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族有四大传统节日:春节、清明节、端午节和中秋节。随着时代的快速发展,不断冲击着中国人的传统节日,也经常听到有人在说,现在的中国传统节日气氛越来越弱了,反而那些洋节日大行其道。其实大家不用着急,中国人过洋节日只是图个新鲜,最终还是会回到中国传统节日上来。况且国内很多地方仍坚持着老传统,比如清明节会祭祖、扫墓、做清明果等。
清明节有许多不同的叫法,有祭祖节、踏青节、三月节等,它兼具人文风俗和自然节气的两大内涵。清明节不仅是春游踏青的好时节,也是扫墓祭祀缅怀先祖时候,更是中华民族流传几千年的优良传统。(本文所有照片拍摄于浙江。)
在传统节日中国人总会吃点什么,比如春节吃汤圆、端午节吃粽子、中秋节吃月饼,它都带有一定美好的寓意,所以清明果就是清明节人们必吃的食品。清明果又叫清明团子、艾糍、清明馍馍、清明粑(江西的叫法)等。
据史料记载,清明果这种食物最早出现在东晋时期,当时很多北方人迁徙到江浙闽一带生活,由天适应不了南方潮湿的天气,许多人出现了拉肚子等水土不服的现象。为了缓解症状,当时的人用艾草或鼠鞠草和在米粉里,做成团子食用,这就是最早的清明果。
到了明代,江苏、浙江、安徽、福建、广东等地区开始流行清明节吃清明果的习俗,同时也成为了江南地区的特色小吃。我作为土生土长的浙江人,每年清明节必吃清明果,对清明果的制作过程也算是比较了解。在江浙一代清明果有青色和白色两种。
一般来说白色的清明果用纯糯米粉加粳米粉做成外皮,馅料以咸口为主,杭州人喜欢用咸菜、春笋丁、豆腐干、肉丁等用猪油炒制而成。青色的清明果则需要在外皮内加入艾草或鼠鞠草,这种清明果做法相对就要复杂很多,不过很多人特别喜欢这个口味,所以一直流传至今。
做青色的清明果,需要先到田间地头采集野生的艾草或鼠鞠草,洗净后将其放入锅中,加入小苏打,然后开大火煮,过去没有小苏打,就用石火炝。煮好后将水倒掉,将艾草揉成团,重复同样的步骤,得到糊状的艾草,再将其捣碎。最后将艾草糊揉进面团中,就做成了清明果的皮。
青色清明果的馅料一般以甜口为主,里面放有芝麻、豆沙、桂花糖等。包裹清时果也很有讲将,有很多种不同的形状,大多以圆形和元宝形为主,有些地区还有动物和植物的造型。做好的清明果就可以上锅蒸了,不过蒸的时间和火候也是有特定的讲究,没控制好会容易出现太硬或是粘锅的现象。
千百年来,清明果作为清明节重要食物,在中国人心里留下了深深的烙印,因为吃得不仅仅是一种味道,更是一种传统。每年清时节,在外漂泊的游子都会回家扫墓祭祀,品尝那熟悉的妈妈手艺、家乡味道。今天是清明节,不知你是否有回家,有吃清明果?作者简介:寒残一叶(摄影师、旅行家、自媒体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