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最应景的食物当然是粽子。人们往往想到粽子馅料品种丰富,不惜挑起甜咸党争。
然鹅对于我这个粽子党来说,什么季节都不重要,想吃粽子就要包。哈哈哈
其实,馅料可有可无,但粽叶不能没有,而且粽叶也很多变,一些植物的叶子凭借独特的清香气息,赢得了紧裹糯米的“权力”。
粽味叶来香
粽叶的来历,要先从粽子怎么来的说起。民间最广为流传的,自然是屈原投江却尸首俱全的传奇故事......
黍米俗称黄米、黄黏米,主产于西北、华北,做熟后黏性与糯米类似
不过今天我们要说的是另一个版本。上古时代,人们在煮有粘性的黍米时,为了方便拿取,会找些宽大的叶片将黍米包裹捆扎后再下锅。后来人们发现,选用带清香味的叶子,黍米也会染上香味,这便是粽子的原型——角黍。
就这么包了好多年,老祖宗精选出多种适合包粽子的叶片。中国从南到北,数四大粽叶最常见:箬叶、苇叶、芭蕉叶以及荷叶。除了气味清香,它们还有其他过人之处。
箬叶:粽叶正宗,出自江南
箬叶读作“弱叶”,就是因为叶片柔弱,这种竹子才取谐音得名“箬竹”。箬竹是一种灌木型的矮小竹子,叶片却着实不小,通常有40厘米长、10厘米宽,表面光滑,柔中带韧。如今人们包粽子用的大多都是它,因而可以算是粽叶的代名词。
用箬叶包粽子,最早记录见于唐代,诗人韩愈有诗云:“青箬裹盐归峒客,绿叶包饭趁虚人。”箬叶的醇香气味,来源于化学物质“粽叶黄酮”和“粽叶多糖”,因这股香味惹人喜爱,现代人还将它们提炼出来,添加到其他糕点中。
在古代,箬叶除了包粽子,也常用于日常生活:南方人所戴的斗笠,就是用箬叶编成的,因而又叫“箬笠”。还记得《阿Q正传》里的乌篷船吗?船上乌篷除了用竹篾做骨架,其他部分都是用箬叶编成的。
苇叶:北方的药叶
北方虽然鲜有箬竹生长,但也不缺乏粽叶。在一些靠水的滩涂湿地,岸边常生长着繁茂的芦苇,叶子宽大,能长到三四十厘米长,七八厘米宽,“戊聚糖”和“薏苡素”使叶片略带清香,包粽子正合适。只不过,它包粽子的历史比箬叶晚,从明代才开始。
芦苇是一年生草本植物,相比箬叶地域分布更广,数量更多,除了北方人,南方安徽、江苏等地的人们也用它包粽子。美中不足的是,苇叶韧性较差,叶片又薄,包粽子一定要用老叶,要不容易发生露馅的尴尬。
芭蕉叶:熟了才会香
芭蕉生长在热带,叶片长得“霸气外露”:一片叶子就有2米多长,30多厘米宽。如果用整片芭蕉叶来包粽子,包出的一定是个“粽王”。只是,好像并没有人这么包过。
用芭蕉叶包粽子,只流行于云南、海南等地,那里的人们会先将芭蕉叶裁成合适尺寸再包。由于它的叶片比较厚实,很难包出经典的“三角形”粽子,因而芭蕉叶粽子大多是略显浑圆的四方块。
新鲜的芭蕉叶香味并不明显,但在蒸熟之后,隔很远也能闻到,这是芭蕉叶中的5种“烯醇”类物质被氧化后散发的,这些成分还有抑菌的效果,云南一带的少数民族,常把食物放入煮好的芭蕉叶中以延长保质期。
荷叶:配菜解油腻
荷花南北皆有,自古众多文人雅士都钟爱它,将其广植于水塘、湿地之中。人们爱赏荷,也爱它的根(藕)和籽实(莲子),自然没忘记对荷叶加以利用。
又大又圆的荷叶散发清香,在饮食中的出镜率,相比前几位就高多了:荷叶粥、叫化鸡、糯米鸡……美味与荷叶搭配,无不是想借它为自己提香,用它包粽子也是看中了这一点。荷叶中的“莲碱”和“荷叶碱”在增香之余还能包裹油脂,所以烹制多油的荤菜时包裹荷叶能起到吸油解腻的作用。
只是荷叶虽大,却质地薄脆,弯折时容易断裂破碎,因而包粽子时要先折上两三层,避免破漏。
非主流粽叶
菰叶:菰就是如今所说的茭白,菰叶很长,能长到1米,但只有大约3厘米宽,所以包出的粽子只能算“迷你型”。菰叶是人们最早使用的粽叶,古人会串起9只菰叶粽子,起名“九子粽”,是端午节档次最高的礼品。可惜唐代之后,菰叶渐渐被箬叶取代,从“粽子界”销声匿迹了。
水田里的菰(茭白)玉米叶:正统的粽叶要么生在水边,要么生在热带,在交通不便的年代,北方干旱地区的人想要包粽子,只能因地取材——用玉米叶。玉米叶片不论形状还是质地都适合包粽子,却没什么清香味,包出的粽子也就凑合吃吧。
在四川、贵州等地,玉米叶还会用来包香甜的发糕、“包谷粑”等。图片来源:全景网
甘蔗叶:在福建、广东等盛产甘蔗的地方,人们也会用甘蔗叶包粽子。甘蔗叶形似苇叶,但比苇叶狭窄,所以包出的粽子个头小一点,但吃起来却有丝丝甘甜
图片来源:全景网CR:《博物》年6月号。原作者:艾晓騧;摄影:丽丽安鸟;改编:潘文君,张辰亮。
如有侵权,请作者联系小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