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思享』
第4期
思考中医分享智慧
药以治病,以*为能。
用药如用兵,学中医的人排兵布阵时自然有所顾忌,十八反十九畏更是入门必背。自古医家都十分重视药物及药物配伍之间的*副作用,然而,吊诡的是,在“中国大爷大妈”中广泛流传着这样一种说法——中药纯天然,没有副作用,不伤身体。
然而,事实呢?
且不说历代医家特别注明中药服用上的诸多注意事项,即使是耳熟能详的故事也能说明中药服用需小心谨慎。“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得茶而解”。虽然是个传说故事,也足以说明——药,是不能乱吃的。
尤其是中药。
为什么呢?
一、中药有偏性“医师聚*药以共事”,*帝时期,中药又被称为“*药”,此*非彼*,此*指的是药物有偏性,即药性的厚薄,利用药味的酸苦甘辛咸淡来调整人体的阴阳。中医中药治疗疾病的本质是纠正人体阴阳失衡,用中药的四气五味来调整人体的泽夭雍晦,能治病,就意味着药物性味有偏厚。
中药有偏性
性味有厚薄,给中药食用打开一扇大门。源远流长的吃货帝国,勤劳的古代劳动人民用善于发现的眼睛发现了药食同源。很多中药既可以当食物,又可以当药物,至今,广东沿海一代还以药膳闻名,此外,很多人居家旅行也会准备一些中成药,如人参养荣丸,六味地*丸等,还有些人会自行服用一些中药以求延年益寿,养生保健。然而,需记得,是药三分*,药物一定要在药师或医生的指导下服用。
比如,本来就是阳热或阴虚体质,还经常吃牛羊肉之类,免不了上火,嘴角起泡,痛风病人,还要经常喝老火靓汤,只会越喝越痛,脾胃虚寒,动不动就拉肚子的人,夏天冰镇西瓜也要少吃,西瓜可是被称为“天然石膏汤”,人参*芪泡水,固然可以补气健脾,但对阳气盛的人也有燥热过补之虞,鹿茸牛鞭海马泡酒,暗戳戳期望达到某些不可描述的效果,我只能暗戳戳的皱皱眉祝你好运。
当然,大多数药食同源的药物药性比较平和,老少咸宜。黑芝麻补肝肾,润五脏,乌发养血,淮山健脾补虚,益气生津,花生衣补血,猪蹄炖汤可通乳,杜仲炖猪腰可补肾治腰腿疼痛,枸杞子和菊花泡水清肝明目·····
药食同源
总之,药膳也好,养生保健也好,如果没有专业人员指导,自行乱服中药,会有扰乱人体机能的风险。一次两次可能无关紧要,长年累月的乱服中药可得谨慎考虑后果,尤其不能今天听邻居说这个煲汤好,明天听隔壁王大爷说那个吃了可以xxx,就盲目在自己身上试。
二、中药使用要注意*副作用中药的大规模种植之前,深山老林里,路边桥头旁,溪谷沟壑处,总有不少倔强的中药们扎堆吸收天地精华,准备修炼成精,啊,不,扎堆茁壮成长,准备救死扶伤。然而,幅员辽阔的大中国内,总是没办法保证队伍的整齐划一。同一个中药名字,在不同地方,不同朝代可能就是不同种属,因此功效作用也不一样,甚至会有*副作用。比如,都叫木通有*是关木通、无*的是广木通,都叫防己,粉(汉)防己无*,木防己却有*。
此外,不同剂量,不同配伍,不同炮制方法,不同煎煮方法都会对中药产生不同影响,从而导致中药*副作用的强弱有无。不学不知道,中药真奇妙。辨证论治的情况下,不同剂量产生不同作用,药物服用过量不可避免的产生*副作用,配伍上有相须相使增强药效的搭配,也有以*攻*剑走偏锋的搭配,炮制好可以增效减*,炮制不好就有性命之虞。
中药的炮制
事实上,不少中药有*副作用。依据现代理论,在年版《中国药典》(一部)共收载有*中药82种,其中,31种被标注为“小*”,41种为“有*”,10种为“大*”。国家药*部门颁布的《关于医疗用*性药品的管理规定》中也标注了28种有*中药和使用原则。
中药有风险,服药需谨慎。遵医嘱,听医生的话,开方抓药一定不能开错药,配错药,煎药服药时一定要遵医嘱,附子该久煎,一定不能偷懒,生地忌铁,不要用铁器煮,服药有忌口有先后要求的,一定要忌口,按时服药。
三、中药跟西药联合使用不会开西药的中医不是好中医。好吧,事实上,不会开西药的中医可能根本没法立足······
单纯中药的服用已经有诸多要求,不过,好在先人们已经给我们积累了很多的经验,临床实践证明,大多数是正确的。然而,当中药遇上西药会怎样呢?
