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国家农业农村部发布了,有关大力发展大豆种植的指导意见,各省也陆续发出通知要求大力发展大豆生产,近期农业农村部又发布了《黄淮海地区大豆症青防控指导意见》,可见国家对发展大豆种植的重视程度。大豆出现症青较常见,不是现在才知道病害,而是一个传统多发病。一旦发病没有药可以防止,人们又称之为大豆“癌症”,是发展大豆生产的障碍。为此,就大豆发生症青的原因及预防措施,谈谈个人的见解。
大豆症青发生的原因
大豆症青是生理病害的一种。多表现为进入成熟期后植株不“落黄”,茎叶仍旺盛生长,并且沒有结荚或有荚无籽粒。等到以上现象出现,就无法防治,给大豆产量带来很大影响,凡是症青的植株,基本上无收益。发病原因主要有:
1、气候异常:是指长时间高温干旱或低温阴雨。如果在大豆开花结荚期遇到这种气候,会对大豆花粉发育、授粉授精、籽粒形成发育带来很大影响。这是因为大豆开花结荚期需的温度在25~28度,是不耐高温作物,在高温环境下,会出现花粉粒畸形,花粉萌发率降低,花粉管伸长受限,导致受精不良等。如在开花期遇到35度以上的高温,结荚率可减少35~40%,超过40度,结荚率减少57~71%,所结荚一般为无籽的“气荚”。
如果在开花结荚期,出现连续阴雨天气,气温在18度以下,在低温无光照的情况下,同样给大豆授粉授精带来障碍,而出现“症青”现象。
2、病虫危害
大豆从出苗至开花结荚的生长过程中,会出现各种虫害和病害,特别在苗期出现的虫害,不光自身对大豆枝叶进行咬食危害,更重要是它们在咬食和活动中,将本身带的病毒传给大豆植株,致使大豆终生带病,给植株带来更大危害。例如大豆苗期出现的蚜虫、飞虱、蝽类害虫等虫害会传播大豆病毒病,最终致大豆出现症青,这是症青的最主要的原因。
3、缺素
由于麦茬大豆白茬下种,苗期或花荚期追施氮肥过多,导致土壤养分不均衡,出现缺乏某些元素而贪青徒长。
预防措施
大豆症青的预防必须从播种开始,采取如下措施,否则遇到适当发生的条件,一旦发病无药可治。
1、选种与处理
选择抗病品种这是最直接、最有效、最经济的措施。抗病品种具体有哪几个,由于所处地区不同,在此就不再作介绍。
选择好种子后,可用精甲-咯菌睛、丁硫-福美双、噻虫-福-萎锈等进行包衣拌种。预防大豆根腐病,地下害虫,蚜虫,粉飞虱等,切断病菌传染源。
2、平衡施肥
底肥要施足有机肥和化肥,并补充微量元素,做到养分充足而全面。一般每亩施土杂肥3方,大豆专用复合肥40公斤,硼肥~克。追肥:提苗肥尿素每亩5~8公斤,花荚肥每亩施复合肥30公斤。不提倡白茬播种,推广种肥同播技术。
3、轮作换茬或间作套种
为降低病虫源基数,进行合理轮作,或间作套种,也是预防症青的有效措施。轮作期2~3年,或者与玉米、红薯、芝麻等作物进行间作套种,大力推广近年来推广的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技术。
4、培育壮苗
加强田间管理,进行中耕松土,合理调配肥水,使大豆健壮生长,增强植株抗逆性,减少症青植株的出现。
5、防虫
从出苗至花荚期重点抓蚜虫、叶蝉,飞虱,蜂缘蝽等害虫防治。参考药物:
1、啶虫脒,5%乳油~倍液喷雾。
2、氟啶虫胺腈,22%悬浮剂~倍液喷雾。
3、噻虫啉,40%悬浮剂~倍液喷雾。
4、吡虫啉,10%可湿性粉剂倍液喷雾。
总之,大豆症青是综合因素形成的。因此在防治上应以预防为主,全生育期为主线,多法并举,才能控制住大豆的“症青”,夺取大豆全面丰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