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静的乡村让人向往
而当村子不但景色如画
还有着底蕴和灵气时
它就更吸引人了
贵州遵义市播州区枫香镇的花茂村
新春时节有些细雨
也更显得村子恬静
而在这里你不但会寻到乡愁
还能找到更多有意思的东西
这种作品叫做纸浆画
它把细小的多种植物
巧妙地融入了古朴的纸张中
灵动而特别这是花茂村的“特产”
也是饱含返乡创业青年张胜迪心血的原创产品
花茂村村民张胜迪告诉记者
这样的文创产品她设计了很多类别
而这一切都要从“一张纸”说起
张胜迪是一名酿酒师
早些年她在外从事酿酒相关产业
已经有了自己的品牌
但一种对家乡的情怀
让她几年前回到花茂
研究村里的古法造纸手艺
开始了一段新的创作之旅
遵义市播州区花茂村村民张胜迪:花茂的古法造纸我外婆就做过,我很想把它传承下去。但是这种产业是来得比较慢的,我觉得一张纸撑不起来,我就想办法在纸的基础上,创造更多的产品。用我们传统的造纸的方法先抄一张纸起来,在上面构图。完了之后,我们还要在上面再覆盖一层纸浆,把那些植物保护起来。
遵义市播州区花茂村村民张胜迪:棕色这部分是树皮,绿色的这部分是树叶,冬天河边没有花了,不然还可以把花瓣一起填进去,可以做得再丰富一点。
花茂村的风物人文
被张胜迪一点点“印”在了纸上
白腊河如何流经村庄、哪儿是远山
漂亮的新农村是什么模样
都可以在她的画中找到
这些略显粗糙却饱含乡愁和温暖的
手工作品备受好评
一张张薄薄的纸浆画
因为有了温暖传承的厚度
逐渐成为带有村庄独特印记的礼物
也有越来越多的村民加入到这项产业中
学习手艺增加收入
遵义市播州区花茂村村民张胜迪:花茂一年有几十万,有时候有一百多万游客,他们会买很多我们的产品带回去,非常喜欢,然后还有一些人会复购。人们说这些作品,能感觉这个村子有灵魂。
花茂村的“能人巧匠”还有不少
在这里有着做陶艺的传统
而村民们用一颗匠心一双巧手
把这门手艺变成了能增收致富的好途径
村民母先才做陶器已经40年了
他现场教记者做了一个陶罐
构思巧妙技艺娴熟
而陶罐所用的细腻白泥
都是在村里就地取材
母先才他告诉记者
他家现在还是陶艺体验地
很多人都会来体验制陶
虽然近期天冷游客较少
但母先才并不担心因为前不久
他才接了上百个陶罐的订单
遵义市播州区花茂村村民母先才:我们最近几年的变化特别大,就是花茂的环境好了,来我们旅游的游客特别多,产品也好卖了。原来我们自己做的陶罐要拉出去,拉到周边去卖,现在直接在家里就能卖,还能卖到很远的地方。
过去做陶罐
母先才一家一年收入三万多元而
花茂村发展旅游后
他一年的收入直接翻了十倍有余
光是做花茂村的特色烹饪器皿“盬子”
他一次接的订单就有几百个
母先才说他会把这门手艺不断改进
让它在花茂村传承得更好
遵义市播州区花茂村村民母先才:年6月16号,总书记来我们家,嘱托我要保护好这里的绿水青山,所以我没有用土窑烧了,改为电窑,非常环保,而且还更效率。我今后的打算,是把这种制陶手艺好好传承下去,还要把我们周边会这种手艺的年轻人召集起来,我们一起共同致富。
从脱贫致富
到讲好花茂村的时光和故事
挥不去的乡愁让人们眷念这里
不停地为村庄发展添砖加瓦
让它变得更加美丽
遵义市播州区花茂村村民张胜迪:现在大家腰包鼓了,也开始有了对精神的需求。花茂村保留着村庄原始的肌理,又不断注入着新的活力。在花茂的这些年,我有很多感触,对这里也有很多情感,所以我经常写一些文字,比如写花茂的古法造纸:带你重温千年一梦,走过村庄,走过田野,跋涉山川与河流,他把最好的春天留给了你。
在旅游产业“花繁叶茂”的花茂北面
同在枫香镇的红色美丽村庄
——苟坝村
也展现着勃勃生机
虽然时值初春春寒料峭
但景色优美的苟坝会议会址
依然有不少游客在参观游览
游客:来这里详细了解了当年苟坝会议的这段历史,感觉很震撼,很激励自己。而且这里风景也很好,很适宜游览,下次会带家人朋友一起来。
游客:我们是遵义的,好几个朋友约着来的,参观了会址,而且整个村子也修得很漂亮,玩起来很方便,会常来。
苟坝村党支部副书记邹伙告诉记者
去年苟坝村被中组部
确定为红色美丽村庄之一后
全村的基础设施
包括道路、水电管网、网络等日益完善
苟坝村有红色旅游
还有成熟的杜仲产业
他们将不断发展相关优势
苟坝村党支部副书记邹伙:村里现在发展杜仲矮化密植项目余亩,这个项目在实施之后,计划让每一户村里的群众都成为真正的股民,以此逐步地增收。下一步,我们将让更多群众参与到红色旅游和产业发展,以及美丽环境的建设中,我们的目标是让产业更旺,环境更好,群众更富。
记者:罗欣
(百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