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鸣系中医学病名,最早见于《医学纲目?肝胆部》,古医籍中多称之为天白蚁。是指患者自觉头脑中有鸣响,或如蝉鸣、鸟叫,或如潮声、雷轰,多为持续性,影响思维,注意力不能集中。常伴有头痛、眩晕、耳鸣、失眠、健忘、乏力等症状,给患者带来极大痛苦。西医目前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中医药治疗本病凸显出一定的优势,现将近几年中医药治疗本病的文献综述如下。
1病因病机
中医学认为,脑鸣的发生多因肾虚、心脾两虚致脑髓失养,或因火郁、痰蒙、气滞、瘀阻致清窍被扰所致,其中肾虚脑髓空虚为主因。
1.1虚证
中医学理论认为,肾藏精,主骨生髓。人始生,先成精,精成而脑髓生,脑为髓海,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说明脑鸣与肾虚密切相关。刘康认为脑与精神活动密切有关,气血、精髓为其物质基础,若因思虑劳倦过度,损伤心脾,以致气血不运,不能上荣清窍,则出现脑鸣眩晕诸症。
1.2实证
中医学认为,头为诸阳之首,位高气清。脑之清窍易为病邪所蒙,《医碥。头痛》曰:“外而六淫之邪气相侵,内而六腑经脉之邪气上逆,皆能乱其清气。”董延芬等指出,人有七情六欲、忧思烦恼、精神紧张等,均可伤及气血,致气血运行不畅,气滞血瘀,或气虚血瘀,脑髓失养则脑鸣。王昆文认为,此病有类似于雷头风的表现,但不头痛,也不头面起核,是一个不典型的雷头风,其病机也属湿热夹痰上冲,风阳上扰。
2辨证论治
2.1虚证
2.1.1肾精亏虚
脑鸣与肾虚脑髓空虚有关者居多,故临床上选用补肾生髓益脑之方获效者常见。葛明等[4]采用六味地*汤加减(熟地*、山药、山茱萸、茯苓、牡丹皮、生龙骨、生牡蛎、楮实子)治疗证属肾阴亏损,髓海空虚,阴虚火旺,扰乱神明而脑鸣1例,服药1个月而病愈。杨士珍等将左归丸改为汤剂加减(熟地*、山药、枸杞子、炙甘草、茯苓、山茱萸、知母、龟版胶、鹿角胶)治疗证属肾阴不足型脑鸣1例,疗效显著。杜春有等用左归饮加减治愈脑鸣1例。颜邦华以补肾益精法(基本方:熟地*、山茱萸、龟版、枸杞子、麦门冬、山药、杜仲、炙升麻、炙甘草)治疗脑鸣5例,取得一定疗效。
2.1.2阴虚阳亢
郑义枝采用滋阴潜阳平肝法应用镇肝熄风汤加减治愈脑鸣1例,药物组成:天麻、牛膝、龙骨、牡蛎、石膏、青蒿、天门冬、白芍药、钩藤、川楝子。
2.1.3心脾两虚
刘康以补益心脾、宁心安神、升举中气之方(*参、大枣、白术、茯苓、当归、炒酸枣仁、柴胡、炙甘草、龙齿、炙远志、升麻、*芪)治疗脑鸣1例,疗效显著。
2.2实证
2.2.1风寒外袭
吴燕燕等以搜风宣窍祛邪为主法,佐以填精补肾之品(当归、川芎、荆芥、全蝎、钩藤、桔梗、辛夷、蒸何首乌、山药、山茱萸、熟地*、枸杞子、龙骨、炙甘草)治疗脑鸣1例获愈。
2.2.2风热上扰
张磊以疏散风热、清利头目为法,采用谷青汤加减治愈脑鸣1例,药物组成:谷精草、青葙子、决明子、薄荷、蝉蜕、桑叶、菊花、蔓荆子、怀牛膝、生龙骨、生牡蛎、甘草。
2.2.3痰湿上蒙
