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葙子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追忆肝胆外科之父吴孟超与妻子吴佩煜同窗同
TUhjnbcbe - 2024/8/31 16:34:00

他是一位平凡的人,普通人的衣食住行,普通人的生活水平。他又是一位不平凡的人,在他之前,还没有一个中国医生做过一例成功的肝脏外科手术。年,他打破了这个零记录,成为中国第一个主刀成功施行了肝脏手术的外科医生。

从医数十年,他挽救1.6万名肝胆病人的生命,96岁时,每周做3台手术。他就是中国肝胆外科之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学医院院长吴孟超。

年,他用个人积蓄的30万元和社会各界捐赠的万元设立了“吴孟超医学科技基金”。年,他把最高科学技术奖万元、总后勤部奖励的万元全部拿出来,用于奖励和资助取得创新成果的学生。

年,感动中国人物奖给吴孟超院士的颁奖词是:“60年前,他搭建了第一张手术台,到今天也没有离开。手中一把刀,游刃肝胆,心中一团火,守着誓言。他是不知疲倦的老马,要把病人一个一个驮过河。”这一年,国际小行星中心将号小行星永久命名为“吴孟超星”。

吴孟超院士有一个美满幸福的家庭。他的夫人吴佩煜女士,是第二医院妇产科教授。夫妇二人是从高中到大学的同窗,在战火年代相识相恋,心系一处,同甘共苦,夫妻二人可谓“同姓同窗结同心”。

吴孟超院士在一档节目中透露,当时从马来西亚回到中国,正逢战乱,原本想去延安参加抗日,选择学医是女朋友动员他的。“当时我的女朋友,也是后来的妻子,她家在昆明,她要学医,她家里条件好一点,我华侨回去,还是比较穷,得到她的帮助,实际上两个人一方面共同念书,一方面谈恋爱。”

年农历七月初九,吴孟超出生在福建省闽清县白樟乡后垄村。正是军阀混乱的时期,老百姓过着千疮百孔的日子。贫穷、饥饿伴随着生活在最底层的山区人民。年,他的父亲吴孔钦背井离乡去了南洋打工。因为家贫,田地少,种粮不够吃,吴孟超幼时长期营养不良,3岁时才会走路。5岁时,他随母亲去了马来西亚投奔父亲,一家人团聚了。

吴孟超的父亲先在马来西亚做苦力,后来开店经营福建米线,再后来购置一块橡胶林。年吴孟超在当地读小学,吴孟超只能上下午半天的课,上午帮父母舂米和照看弟弟妹妹。

在诗巫这个地方,当地华侨办的学校老师们都知道那些外来人员的孩子,是需要为家里承担家务的。于是,把孩子的读书时间安排在每天的午后,成了当地学校的一个惯例。

吴孟超的父亲吴孔钦和母亲徐红妹

年,吴孟超考取爱国华侨办的“光华初级中学”。除了学习,还要跟着父亲和兄弟们去橡胶园割橡胶。

在割橡胶的季节里,一般在清晨四五点钟割最合适。橡胶树经过一夜的休息和储蓄,树体内水分饱满。所以吴孟超三点多钟起床,吃了一点东西,马上就开始工作。黑乎乎的森林,都是草,底下的草往脚底下刺,斤的橡胶只卖4块钱。

吴孟超院士对于那段经历,他认为是生活的锻炼,是非常有益处的。他说:“割橡胶是很讲技巧的,树干本身有个水线,是供应营养的,割的时候不能割破这层水线,否则这块伤口上就长出一个疙瘩。有的人不管这个,但我就特别注意。这个跟做手术差不多,好的医生开刀,要准,还要稳,切口尽可能的小,我现在拿手术钳就是这样,非常精细。”

在学校里,华侨教师给学生们讲遥远的祖国、讲国内的英勇抗战,讲得热泪盈眶。青年是有热血的,吴孟超被感染了,他的心中不再只有一个家,他要回国……回国能干什么,去打仗,还是去读书?国内还有平静的课堂吗?他自己也不清楚,只想要回国。

年,国内正逢战乱,18岁的吴孟超抱着去延安抗日的心愿决意回国。日本帝国主义封锁了交通路线,迫于时局,延安去不了。“先老老实实学习,学成了在报效国家”,打定主意,吴孟超便想先上学,8月,他辗转来到迁往昆明的同济大学附中就读。

在刚入学的高一新生中,有这样一位男生:个头中等,身材匀称,眉清目秀,十分聪明好学,他就是吴孟超。还有这样一位女学生:面孔白皙,讲一口细柔的杭州话,举止娴静,学习又用功,她就是来自西湖的吴佩煜。

