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葙子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文化自信与一带一路建设
TUhjnbcbe - 2025/1/4 20:31:00

文化自信与一带一路建设

●历史悠久的丝绸之路,是中华民族放眼世界的伟大创举。它是中华文明走向世界的探索之路,也是世界文明融汇发展的和平之路。时至今日,人们依然对在东西方文明交往历史星空中处于重要地位的丝绸之路产生无限的遐想。多年后的今天,中国再次提出了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倡议,既是对这份文明遗产的继承,更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往开来的伟大创新。

●倡议提出8年来,“一带一路”的朋友圈不断扩大,个国家和32个国际组织加入“一带一路”大家庭。比较起古代的丝绸之路,“一带一路”已经不是中国人在面对外部陌生世界时,舟车劳顿、小心翼翼的探索,而是对整个世界了然于胸的顶层设计,是中国主动打开国门融入世界的又一壮举,体现了大国崛起的文化自信。

“一带一路”倡议是中国主动融入世界的壮举,体现了大国崛起的文化自信

文化自信是“一带一路”倡议提出的逻辑起点

罗素在《中国问题》中认为,中国文化延续数千年而不衰,实在了不起。他在书中写道:“从孔子时代以来,古埃及、巴比伦、马其顿、罗马帝国都先后灭亡,只有中国通过不断进化依然生存,虽然也受到诸如昔日的佛教、现在的科学这种外来影响,但佛教并没有使中国人变成印度人,科学也没有使中国人变成欧洲人。”他认为,最大的原因或许因为中国人口众多而且又同属于一种文化;其次,中国文化善于同化外来文化。

为什么中国文化能够同化其他文化,而不被其他文化所同化?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中国文化具有集纳意义,尤其是儒家思想的核心价值——“仁义礼智信”,包含了自强的力量、兼容的气度和通达的智慧等特点,适用于世界各民族。二是中国文化包容大度,博采众长,具有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特质。正如罗素在《中国问题》中指出的,中国人“对于西方的坏东西——兽性、不安、欺压者和纯物质贪欲,他们都心如明镜,不愿接受。而对于那些优点,尤其是科学,则照单全收。”三是中华民族具有谦虚、好学的美德。与其他文化交流时,不是傲慢、敌视,而是学习、借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谦虚、好学使中国文化变得日益智慧和强大。四是中国人民长期形成的文化认同感,这种强烈的认同感使各民族在长期历史发展进程中紧紧凝聚在一起,是中华民族的共同精神家园。

上述四个方面,是中国文化强大生命力的源泉,也是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基础。所谓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对自身文化价值、文化观念、文化传统和文化发展之路的高度认同和坚定信心,是一个国家民族精神、治国理念、发展道路的根本支撑。

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来源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强大文化基因。这些文化基因在悠久的历史进程中跨越千年而生成并不断进化,是在历史长河中大浪淘沙保留下来的精华,是一代又一代中国人薪火相传的优良品质,它们决定着中华民族的文化特性。这些优秀的文化基因,在古代丝绸之路上曾结出硕果、大放异彩,如今“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的又一次精彩绽放。

平等互鉴、开放包容

是“一带一路”倡议的胸襟和格局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中国文化最基本的特性之一,在于其多样性和包容性。因为尊重,所以包容;因为包容,所以多样;因为多样,所以精彩。

塞缪尔·亨廷顿在《文明的冲突》指出,冷战后的世界,冲突的基本根源不再是意识形态,而是文化方面的差异,主宰全球的将是“文明的冲突”。他把冷战后世界格局的决定因素划分为七大或八大文明,即中华文明、日本文明、印度文明、伊斯兰文明、西方文明、东正教文明、拉美文明,还有可能存在的非洲文明。他认为:“文明之间最引人注目的和最重要的交往是来自一个文明的人战胜、消灭或征服来自另一个文明的人。”“冷和平、冷战、贸易战、准战争、不稳定的和平、困难的关系、紧张的、对抗、竞争共存、军备竞赛,所有这些说法,或许最恰当地描述了不同文明实体之间的关系。信任和友谊将是罕见的。”

