筹莫展,因为没有菜,甚至连咸菜也没有。最后只能按父亲的建议剥了一小盘瓜子儿,作为下饭菜。
那次事情我到现在还记得,所以提起儿时难以忘记的味道时,我总是有些迟疑。似乎母亲很少在烹饪方面花太多的心思和精力,尽管她做的饭很合我和父亲的胃口,什么炒土豆丝,炒青菜之类的,但都是一些非常普通的家常菜,并没有什么值得大书特写的。
直到最近清晨带孩子们出去晨练的时候,无意间在公园的草地上发现了一簇簇的马生菜。
我突然间想起,这东西,我小时候也吃过呢。
那时已经不是困难时期,家里人也没有心情去挖野菜吃,不过有一回,奶奶的战友送了她一大篮子马生菜,全都包了饺子,那是我儿时唯一一次吃到野菜的机会。
什么榆钱饭,槐米这一类充满野趣的食物,向来是我可望而不可及的。每每在课本和读物上见到关于这些食物的描写,都忍不住想象它们的味道。
以至于在儿时很长一段时间里,我都觉得,那些亲手采回的榆钱或是槐花,一定比市场上买来的蔬菜要好吃。单就那采摘的过程而言,就一定是乐趣无穷的。
偶尔在春天路过高大的槐树,抬头看到那串串密密的洁白花朵,总是忍不住徘徊遗憾,自己怎么就不会爬树呢。
如今想起来,马生菜居然成了我童年时唯一品尝过的野菜。
路边草间,圆圆厚厚的叶片,嫩红粗壮的根茎,可爱又生机勃勃。
这些年来,马生菜在城市里越来越少见了。但是我小时候,这种生命力极强的野菜还是随处可见的。生于街角路边,很是平常。
我和小伙伴们偶尔会拔出来玩,当做过家家的道具,却从不敢真的尝试。
直到奶奶将热气腾腾的饺子摆在我面前,一口咬下去,才发现此物居然甚为美味。
虽然不像常吃的猪肉大葱或是韭菜三鲜馅儿那样唇齿留香,却有一种独特的香味,让人眼睛一亮。
不过,这种野菜我也只吃过那一回,之后再无机会品尝。
在公园里发现马生菜的踪迹后,我兴致勃勃地跟孩子们说起自己的经历。
“我也想尝尝。”女儿对这卵圆形叶片的植物充满了兴趣。
儿子也是一样好奇。
我不由得心动,既然如此还等什么呢?
一家人七手八脚地拔了起来,等每人手里都攥了一捧马生菜时。大家这才发现,因为事前毫无准备,随身竟未携带任何可以装菜的袋子。
最后,还是老公将头上的帽子贡献了出来,大家七手八脚将摘到的野菜扔了进去,才解决了这个问题。
帽子里的马生菜叶片鲜嫩,枝茎粗壮,还带了些露水,在清晨柔和阳光下散发出润泽晶莹的光感,让人看了就心生喜悦。
“妈妈,这野菜怎么吃啊?”回到家,孩子们兴冲冲地问起。
“包饺子吧。”我决定再重温一次儿时的味道。
老公也不反对,他虽然小时候吃过不少野菜,却也没有尝试过马生菜的饺子,用水焯过之后拌的凉菜倒是吃了不少回。
先盛出面粉揉好面,再用大号沙拉盆将马生菜泡起,一遍遍清洗干净。化开肉馅,按照网上抄来的方子,一步一步学着做起来。
其实,做法和一般调馅没有太大区别,无非是在肉馅中放入葱姜、酱油、料酒等调料,打上劲儿,放置一旁备用。然后将洗净的马生菜加盐腌出水分挤干切碎,再炒出一碗金黄的鸡蛋碎。最后把所有的材料拌匀。
这时,面也饧得恰到好处。一家人齐齐上阵忙活起来。我负责擀皮儿,老公则带领着两个小娃儿热情似火地包起来。
有了孩子们的参与,制作过程热闹却缓慢下来,平时一小时就能干完的活,足足花了两个小时才全部做好。
当一个个冒着热气的饺子摆在桌上时,孩子们顾不得烫。急急慌慌地夹起一个塞进嘴里,一边吐着气儿,一边大呼好吃。
我也迫不及待的塞了一个到嘴里。果然如记忆中一般,并不香腻的马生菜馅有一种独特的味道,很容易与惯常吃的馅儿料区分开。
除了饺子,我还留了一部分马生菜,焯水后拌成凉菜,让老公也体会一下儿时的味道。
用葱姜蒜香油拌成的马生菜,吃到嘴里滑滑的,非常开胃,很适合炎热的夏季使用。
两盘饺子很快就见了底,一家人吃的满足,腰圆肚圆。
听说这马生菜虽然不是什么高档菜品,但却营养丰富。包括高含量的铁、镁、锰、钾、钙等矿物质,以及维生素A、B群、C、E。因为良好的抗菌作用,被称为天然的抗生素。
其实,对于我们来说,营养和口味还在其次,主要是一家人一起采摘,共同制作的过程,其乐无穷。
相信,这个味道也会永远留在孩子们的心中,成为他们记忆中永不褪色的童年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