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葙子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苏东坡简传,花一个小时了解苏轼的简单生平
TUhjnbcbe - 2025/5/20 22:13:00
北京白癜风医院哪里最好 https://disease.39.net/bjzkbdfyy/250517/y5vhyet.html

今天,专门和大家一起学习苏轼,苏东坡。

在中国著名文人中,什么人能专门作为一个章节来介绍?

唯有苏轼,苏东坡,苏东坡可以说是千古一人。

苏轼和苏东坡的区别,有人要问,苏轼不就是苏东坡吗?

确实,苏轼和苏东坡是同一个人,但是这两个名字有完全不同的含义,在苏轼谪居湖北黄州之前,已经是文坛巨匠,但是到黄州,苏轼有了一个别号,东坡先生,这在苏轼的文学生涯中是一个划时代的符号。苏轼可以说是一代文豪,苏东坡是苏轼的蜕变,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千古一人。

苏轼,字子瞻,一字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坡仙。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文学家(诗人,词人,散文家)、书法家、美食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一句话,苏轼是中国文坛极其罕见的全才,其他人只是一个领域出众,而几个领域都可排进前10位,是一个连对手都顶礼膜拜的人。

著名诗人:《饮湖上初晴后雨》,《题西林壁》

著名词人:;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

著名散文家:

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著名书法家:

"宋四家"之一;苏轼、黄庭坚、米芾和蔡襄(有人说是蔡京)

苏轼一生创造了32个成语,排名历史第二,第一是谁?韩信

1、令人喷饭

2、雪泥鸿爪

3、对床夜雨

4、胸有成竹

5、河东狮吼

6、水落石出

7、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8、出人头地

9、明日黄花

10、不合时宜

11、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12、铁板铜瑟

13、人生如梦

14、俗不可医

15、淡妆浓抹

16、春梦无痕

17、海屋筹添

18、百读不厌

19、不时之需20、

二八佳人

21、化为乌有

22、环肥燕瘦

23、江山如画

24、绝无仅有

25、龙肝凤髓

26、庐山真面目

27、蜗角虚名,蝇头微利

28、物各有主

29、坚韧不拔

30、难能可贵

31、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32、聪明反被聪明误

苏轼的家庭三苏;

父亲苏洵:苏洵,即《三字经》里提到的“二十七,始发奋”的“苏老泉”。

《三字经》原文:如囊萤,如映雪,家虽贫,学不辍。如负薪,如挂角,身虽劳,犹苦卓。苏老泉,二十七,始发愤,读书籍。彼既老,犹悔迟,尔小生,宜早思。

如负薪,如挂角的注释:汉朝的朱买臣,以砍柴维持生活,每天边担柴边读书。隋朝李密放牛把书挂在牛角上,有时间就读。

北宋宋仁宗嘉祐初年(年),苏洵带二子进京应试,住在寺庙里,谒见翰林学士欧阳修。欧阳修很赞赏他。,第二年,二子同榜应试及第,轰动京师。苏洵一直名声很响,但都只做一些小官。苏辙与父亲苏洵、兄长苏轼齐名,合称"三苏"。其生平学问深受其父兄影响,以散文著称,擅长政论和史论。苏辙性格平和,得罪人少,因此在官场上混得比哥哥顺,做过龙图阁大学士(包拯一样的官)。

苏轼,轼是什么意思?“轼”原意为车前的扶手,取其默默无闻却扶危救困,不可或缺之意。

苏辙,轍,什么意思?车子压过的痕迹,可以给人指路。

大家想想,兄弟两的名字是否都蕴含着一种什么预兆?

苏轼的官场轨迹:

首先得说一下那一场大考,这是号称空前绝后的一次科考:

公元年,宋仁宗嘉祐二年,朝廷举办了声势浩大的科举考试。这一年参加贡举考试的进士,构成了后来北宋政界与文化界的璀璨群星,主考欧阳修,文坛领袖。

考中的进士中,我们来看看这些星光闪闪的名字:

王韶(北宋名将,击败西夏,拓边里)、

吕惠卿(宰相,王安石变法中二号人物)、

曾巩(唐宋八大家之一)

曾不(曾巩的弟弟,王安石干将)

张载(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吕大钧(中国最先提出天下一家的人,创立中国第一个乡规民约,“天下为一家,中国为一人赋”)

程颢程颐兄弟(程门立雪)

朱光庭(如坐春风的创始人,著名学者,王安石的对头)、

苏轼苏辙兄弟(唐宋八大家之一)

章惇(宰相,王安石干将,著名奸臣)

林希(苏轼的朋友,苏公堤的题写者)

苏轼从宋仁宗时期开始声名崛起,宋仁宗是历史公认第一的好皇帝。

苏轼在考中进士后,还没来得及做官,母亲病逝,回家办理丧失,以及守孝。

嘉祐六年(年)苏轼守孝期满,回京做官,路上走了三个月,年被任命为河南某县主薄,主薄是什么官?