中国人的文明观则恰恰相反,按照中国人的逻辑思维,各种文明可以在相互尊重的基础上,相互包容,相互借鉴,相互依存,共同发展。文明之间的关系更多地是融合,而不是冲突。这一观点在中国年的历史进程中不断得到印证,古代丝绸之路的繁华就是一个典型例子。习近平主席在年5月14日举行的“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上指出:“这些开拓事业之所以名垂青史,是因为使用的不是战马和长矛,而是驼队和善意,依靠的不是坚船和利炮,而是宝船和友谊。一代又一代‘丝路人’架起了东西方合作的纽带、和平的桥梁。”

大量的考古证据表明,中华文明与世界文明的交流和交往远在丝绸之路以前就已经存在,而以两汉时期张骞出使西域为标志的丝绸之路,使得这种交流和交往成为一个朝代的自觉行为,开辟了中外交流的新纪元,极大地推动了夷汉之间商品的交易和文化的传播。与汉朝相比,唐朝的开放包容更上层楼。唐人以博大的胸怀接纳外来文化。当突厥人请求在内地安置而群臣反对时,唐太宗李世民说:“夷狄亦人耳,其情与中夏不殊。人主患德泽不加,不必猜忌异类。”正是这种自上而下的大度与包容,最终为大唐带来万国来朝的盛况。

据《唐六典》记载,唐朝与多个国家和地区有交往,而鼎盛时期同时交往的国家就有70多个。盛唐时期的长安城,人口达到百万,其中外来人口约占20%。胡人、胡乐、胡舞、胡食、胡服随处可见,佛教、伊斯兰教、天主教等各种宗教也开始广泛传播。对唐朝全盛时期的繁华,王国维在《读史》中这样进行描述:“南海商船来大食,西京祆寺建波斯,远人尽有如归乐,此是唐家全盛时”。大唐气象之所以彪炳千秋,为世界所景仰,就是因为它没有华夷之辩,各种文化竞相绽放于世界之都长安,其恣意纵横、包容天下的气概,使我们的文化底蕴更加雄浑深厚。

汉唐时期文化的平等互鉴、开放包容,是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一个缩影。中华文化向来不惧怕外来文化的冲击,不仅如此,中华文化还期待与外来文化相融合,在融合中不断发展壮大。正是这种开放包容的文化自信,成就了汉唐的繁荣昌盛,成就了中华民族的灿烂辉煌。也只有开放包容的文化自信,才能使我们的文化更加伟大,而这种伟大又反过来促进中国与世界的交流。从这个意义上说,五千年的中华文明,既是在中国本土产生的文明,也是本土文明不断与世界文明交流融合而产生、发展起来的文明。

如果按照亨廷顿的理论,在这漫长的文明交融和发展过程中,不知道会爆发多少次文明间的冲突和战争,然而历史恰恰相反,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之间通过贸易交往、文化交往,完全可以实现和平共处、互利双赢,从而开辟新的文明互动局面。

现在我们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就是发扬古代丝绸之路的精神,以平等互鉴、开放包容的博大胸襟,再次向世界敞开中国的大门,加强中国与世界各国特别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之间在政策、设施、资金、贸易和民心方面的互联互通,推动不同文化的交流互鉴,这是中华民族文化自信在新的历史时期的新体现、新表达。

与之前的对外开放相比较,“一带一路”倡议打开了一个更加宽广的格局:

首先是空间更加博大。“一带一路”建设植根于丝绸之路的历史土壤,重点是面向亚欧非大陆及沿海岛屿,同时向所有愿意加入的国家和地区开放,区域极其博大,在全球多个国家和地区中,同中方签署了共建“一带一路”合作协议的国家已达到个,约占其中的三分之二。

第二是内容更加博大,它不但涵盖贸易、投资、交通等经济领域,还涵盖政治、社会、文化等方方面面,如政治上的求同存异,社会的和谐稳定和文化的多元共存等。

第三是共同利益更加博大。“一带一路”首先由中国倡导提出并积极推动,但这并不表明它仅仅代表了中国的国家利益,而是旨在促进经济要素的有序自由流动、资源的高效配置和市场深度的融合,推动沿线各国实现经济政策协调,开展更大范围、更高水平、更深层次的区域合作,共同打造开放、包容、均衡、普惠的区域经济合作框架,将中国机遇变为世界机遇,增进“一带一路”参与各国人民的福祉。