中药遇上西药
吃中药的时候西药要不要停?能不能一起吃?或者中间隔几个小时吃?有没有服药禁忌?如果是高血压,糖尿病,哮喘这种长期服药的情况中药能不能吃?中药能减轻西药的副作用吗?中药跟西药应该怎样配伍呢?
近代史有个非常有名的联合用药——张锡纯用阿司匹林+石膏退热,效果非常显著,算是中药西药首次联合用药,双方都很认可,不过,这以后,中药跟西药的联合用药就是一把糊涂账了。
中西药联合使用上,往往说不清是谁发挥了主要作用,发挥了什么作用,更不可能有理论指导来预测可能会发生什么,遑论有目的的减*增效。
西药优势在于其定量定性可观察可比较,非常透明直观,虽然一直为其副作用大所诟病,倒也发展颇快,中药可完全不一样,看得见,摸不着,大多数又是复方,指导理论跟西医系统完全不一样,不能用西医那一套来研究,然而贵在历史上经验丰富,这可是相当于两千多年人体临床实验。
中药VS西药
西药跟中药治病原理不同,联合用药上就是一个黑箱子,只能看临床效果,说白了,跟一个一个试差不多,可是西药没有中药那么悠久的历史,自然也没有那么多试错的机会,总体上积累的经验并不多。幸运的是,现代医学有比较成熟的药物研发体系,中医完全可以借来用,那么好的工具不用多可惜。
中药与西药联合用药的研究路径有两条,要么以西医为本,按照西医西药的研究体系,把中药和中药复方一个一个拆开,研究某一味药乃至某一主要成分的作用,这是过去几十年主要的研究方法。要么以中医为本,按照中医理论的四气五味,寒热温凉将西药纳入中医的系统,如张锡纯使用阿司匹林就可以把阿司匹林归为味辛性寒,有解表清热作用,现代钟天飞等医师认为糖皮质激素比同“壮火”,似温阳药,为纯阳燥热之品,归肾、脾、肺经,具有多种药理作用,可用于多种疾病的治疗。这条路径研究的比较少。
两种研究路径究竟孰优孰劣?这个确实难说。不过按照中医的理论来说,确实是后者的研究方向更符合中医理论的特点,毕竟中医中药的发展不能偏离中医理论的指导,其次,在历史上,外来药物也是这样被兼收并蓄的吸纳到中药的理论中的,比如芦荟,乳香,没药,番泻叶虽是外来药物,也是在临床实践中不断摸索,总结性味归经纳入了中药体系。
总之,中药并不是简单的想吃就吃,更不是所谓“纯天然,没有副作用,不伤身体”,服用中药还需遵照医嘱,临床辨证用药,才能取得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钟天飞,徐莉,李海昌中医角度浅析糖皮质激素与上火的关系[J]山西中医学报,,(11),2,12-14
编辑/大树审阅/大耳朵图源/网络
版权申明:文章系青橘校园原创投稿,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谢谢。
投稿:xy
qingjuzhongy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