刘康以清热利湿,化浊开窍之方(藿香、茯苓、*芩、连翘、厚朴、陈皮、半夏、栀子、郁金、木通、石菖蒲、白豆蔻、滑石)治疗脑鸣1例获愈。王昆文以化痰开窍、清热祛风为法,方选清震汤加味(桔梗、苍术、荷叶、升麻、白僵蚕、石菖蒲、法半夏、胆南星、*连、丹参、炒苏子、炒酸枣仁、竹茹、夏枯草、芦根、远志)治愈脑鸣1例。贤清惠以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半夏、胆南星、橘红、白术、茯苓、天麻、钩藤、石决明、生龙骨、生牡蛎)治愈脑鸣1例。
2.2.4瘀血阻窍
瘀血内阻,上扰神明而致脑鸣,治宜活血化瘀、透窍醒脑。夏旭等采用血府逐瘀汤加减(当归、川芎、桃仁、红花、香附、柴胡、石菖蒲、牛膝)治愈脑鸣昏厥证1例。苗后清等亦采用血府逐瘀汤加减治愈脑鸣1例,药物组成:桃仁、红花、当归、生地*、川芎、赤芍药、川牛膝、桔梗、柴胡、枳壳、甘草、石菖蒲、郁金。
2.3虚实夹杂
倪宏章治疗脑鸣证属痰湿阻遏、脑髓失养者,予健脾燥湿、活血化瘀法,方选半夏白术天麻汤合补养还五汤加减,药物组成:半夏、天麻、白术、泽泻、郁金、石菖蒲、*芪、丹参、地龙、茯苓、当归、川芎、甘草、牛膝;对于证属肾精亏虚,气血阻滞者,予补肾填精生髓、活血祛瘀通络法,方选六味地*丸合血府逐瘀汤加减,药物组成:生地*、山茱萸、山药、茯苓、牡丹皮、泽泻、鹿衔草、当归、桃仁、红花、炙鳖甲、知母、*柏。此外,刘庆宪等将脑鸣辨证分5型论治,即益肾填精补髓法,方选六味地*汤加减;疏肝解郁泻火法,方选泻青丸加减;荣髓散瘀通络法,方选补阳还五汤合六味地*丸加减;温阳益肾补脑法,方选右归丸加减;益气升清健脾法,方选益气聪明汤加减。邹世光等将脑鸣辨证分3型论治,肾精亏虚,阴虚内热上浮者,多发于老年人,治宜补肾滋阴降火,方选麦味地*汤加味;肝郁火扰者,则以中青年多见,治宜疏泄肝火,方选柴胡疏肝汤合龙胆泻肝汤加减;痰瘀上壅脑窍者,治宜化痰活血开窍法,方选温胆汤合通窍活血汤加减。
3专药治疗
贾兴鲁运用石菖蒲配伍磁石煎汤送服六味地*丸治疗脑鸣辨证为肝肾阴虚、脑失滋养者获得捷效,证明了开窍启闭之石菖蒲在脑鸣治疗中的独特作用。王万袒[18]根据《别录》介绍:“蔓荆去长虫,主头风痛,脑鸣”所言,重用蔓荆子,灵活化裁,治疗因肝郁化火及湿热蒙蔽清窍所致之脑鸣获效显著。盖蔓荆子体轻力薄,藉之易于上升,故凡肝风及湿热上扰空窍形成之脑鸣用之无不生效。董延芬等运用云南灯盏花注射液治疗脑鸣12例,总有效率83.3%。结语综上所述,由于脑鸣一病临床少见,历代中医文献中均未对其进行过系统的论述,目前散在的资料也多是个别的病案报道,或单方单药的应用疗效。今后应加强对本病西医发病机制的实验研究,以便与中医辨证论治结合起来灵活遣方用药,以应用于临床。另一方面加强中药作用机制及复方配伍规律的研究,结合临床积累的有效验方,以研制出高效方药应是今后发展的方向。
脑鸣是指自觉脑中有声音鸣响,或如虫鸣,或如蝉叫,或如雷轰,常伴耳鸣目眩,影响正常的学习生活,古时称“白天蚁”,中医学谓“头响”,多与情志所伤、饮食不节、劳伤等有关,主要责之于肝、脾、肾三脏。
脑鸣的中医治疗处方有以下几个:
1、单味首乌:可保护神经,抗动脉硬化,抗衰老,抗血小板聚集,促进造血。
2、六味地*丸:为滋补肾阴的基础方,组方熟地、山萸、山药、泽泻、丹皮、茯苓。现代研究提示其有增强免疫、抗衰老、抗疲劳、耐缺氧、降血压、促进新陈代谢等作用。3、右归丸:主要温补肾阳、填充精血,组方熟地、山药、山萸、枸杞、菟丝子、鹿角胶、杜仲、肉桂、当归、附子。研究提示能对抗激素引起的免疫功能低下、抗衰老、影响中脑中央灰质单位自发放电等。4、补中益气汤:中有*芪、*参、白术、炙甘草、当归、陈皮、升麻、柴胡、生姜、大枣,具胃肠运动双向调节作用,并可保护各脏器功能、抗疲劳、抗衰老。灯盏花注射液??主要用于偏瘫、失语,可扩张脑血管,改善局部供血;减少心肌耗氧量,增加机体抗缺氧能力;抑制血小板聚集。5、血府逐淤汤:由当归、生地、桃仁、红花、枳壳、赤芍药、柴胡、甘草、桔梗、川芎、牛膝组成。实验研究能改善微循环,抗休克;有抗凝作用和血管内皮细胞的保护作用。
附:
脑鸣从肝辨治脑鸣在中医学中属眩晕症的范畴。一般发作时,病人自觉脑子嗡嗡作响,有时伴头昏头痛、胸胁隐痛、耳鸣耳背。历代医家大多认为脑鸣是由肾虚引起的,多从肾虚治。笔者经过多年临床实践认为,肝经从头而过,脑鸣与肝之疏泄有密切关系,因此从肝辨证论治脑鸣,每获奇效。
疏肝行气
肝性刚,喜条达,主疏泄。肝伤则会气机逆乱,容易郁滞隐隐作痛,或失其所养,风邪内动,上扰巅顶,而诱发头痛,脑鸣耳鸣。
患者陈某,41岁,来院时头痛脑鸣、诉有近5年发作史,最近频频发作,发作时头痛如裹,脑鸣不止,时如蝉鸣,时如雷鸣,呃逆嗳气,实受病困侵扰。多方医治,效果不显,年8月来院求诊。
查其病历,以前多诊为肾阴亏损,脑髓失充为治、未见好转。
刻诊:头痛昏重、胸胁胀闷、精神烦躁、嗳气呃逆,自诉脑鸣如鼓,舌质红、舌苔薄*,脉弦。
初诊:认为:证属肝失疏泄,上犯清窍。
治则:疏肝行气。
方药:柴胡疏肝散加减:柴胡15g,白芍10g,半夏10g,当归10g,郁金15g,龙骨20g,牡蛎20g,甘草5g。服药两个疗程,共12服。
服药后病情显着缓解,脑鸣发作次数减少,程度减轻,嗳气呃逆停止。
复诊在上方基础上加白术10g、枸杞10g、川楝15g,再服一疗程,病人自诉康服。
益肝补血
肝之虚,肾水不能涵而血少也,症状表现为两胁疼痛、目眩目干涩、眉棱骨疼痛、烦躁不安、发热头痛。
李某,50岁,自诉长期头昏头痛、脑鸣不止,多方医治无效。来本院医治。查看以往病历,患有肝脾综合征。
经查:面色萎*、肌肤泛*无润泽、眼睛干涩无神,爪甲苍白。自诉头昏头痛,四肢无力,烦躁不安。舌质淡、脉眩细数。
初诊认为:证属肝血阴虚,水不涵木,脑海失充。
方药:八珍汤加减。当归15g,熟地30g,白芍30g,川芎6g,*参20g,炒白术15g,木香5g,茯苓15g,柴胡10g,甘草5g。服药两疗程,共12服。脑鸣显着减轻,其他症状亦有很大改善。复诊如上方,去熟地、木香,加健脾理气药淮山药、麦芽各10g,再进12服。
服药后经随访,脑鸣康复,未见复发。
经验所得,治病一定要辨证审因,不诸一格,方能取得满意疗效。
附: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