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忘家乡耒阳的青粑粒》
文/蓝马
阳春三月,春暖花开,莺飞草长,桃红柳绿,风景如画,正是踏青的好时节。踏青郊游,除了欣赏美妙如画的田园风光,顺便可以采摘一些野生的“宝贝”,如扯小笋、挖春笋、打蕨子、采香椿,这些都是我们特别喜欢吃的时令野生菜。同时,三月也是采青(耒阳方言读“qiang”,谐音“枪”)草的最佳时节,采青草用来做什么呢?主要目的是用来做一种地方小吃,叫“青粑粒”,也叫“苍粑粒”,或“枪粑粒”(见下图)。
青粑粒是耒阳民间的一种古老的风味小吃。说它古老,是因为传说青粑粒是炎帝神农发明的。相传神农在耒阳创耒时,看见人们饥不果腹,就遍尝百草,为老百姓寻找能吃的食物。有一次,他在溪边采集到一种叶背微白、颈带青绿、有黏性的青草。他试着用石臼捣烂,捏成团团,用蒸笼蒸熟吃,发现这种食物不仅无毒,还能够充饥,就发动人们采集这种青草蒸吃。后来,他又尝试用米团掺入其中,做成粑粒,发现味道特别鲜美。慢慢地,耒阳民间就逐渐形成了做青粑粒的习惯,青粑粒逐渐成耒阳人们喜欢的风味小吃。由于青草属于纯天然的东西,没有任何污染,是纯生态的健康绿色食品,所以受到越来越多的人欢迎。
那么,青粑粒是怎样做成的呢?小时候,我陪妈妈一起做过青粑粒,至今记忆犹新,现简单介绍一下做青粑粒的过程步骤和方法:
耒阳地方风味小吃:青(枪)粑粒
第一步:采青草。青草学名鼠麴草,又名鼠曲草、佛耳草、鼠耳草、田艾、清明菜,菊科鼠麴草属植物。一年生草本,茎直立或基部发出的枝下部斜升,叶无柄,匙状倒披针形或倒卵状匙形互生,头状花序较多或较少数,在枝顶密集成伞房花序,花黄色至淡黄色,瘦果倒卵形或倒卵状圆柱形,有乳头状突起。青草是温性中生牧草,喜湿润肥沃的土地。青草本是一味中草药,茎叶入药,为镇咳、祛痰、治气喘和支气管炎及非传染性溃疡、创伤之寻常用药,内服还有降血压疗效。
青草一般都是长在田野里,田里,土里,荒坡上,小溪边,都会有青草的身影。但要注意的是,采的青草必须是茂密的,青葱的,鲜嫩的,水灵的,这种青草富含维生素,做的青粑粒又香又甜,特别好吃。诗友十兄前几天也去踏青了,采了不少青草,准备做青粑粒,并赋诗纪念:
春来发嫩芽,性喜向阳洼。
宿根生野外,落草入田家。
彩翆绒毛叶,娇黄复蕊花。
绿色天然物,何须众口夸。
第二步:洗青草。就是把采来的青草放到清澈的水里去洗,最好是打来山泉水洗,反反复复,洗三次以上,洗得干干净净,纤尘不染,不带一点泥巴或且沙石。
第三步:捣青草。把洗干净的青草置于大盘中,或者瓮钵中,或者石臼中,并把青草捣碎,捣成青汁,和成一团,直到最后变成浆糊状,再从石臼中掺出来。
捣成浆状的青草
第四步:用石磨碾米。选用上乘的稻米,最好是一半粳米,一半糯米,放在脸盆里用冷浸约1个小时,再用石磨去推,把米碾碎,使其变成浆状。这是湿做干法。另一种做法,是干做法。就是用石磨碾米时,不放水,将米碾成干的粉状,变成白色的干粉。
第五步:掺青草。把已经捣好的青草汁,倒入已经磨好的米浆中,并充分搅拌均匀,使两种浆汁完美融合。青草汁和米浆的比例应该是1:3的比例。干做法,就是把碾成粉状的干米粉,与青草汁充分揉合,反复揉搓,或者摔打,这样做出来的青粑粒更有嚼劲。
第五步:熬青米浆。把混和好的青米浆放到锅中,用纹火煮,反复搅拌,收汁,直到变成青米团。这个阶段,必须掌握好火候,不能用大火,火太大了会烧糊,会影响效果。并且要反复搅动,否则容易粘窝。最好的状态,就是通过火熬,使青米浆变成胶状,便于捏到一起。这是一种传统的方法。另外,也可以直接用面粉或碾成粉末的干粉,与青草浆汁混合在一起,反复揉搓,直到完全融合。根据不同的饮食习惯,在揉搓浆汁时,可以视情况加入配料,喜欢吃甜的可以加糖,喜欢吃咸的可以加少许盐。
第六步:打青粑粒。让熬成胶状的青米浆冷却,用带着一次性手套的手将其捏成团,约鹅蛋般大,然后再用手轻轻地将其压平,变成薄饼状,类似于长沙的糖油粑粑大小状。大小要合适,不能太大,亦不能太小。厚薄要均匀,不宜太厚,也不能太薄。这个时候,也可以把一些炒好的肉、蘑菇等菜,包在青粑粒中间,吃起来又是另一种滋味了。
第七步:蒸青粑粒。把做好青粑粒放入蒸锅里蒸,大火,约20分钟,就可以出锅了。这时候,一锅香喷喷的青粑粒就出锅了。刚出锅的青粑粒,软软的,糯糯的,呈青白色,白里显青,青中有白。放入嘴里,轻松地咬一口,又甜又香,又糯又软,令人口涎直滴。
青粑粒,已经变成了一种相思,一种乡愁,一种文化,一种符号,深深地镌刻在我的脑海中。离开家乡在外地工作多年了,但我始终忘不了青粑粒。每年的三月,当我去郊外踏青时,都会情不自禁地想起家乡的青粑粒,想起小时候和妈妈一起做青粑粒的情景。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