第四是视野更加博大。“一战”前夕,著名英国地缘政治学家麦金德将目光投向辽阔的欧亚大陆,第一次区分了陆权与海权的观念,认为随着陆上交通工具的发展,欧亚大陆的“心脏地带”成为最重要的战略地区,并提出了著名的世界岛理论:“谁控制了世界岛(即亚欧大陆),谁就能控制整个世界。”就中国而言,“一带一路”的提出当然不是为了“控制整个世界”,而是一方面实现与沿线国家的战略对接、政策协调和优势互补,另一方面也是一个战略大迂回,在某种意义上是以回归传统陆权的方式形成对近代以来处于强势的海权的对冲。孙子说:“行千里而不劳者,行于无人之地也”。中国巨大国际贸易量的90%以上要通过海上运输,并严重依赖4条海上运输生命线,因此也面对了巨大的航路风险。“一带一路”并举,既重新开辟欧亚大陆这一传统的贸易主通道,规避可能出现的海上风险,也通过加强与沿线发展中国家的投资、贸易往来,有效回避与发达国家和地区的贸易摩擦。

立己达人、兼济天下

是“一带一路”倡议的情怀和担当

孔子说:“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自己要站稳,也要让别人站稳,自己要腾达,也要让别人腾达。孟子说:“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不得志的时候要修养自身,得志的时候要努力让天下人都能得到好处。

在很长一段历史时期,中国是世界上经济最发达的国家,也是文化最强盛的国家。中国从来不吝啬与世界分享。丝绸之路是中国主动打通与世界交流的通道,与世界分享中国的丝绸、瓷器和茶叶,这些在当时的西方被视为重要的奢侈品。汉唐的政治、经济、文化、外交惠泽天下,给世界带来深刻影响,以至于华人直接被称为“汉人”或者“唐人”,至今很多地方还有“唐人街”的存在,“汉语”则成为中文的代名词。而中国发明的造纸术、印刷术、指南针、火药等传播到世界各地后,更是直接影响到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比如在欧洲文艺复兴过程中,造纸术和印刷术就发挥了非常重要的历史性作用。

在清朝末期,由于长时间的闭关锁国政策,阻断了中华民族与外界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交流和联系,而正是在这一时期,西方的文艺复兴和工业革命给世界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华文化失去了向世界学习、提升自己的宝贵机会,最终导致被动挨打的局面,成为中华民族历史长河中的一段屈辱史。

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再次崛起,从一个积贫积弱、一穷二白的国家,迅速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从落后的农业生产国发展成为世界第一制造业大国,不仅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引擎,并且在多次国际性危机中担负起一个大国的责任。年,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为2.3%,而现在,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总裁克里斯塔利娜·格奥尔基耶娃预测,未来5年中国对全球经济增长的平均贡献率将超过四分之一。年,中国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同时积极组织复工复产,成为全球唯一实现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这对稳定世界经济、增强各国信心具有重要意义。

年初,中国庄严宣告,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现行标准下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个贫困县全部摘帽,12.8万个贫困村全部出列。这不仅是中国发展史上的奇迹,在世界发展史上也是一个彪炳史册的奇迹!

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大幅提高,特别是在脱贫攻坚上取得的巨大成就,吸引着全世界的目光,也为世界的可持续发展贡献了中国方案、中国经验和中国智慧,充分展示了中国力量。对于那些正在探索发展路径的国家来说,中国的成功,无疑为他们带来了现成的可以参考、可以借鉴、可以复制的发展模式。

尤其在摆脱贫困方面,“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中,很大一部分是发展中国家或欠发达国家,甚至是贫穷落后的国家,贫困人口仍占相当比例。“一带一路”建设的蓬勃发展,必然会对这些国家乃至全球的经济增长和脱贫致富起到非常积极的推动作用。

世界的发展需要中国,而中国也正以更加自信、更加开放的姿态去拥抱世界。中国通过“一带一路”倡议,主动将自身发展经验和发展机遇同世界各国分享,欢迎各国搭乘中国发展“顺风车”,一起实现共同发展。以共建“一带一路”为重点,中国与各方一道打造国际合作新平台,为世界共同发展增添新动力,这是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大国所体现出来的立己达人、兼济天下的国际情怀和使命担当。

以和为贵、合作共赢

是“一带一路”倡议的遵循和宗旨

随着中国的快速崛起,全世界都在

1
查看完整版本: 文化自信与一带一路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