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情对,又名羊角对,也被称为“流水联”。无情对只讲究上下联字词相对,至于内容则各讲各的,绝不相干,使人产生奇谲难料,回味不尽的妙趣,用《清稗类钞·流水联》中的话来说,就是“对联仅对字面,而命意绝不相同”。
在浩如瀚海的“对联一族”中,“无情对”大多为信手拈来,偶然得之,但绝非“拉郎配”、“乱点鸳鸯”所能成功,对句也必须有完整的意思,而且出其不意,方能妙趣横生,却又回味无穷。
白头翁
苍耳子
早在唐代,无情对就已经产生了。《全唐诗话》中记载温庭筠曾以“苍耳子”对“白头翁”。“白头翁”和“苍耳子”都是中药,除此之外各不相干,但正好字字相对,构成一个三字联。
一匹天青缎
六味地*丸
除上述例子外,与中药名有关的无情对还有许多,据清代梁章钜的《巧对录》中记载,有一位医士自夸擅长对对子,正好在一位官员家做客。官员用大缎裁衣,就指着缎对医士说:“一匹天青缎。”医士立马对曰:“六味地*丸。”官员大喜,便请医士到院中游赏,又出上联“避暑最宜深竹院”,医士也是马上对上“伤寒莫妙小柴胡”。突然一阵花香飘过,官员适时出上联“玫瑰花开,香闻七八九里”,医士又立刻反应过来对曰“梧桐子大,日服五六十丸”。这位医士皆以中医中药对上联,虽意思相去甚远,但工整非常,可谓妙矣,在场之人均抚掌大笑。而与唐代温庭筠的三字联相比,也更多了趣味性和妙意。
鸡冠花未放
狗尾叶先生
宋代龚明之的《中吴纪闻》中记载了这样一副对联——鸡冠花未放,狗尾叶先生。自注说这是嘲叶广文,即是对叶广文的一个玩笑。据此可见,“叶先生”指的是叶广文,但在这副对联中,“叶”是对“花”,“先”是对“未”,“生”是对“放”,“先生”并不是我们现在说的先生,而是先一步生长之意。这就是借用了“先生”的另一个意义,来对上联,而意义谐谑。同样的还有“庭前花始放,阁下李先生”。从这个例子中,可以看出无情对的特点,即以借对取胜的。什么是借对?就是在用一个词语的一种意义时,又借用了它的另一个意义来相对。
色难
容易
明成祖朱棣曾对文臣解缙说:“我有一上联‘色难’,但就是想不出下联。”解缙应声答道:“容易。”朱棣说:“既说容易,你就对出下联吧。”解缙说:“我不是对出来了吗?”
朱棣愣了半天,方恍然大悟。“色难”一语,出自《论语?为*》:“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意思是子女侍奉父母,要经常保持和颜悦色,是件很难的事。
解缙所对“容易”,见于西汉东方朔《非有先生论》:“於戏!可乎哉?可乎哉?谈何容易!……今则不然,反以为诽谤君之行,无人臣之礼,果纷然伤于身,蒙不幸之名,戮及先人,为天下笑,故曰谈何容易!”意思是在君王面前指陈得失,不可轻易从事。
解缙巧借“容”为容貌之意,与“色”(脸色)恰成小类对,“易”与“难”则是一对反义词,极为工巧。
树已千寻难纵斧
果然一点不相干
有这样一个故事:一日,张之洞在陶然亭会饮。其间,以对对联来佐兴。有宾客出上联“树已千寻难纵斧”(也有版本作:树已半枯休纵斧),张之洞对曰“果然一点不相干”。
细看这对联,“果”对“树”,两者都是物;“一点”对“千寻”,都是量词;“干”在古代有盾牌、兵器之义,对“斧”,两者都是器物;还有“然”对“已”,“不”对“难”、“相”对“纵”。虽然上下联意思迥异,毫不相干,但却字字相对。
那天还不止这一个无情对。当时有人出对“欲解牢愁惟纵酒”,张之洞对“兴观羣羣(qún)怨不如诗”。这个对联,也是无情对。“解”与“观”皆为卦名,“愁”与“怨”皆从心部,最妙者在“牢”与“羣”(同群),“牢”字之下半为“牛”,而“羣”字之下半为“羊”,如此工整,却毫无瓜葛。
张之洞出上联“陶然亭”,让众宾客也对个无情对,有人就说:“若要无情,非阁下姓名莫属矣。”即“张之洞”。“张”对“陶”,都是姓;“之”对“然”,都是虚词;“洞”对“亭”,都是物。但是“陶然亭”是地名,“张之洞”是人名,精妙如此、无情如此,真是妙趣横生。
饮马四眼井
驮人陆耳山
陆耳山,曾与纪晓岚共同编撰《四库全书》,某日出城访友,归途过四眼井休息饮马,得上句“饮马四眼井”,可就是对不出下句。他日跟纪晓岚提起,纪晓岚说你陆耳山本身便是好对,陆耳山不解,纪晓岚便含笑对出下联:“驮人陆耳山。”两人大笑。
细羽家禽砖后死
粗毛野兽石先生
纪晓岚小时候上学淘气,不爱听他的私塾石先生上课,就在墙上挖一深洞,养了一只小山雀。一天他悄悄的去喂鸟,让石先生看见了,先生就在墙上写一上联:细羽家禽砖后死;当纪晓岚再去喂鸟时,发现鸟已经死了。心中疑惑时看见墙上的对联,断定是石先生所为,就续写了下联:粗毛野兽石先生。
石先生见到大为恼火,认为纪晓岚辱骂先生,于是执鞭责问纪晓岚。只见纪晓岚从容不迫的解释道:我是按先生的上联套写的。有“细”就有“粗”,有“羽”就有“毛”,有“家”就有“野”,有“禽”就有“兽”,有“砖”就有“石”,有“后”就有“先”,有“死”就有“生”。所以我就写了:粗毛野兽石先生,如果不这样写,请先生改写吧。先生想了半天也没想出好的下联,只好扔下教鞭拂袖而去。
公门桃李争荣日
法国荷兰比利时
“公门桃李争荣日;法国荷兰比利时。”上联出自《资治通鉴》:“或谓狄仁杰曰:‘天下桃李,悉在公门矣!’”指唐代名臣狄仁杰门生之多;下联是欧洲三个国家名,上下联意思虽南辕北辙,但却字字对仗工稳:“法国”对“公门”,“荷”对“桃”,“兰”对“李”,“比”对“争”,“利”对“荣”,“时”对“日”。
三竺六桥九溪十八洞
一茶四碟二粉五千文
郁达夫某年游杭州西湖,至茶亭进餐,面对近水遥山,得上联“三竺六桥九溪十八洞”,一时未得下句,适逢主人前来报帐,其食单账目恰成下联“一茶四碟二粉五千文”。
小结
虽有无情对,亦存妙趣心。无情对的产生,一开始是单纯的为了对仗,内容如何不说,只要对上就可以。但发展到后来,无情对就慢慢成为一种趣巧的对联,有着汉字无穷的妙趣,而非单单是为对仗而对仗了。无情对之所以是无情对,与汉字的博大精深有着极大关系。正是因为有了汉字的多义性,才有了对仗工整却各不相干、但又蕴含着无限妙趣的无情对。
转载:大道知行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