后来苏轼通过皇帝临时主办的科制考试,被提拔为州官,通判。

嘉祐六年()苏轼(25岁)开始担任凤翔通判在赴凤翔上任路过渑池时,所做《和子由渑池怀旧》为苏轼第一首比较有名的诗词;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飞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

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

苏轼在凤翔写下了第一篇比较著名的散文《喜雨亭记》

喜雨亭记

至扶风之明年,始治官舍。为亭于堂之北,而凿池其南,引流种木,以为休息之所。是岁之春,雨麦于岐山之阳,其占为有年。既而弥月不雨,民方以为忧。越三月,乙卯乃雨,甲子又雨,民以为未足。丁卯大雨,三日乃止。官吏相与庆于庭,商贾相与歌于市,农夫相与忭(欢乐、喜悦。)于野,忧者以喜,病者以愈,而吾亭适成。

于是举酒于亭上,以属客而告之,曰:"五日不雨可乎?"曰:"五日不雨则无麦。""十日不雨可乎?"曰:"十日不雨则无禾。""无麦无禾,岁且荐(连续)饥,狱讼繁兴,而盗贼

滋炽。则吾与二三子,虽欲优游以乐于此亭,其可得耶?今天不遗斯民,始旱而赐之以雨。使吾与二三子得相与优游以乐于此亭者,皆雨之赐也。其又可忘耶?"

苏轼在凤翔做了不少好事,却与太守合不来,心情不是很好。在这里和一个人很熟,隔壁的商州令章惇,成为好朋友,这个好朋友后来却成为他的死地,屡次下狠手。章惇连老虎都不怕。

苏轼29岁,回京师任职,皇帝是宋英宗(-年在位,宋英宗故事),很赏识苏轼,本来准备重用,韩琦反对,于是入直史馆,帮皇帝整理藏书。

这一年,夫人王弗去世。

10年以后,苏轼写下了著名的《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苏轼30岁的时候,苏洵去世,不得不又丁忧,回老家眉山住了3年,在这里又娶了王弗的堂妹王闰之为妻。王闰之是个现实主义者,曾经焚毁了苏轼所有文字,与苏轼生活了十八年,苏轼却没有为她留文字。

公元年,宋英宗长子宋神宗赵顼即位,北宋第六位皇帝。第二年,苏轼回京,还是在直使馆任职。

宋神宗刚刚20出头,一心想干大事,看中了拗相公---王安石。王安石极其执拗。

拗,汉语常用字。有三种读音:ǎo、ào、niù。

王安石其人:看书力透纸背,敢冒险,看人盯着看,几个月不洗澡。

王安石变法:其实在王安石之前,范仲淹等人已经搞了一次变化,力度还不算大,都被废止了,所以才写了《岳阳楼记》,王安石变化比范仲淹还猛。皇帝想干大事,王安石也想干大事,一拍即合,于是各种猛药就来了,一阵折腾,谁反对就打压谁。

比如青苗法,把借钱的人分十等,越富裕的人可借的越多,越穷的人反借不到钱,结果富户平价借钱,再给穷人放高利贷,完全违背了初衷。保甲法,十户为一保,一人逃债,其他人连坐赔偿,结果大家纷纷逃亡,官吏到处抓人,鸡飞狗跳。

措施本来就有问题,但执拗的王安石听不进意见,谁反对打压谁,周边团结了一批趋炎附势的小人。苏轼的好朋友章惇跳出来帮王安石当打手,整了很多人。司马光,韩琦,欧阳修等人纷纷被贬谪外地。

变化不一定要是好事,不符合实际情况的改革就是瞎折腾。

苏轼看不惯,于是开始讲了很多反对意见。朝廷终于容不下他,他自请出京,被放到杭州任通判。(宋朝还是比较开明的,不随便杀士大夫,宋徽宗和李师师的故事,周邦彦,贾奕)报道早朝归去晚,回銮。留下鲛绡当宿钱。---贾奕《南乡子》

鲛绡:指手帕﹑丝巾

年,苏轼(35岁)去杭州上任时,好友特意送了两句诗:

北客若来休问事,西湖虽好莫题诗。

但苏轼不但写诗,还写下了千古名篇:

《饮湖上初晴后雨》,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望湖楼醉书》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年,苏轼(38岁)苏轼改任密州太守,终于坐上了太守宝座。

在密州期间,他写下了千古名篇《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江城子·密州出猎

宋代:苏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年,苏轼(40岁),改任徐州太守,在这里他治水,抗旱,功劳很大。但文学成就不高。比较有名的两首诗:

