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同志,朋友们,我是Rich睿,欢迎来到我的频道。
在读书时候,想必你一定听说过“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的典故,也可能在语文老师讲解《三字经》时,对“苏老泉,二十七,始发奋,读书籍”这种短句朗朗上口。
那么,你知道这些脍炙人口的优美句子出自哪里么?
前段时间我们一直在谈关于特朗普和他家族的故事,谈了拿进厂打工对他人进行人身攻击的网络风气。
纵观历史,我们可以发现,在历史上,对一个人的成长来说,家族的存在很难缺位。
古今中外,传奇家族层叠不穷,那种勃勃生机,万物竞发的境界,犹在眼前(光头语录)。这些家族萌发于草野,成长于朝堂和名利场,根植于民族和历史,默默影响着我们的生活方式。
这些家族的历史活脱脱是半部文明的发展史。
让我想起在东方这片不乏神迹的土地上,也有一个传奇家族,他们的故事流传至今,其中很多的典故已经完全融入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中。
“一门父子三剑客”
唐宋八大家即便没有系统学习过,想必大家应该也对“唐宋八大家”这种传奇组合了解一二。
柳宗元,曾巩,王安石,欧阳修,苏轼,苏辙,苏洵,韩愈。
不知道大家发现没有,为什么这“八大家”里,居然有三个人都姓苏?
没错!他们其实都是一家人!
作为唐宋时期最具代表性的八位词客,苏家人就占据三位,这个家族的传奇,丝毫不亚于特朗普家族三代问鼎白宫的历史!
本篇点赞过50,小编为你讲更多传奇家族的历史!
在公元年的晚春,种地大户苏序,迎来了自己人生中的第三个儿子。苏序对这个儿子的未来并没有抱有很大的希望——打小顽皮好玩,小小年纪就颇有一点游侠风范。
作为种地大户,点满粮食培育和囤积技能的苏序来说,这可不是啥好事,特别是那段时间,带宋的江山还不太平(说得好像啥时候太平过一样)。
游侠这种身份,说白了就是街(gai)溜子,整天没啥正经事,游寄于石井之间。
那时候也没社会保障这种说法,选择游侠,基本就等于选择半只脚踏入棺材,剩下这半辈子基本和物质财富扯不上关系了。
这年头游侠如果没有李白或者李时珍那种家底,多少有点哄堂大孝。
少年时的苏序也不是啥本分人,但二十多岁的那场战斗(李顺揭竿),彻底打没了他的脾气,让他确立了新的人生目标:世事难料,世风日下,还是老老实实种地考功名有前途,谁做主都能有口饭吃。
有鉴于自己比较悲惨的青壮年(上城头打仗),和极大可能到来的悲惨晚年的预期(儿子没出息养不活自己),苏序对比较老实本分的大儿子和二儿子寄予厚望,希望他们早日考进京城,名满天下,光宗耀祖(也好给他们老爹养老送终啊)。但他对调皮的三儿子苏洵,他表示早已弃疗。
爱咋咋地吧,饿不死就行。
于是,在这种充分散养的状态下,苏洵个人得到了充分的发展,苏洵他老爹苏序的脑血栓指数也得到了充分的提高。
“我的人生我做主”
苏洵,字明允,一说自号老泉,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带宋文学家,与其子苏轼、苏辙并以文学著称于世,世称“三苏”。
和苏洵散装的性格很像的是,他的散文风格也非常洒脱和不拘。
这里说的洒脱不是洒水车式论述,不拘也不是不讲道理的一通乱吹,而是议论明畅,笔势雄健,让人每每读之,都有一种夏天晚上坐烧烤摊旁边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快感。
他写了很多中规中矩的散文,也写了《宋史本传》这种专业性极强的书籍。一生虽然没有大富大贵,但也算功成名就。
如果历史就这样发展下去,那么后人对他的评价大概率就是街溜子改造成功,成为一名中规中矩的文人,一切都是那么的中规中矩,甚至让人们开始忘记他淘气的青春期。
直到他开始写兵书。
北宋市井兵书,写出一本合格的兵书,是东方古今文人的巅峰,亦是文人墨客顶尖荣誉的象征。
君不见史官陈寿,因为不懂兵法闭眼乱黑被怼“一个臭写书的懂个屁打仗”,就算是曹操那种“见嫂乐”,在写歌的同时也不忘对孙子兵法圈圈点点,无形中奠定了自己军事家的历史地位。
强如孙膑,吴起,在自己的时代打遍天下无敌手的同时,也不忘留下自己宝贵的理论成果,以供后世瞻仰。
有什么比成为一个会行军打仗的文人骚客并留名青史更让人心动的呢?
不懂兵法的官吏不是好词客。
当然,这也是绝大多数文人的鸡肋之处。
众多文人墨客在文笔行书上卷出天际,说白了都是虚的。金兵辽兵来了,问你写的这些东西能值几个师?
在带宋这种国破山河经常不在的奇葩朝代,卷完书法卷诗词,卷完诗词,还得卷兵法,这才是真正利国利民的好文人,这才是寄情百姓的真侠客。
但是,兵书这种东西是你想写就能写的么?
就算写了,能不能流传下来还是个大问题!
据考证,苏洵本人是没亲自指挥过什么战斗的,但是他在今廊坊等前线重镇做过参谋,他写的兵书也大概率被用于实际对北方的战斗中。
因此他写的兵书,从历史上来看,还是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公元年,经韩琦举荐,苏洵走马上任,担任霸州文安县主薄(即现在的廊坊)。
韩琦是带宋为数不多的名将之一,他的眼光总不会差吧?
年少轻狂的他,始终没有放弃为自己的人生做主。
“一部心法传千年”
前面说过,传奇家族们的家族史,相当于半部文明的发展史。
苏洵家族也不例外。
凭借一本《权书》,以及书中的《心术》篇,苏洵在历史的铭牌上,半隐半现得镌刻着“军事家”的字样。
“为将之道,当先治心。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麋鹿兴于左而目不瞬,然后可以制利害,可以待敌。”
短短三十七个字,就已说尽兵法要诀。
在小编看来,这本兵书其他的内容,都是这段话的修饰,注释和延伸义。
有宋一朝,将星云集,璀璨的天幕中,那位刺背抗金的名将岳飞就曾交代过兵法要诀。
只是八个字:运用之妙,存乎一心。
苏洵像无独于偶,中华传统文化中很多伟大的思想家都提出过类似的思想。
比如《管子》中有云,“心之在体,君之位也;九窍之有职,官之分也。心处其道。九窍循理;嗜欲充益,目不见色,耳不闻声。故曰上离其道,下失其事。毋代马走,使尽其力;毋代鸟飞,使弊其羽翼;毋先物动,以观其则。动则失位,静乃自得。”
比如儒释道三家的心法,居然出奇的默契和一致。
毫无疑问的是,饱览群书的苏洵,在年轻时就已领悟到上千年文化的核心思想中的精髓——心法!
并把这种精髓写进书里,传于后世。
他的儿子苏轼和苏辙也深受影响,纵情山水,寄情民间,为中华几千年历史留下了华美篇章。
后人从他的文章中,足以感受到真理的滚烫,和思想的余温。
真可谓是“一部心法传千年”!
本篇点赞过,小编带你鞭辟入里的体悟传统文化!
这里是Rich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