吴佩煜,年10月18日出身在一个铁路职员的家庭。她的父亲吴尧叔在铁路部门担任电报员,由于工作努力,后来被提拔当上了沪杭铁路斜桥站的站长,她的母亲沈蕴琴,是一名家庭妇女。

吴尧叔因为参加湘桂铁路的修筑,于年携妻女迁到湖南长沙、衡阳,后又到了广西桂林。吴佩煜是他们夫妻的独生女儿,父母宝贝得不得了,无论迁徙到哪里,都把她带在身边。

抗战爆发时,吴佩煜正在上初中二年级。由于时局动荡,她不得不辍学一段时间。日寇轰炸衡阳、桂林时,她跟着大人跑到山洞里躲避空袭。

吴佩煜在桂林曾远赴桂西的田阳参加了为时一期的军队看护训练班。训练班的生活相当艰苦。住的是乡下茅草房,上中下3个铺位,当地人欺负外地学生,佩煜只能睡在最上层,上下都很不方便。一身灰衣服,穿草鞋。前方吃紧,伤兵极多,替替前线伤兵们洗带血的衣服成了学员们的家常便饭。看到前线战士为了战事受伤,吴佩煜在心里立下志愿,以后要学医救死扶伤。

年桂林学生军

年滇缅铁路修筑,吴佩煜的父亲带着妻女又转到了昆明,在铁路部门的材料厂工作。吴佩煜顺利地考上了同济附中和昆华女中。她选择了同济附中,她的最终理想是上同济大学医学院。

就这样,吴孟超和吴佩煜两个原本不会认识的年轻人,一个自南向北,一个从东往西,命运的际合让二人走到一处,成了同济附中的同班同学。吴孟超由于家境贫寒,上学比较晚,吴佩煜因为曾一度辍学,耽误了两年,他们两个比班上其他正常年龄入学的同学要大两岁,他们俩的成绩也是名列前茅。

尽管是同学,但吴佩煜和吴孟超两个人几乎没有什么直接的过往,她只知道他很用功又很老实,不像有些男同学那样爱跟女生开玩笑,甚至搞恶作剧。

在昆明上学时,因为电力不足,只有两间教室装了电灯,好让学生们上晚自习。那时物资奇缺,电灯泡十分宝贵,由学生自己带来安装,用完了再拧下来带走,不然就有被偷的可能。

吴孟超买了一个电灯泡上晚自习,吴佩煜和吴孟超都特别用功,所以两个人晚自习往往要上到最晚,吴孟超从不催她,总是默默地陪伴她,等到她离开再拧下灯泡。一次,两次·……次数多了,就引起了吴佩煜的注意,她对这位男同学产生了相当的好感。

自此以后,两个晚自习上得最晚的学生就渐渐接近、熟悉起来了,刚开始谈的是学习,继而谈到了战争、社会、理想,两人发现对方的看法与自己惊人的一致,聊起天来,是那么的投缘。

在学校里上课,还有一项紧急任务,那就是同学们三天两头要躲避日机空袭。上课的时候,思想上也处于“临战”的状态,一有情况立刻背起书包,或者躲进防空洞,或者跑到郊外农村去隐蔽,有时候要整整躲避一天。警报解除以后,回到学校的第一件事便是数一数人头,看看人数够不够。

除了敌机空袭,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给吴孟超带来了另一个直接的威胁:与居住在马来西亚的父母亲失去了联系,他的经济来源从此断绝了,这对本来就十分拮据的他来说简直是雪上加霜!

国内举目无亲,没有任何经济来源,吴孟超面临着辍学,甚至吃饭也成问题。然而,从小就养成了艰苦奋斗的品格的他,决心依靠自己的努力继续求学。他不会让生活随波逐流,也不愿意向命运低头。

为了挣学费和生活费,他利用早晨卖报、周末找些家教抄资料的活、假期到机关衙门去做临时的书记员。

他还只是一名高中生,卖报也好,做家庭教师也好,抄抄写写,这些工作都是临时性的,短期的,时有时无,时断时续,因此所得也就很有限。并不能让吴孟超从窘迫中摆脱出来,甚至有时不得不变卖衣服。

当他为生计而发愁,苦苦挣扎的时候,这一切被细心的吴佩煜观察到了,也许她一直都在似有若无地

1
查看完整版本: 追忆肝胆外科之父吴孟超与妻子吴佩煜同窗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