《浣溪沙》

簌簌衣巾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缫车,牛衣古柳卖黄瓜。

酒困路长唯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门试问野人家。

《阳光曲》》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到目前为止,苏轼做官应该还是比较平稳的,元丰三年年,苏轼43岁,到湖州做太守,苏轼是比较喜欢湖州这个地方的,但到任不到三个月,苏轼就摊上了改变一生的乌台诗案。

同年的背后一枪:

苏轼同榜进士,吕惠卿(宰相,王安石变法中二号人物)是个十足小人,依附王安石掌权,又拆王安石的台,背后告密,导致王安石罢官。

苏轼湖州知州。上任后,他即给皇上写了一封《湖州谢表》,这本是例行公事,但苏轼是诗人,笔端常带感情,即使官样文章,也忘不了加上点个人色彩,说自己“愚不适时,难以追陪新进”,“老不生事或能牧养小民”,这些话被新党抓了辫子,说他是“愚弄朝廷,妄自尊大”,说他“包藏祸心”,讽刺政府,莽撞无礼,对皇帝不忠,如此大罪可谓死有余辜了。在吕惠卿的指使下,御史台的官员从苏轼的大量诗作中挑出他们认为隐含讥讽之意的句子,一时间,朝廷内一片倒苏之声。这年七月二十八日,苏轼上任才三个月,就被御史台的吏卒逮捕,解往京师,受牵连者达数十人。这就是北宋著名的“乌台诗案”(乌台,即御史台,因其上植柏树,终年栖息乌鸦,故称乌台)。

苏轼被抄家,像被鸭子一样拎走,老婆王闰之一气之下把他的诗全烧了。司马光等人也被牵连。

宋神宗年青气盛,杀心很重,但苏轼为什么没被杀?

不杀士大夫传统。

众多人营救,包括他很有敌意的王安石。

最终,苏轼贬谪黄州(今天的湖北黄冈),这一年44岁,当个小官,团练副使。

全部遭遇还不知道半点起因。苏东坡只怕株连亲朋好友,在途经太湖和长江时几度想投水自杀,由于看守严密而未成。

他很疲倦,他很狼狈,出汴梁、过河南、渡淮河、进湖北、抵黄州,萧条的黄州没有给他预备任何住所,他只得在一所寺庙中住下。他擦一把脸,喘一口气,四周一片静寂,连一个朋友也没有,他闭上眼睛摇了摇头。他不知道,此时此刻,他完成了一次永载史册的文化突围。黄州,注定要与这位伤痕累累的突围者进行一场继往开来的壮丽对话。-----余秋雨《苏东坡突围》

苏轼被贬谪黄州,但是一个叫苏东坡的文人开始横空出世。

团练副使的工资很低,苏轼又喜欢喝酒吃肉,怎么办?他的好朋友马正卿请准郡府,把过去驻兵的几十亩营地拨给苏轼,让他开垦种植,增加收入,补助生活。

苏东坡不会忘记那一年——宋神宗元丰三年(公元年),他在那块名叫东坡的土地上开始尝试做一个农民。

苏东坡开始农业生产的第一个动作,应该是“煽风点火”,因为那些枯草,枝枝柯柯,弯弯曲曲,缠绕在土地上,拒绝着庄稼生长,苏东坡觉得既刺手,又棘手。于是,苏东坡在荒原上点了一把火。今天我们想象他当时呼喊与奔跑的样子,内心都会感到畅快。因为他不只烧去了地上的杂草,也烧去了他心里的杂草。自那一刻起,他不再患得患失,而是开始务实地面对自己生命中的所有困顿,他懂得了自己无论站立在哪里,都应当从脚下的土壤中汲取营养。火在荒原上燃起来,像有一支画笔,涂改了大地上的景物。大火将尽时,露出来的不仅是满目瓦砾,竟然还有一口暗井。那是来自上天的犒赏,帮助他解决了灌溉的问题。这让苏东坡大喜过望,说:“一饱未敢期,瓢饮已可必!”那意思是,吃饱肚子还是奢望,但是至少,不必为水源发愁了。

元丰五年正、二月间,苏轼选择一个避风向阳的高爽地方,亲自设计,修建了五间草屋。由于草屋是在雪天动工和完成的,自己发发挥他画家的豪兴,在草屋四壁,全部绘上雪景,并命名为“雪堂”。苏轼给他开辟的农场取名叫“东坡”,并且给自己取号叫“东坡居士”。

为什么说苏东坡横空出世?

自从,苏东坡从关心朝政,想有大作为,改变开始关心自己,

1
查看完整版本: 苏东坡简传,花一个小时了解苏轼的简单生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