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葙子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甘遂大戟芫花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三
TUhjnbcbe - 2021/6/16 21:41:00
白癜风得治疗 https://baike.baidu.com/item/%E9%A3%8E%E6%9D%A5%E4%BA%86%C2%B7%E5%B8%A6%E4%BD%A0%E8%B5%B0%E5%87%BA%E7%99%BD%E7%99%9C%E9%A3%8E%E9%98%B4%E9%9C%BE/20783753?fr=aladdin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三册)

8、甘遂、大戟、芫花

[功能主治]泻水逐饮。用于水肿胀满,胸腹积水,痰饮积聚,气逆喘咳,二便不利。

[功能主治]泻水逐饮。用于水肿胀满、胸腹积水、痰饮积聚、气逆咳喘、二便不利。

[功能主治]泻水逐饮,解*杀虫止痒。用于脘腹冷痛,呕吐泄泻,虫积腹痛,蛔虫症;外治湿疹瘙痒。

攻逐胸水如神的十枣汤


  《珍珠囊》曰,水结胸中,非甘遂不能除。


  张锡纯曰,甘遂为下水圣药。


  徐灵胎曰,甘遂下水,非大实大水不可轻用,切莫滥施。


  有个患有老慢支多年,经常咳唾痰水,最近胸满呼吸不畅,到医院一检查,发现是渗出性胸膜炎,胸腔有不少积液。


  医生便给他用了小柴胡汤合陷胸汤加白芥子,稍微有所好转,但随后胸腔积液又有所加重,胸中好像有块石头堵在那里,饭都吃不下。


  他便找来竹篱茅舍。


  老先生说,如果是轻度的胸腔积液,渗出性胸膜炎,用柴陷汤加白芥子可以很快把积液气化疏散掉,可如果积液严重的话,这时非用十枣汤挖开沟渠,通导二便而去不可。


  小指月一摸这人右路脉象沉实有力,足见浊阴壅盛不下。


  老先生正在寻思,随后便写下方药。


  小指月第一次看爷爷这么小心地用药,每味药只用不到1克,精细到1克以内。


  这样连病人看了都有点奇怪说,大夫是不是我病太重,你不敢给我下药啊,我看其他大夫一出手都是10克8克,还有二三十克的,一张药单子写得满满,你就给我开这三四味药,而且每一味药才一两克,会不会隔靴挠痒呢?


  老先生笑笑说,普通的泻水茯苓、泽泻,祛痰的半夏、陈皮,就像鞭炮一样,给你多放点无妨,可这甘遂、大戟、芫花就像炸药包,逐水攻痰,毫不手软。


  你如果不是水血互结,二便不畅,大实之症,我不会给你轻用这十枣汤。


  这病人听后才明白,以前平常的药,就像小兵小卒,虽多无斤两,现在老先生出的这些药是大将猛将,通经达隧,斩除痰水,毫不留情。


  然后老先生交代他每次只用这三味药,研成的细粉1.5克,再加十枚大枣一起煎煮,而且务必在清晨空腹服用,如果服用后大便还没有大泻,可以把剂量再加至1克,直到每日有三四次大便为度,中病即止,切莫过服。


  这病人服用一剂后,就泻下两次,胸中如泻重物,咳嗽疼痛顿减,那团大石好像被搬走。


  第二天清晨,又服用了一次,这次泻了四次,好像胸中的堵塞,都被排去一样,胃口马上好起来,想吃东西。老先生交代只宜清粥养胃,切莫饱食过食,医院做个胸透检查,居然发现胸腔中积液为患,一一消失。


  小指月说,爷爷,这张仲景的十枣汤,怎么这么厉害,用那么一点药粉子,就足以让周身的痰水泻出去?


  老先生说,如果不是实热堵塞,还不可轻用,若是实热堵塞有病病受,倒可以一攻。但毕竟攻邪之品,峻烈有*,去水虽速,损伤人体真元亦快,决不能过量服用,更不能长久服用,即使要用也要严格遵守古方炮制。


  随后小指月在小笔记本中写道:


  江淑安经验


  某夜与一同道闲聊,谈及十枣汤治疗饮停胁下之悬饮,历代医家颇有验案,但近时医者应用较少。同道追忆曾治一例,用大戟、甘遂、芫花各1g,加入大枣10枚,煎服后不久,腹痛甚剧,呕吐频作,家属惶恐,用方对症,出现如此反应,是何原因?细阅方书,知为煎服法有误;应该是三药研末,另煎枣汤送,清晨空腹服。

不久,吾亦遇一悬饮患者,病已月余,西医胸透左胸发现液平。查阅病历,曾用蒲公英、鱼腥草、郁金、瓜蒌皮、延胡索等清热开胸止痛药10余剂,胸痛等症依然。思胸痛系饮停为患,水饮不去,诸症难除。观患者正气尚强,适用十枣汤。

处方用大戟、芫花、甘遂共研细末,取1.5g,用面皮包,大枣10枚煎汤,清晨空腹服。服1剂,泻2次,胸部如卸重物,疼痛顿减,精神尚佳;续服1次,腹泻4次,胸痛等症十去八九;再次胸透,液平消失。

改用健脾利水药善后获愈,未再复发。说明十枣汤的运用,只要辨证准确,遵守服法,可以立见其效。[陕西中医学院学报,(3):30]

注:本期应为(7)“松子仁”,但因朋友有了解去水药需求,故提前。

作者:曾培杰、陈创涛文源:罾事物语

转自岐伯有道

本号所发布的文章大多精摘自网络公开内容,仅供大家参考学习,不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如有需要,请在医师指导下使用。若涉版权立删。

松子仁润肺滑肠-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三册-7

郁李仁开气机通六腑-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三册-6

火麻仁延年益寿-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三册-5

芦荟清热泻火-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三册-4

番泻叶只宜暂用-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三册-3

芒硝碎大便-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三册-2

大*通补两用-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三册-1

胡*连消疳热-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二册-58

银柴胡退虚劳潮热-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二册-57

地骨皮除更年期潮热-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二册-56

白薇疗骨蒸低热-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二册-55

青蒿治疟要药-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二册-54

水牛角治狂躁-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二册-53

紫草乃麻痘专药-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二册-52

瘀热在里用赤芍-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二册-51

丹皮凉血活血-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二册-50

玄参主热风头痛-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二册-49

生地滋阴补水-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二册-48

绿豆解百*-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二册-47

四季青退火消炎-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二册-46

白蔹-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二册-45

千里光治热*眼盲-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二册-44

熊胆不得已方用-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二册-43

半边莲.白花蛇舌草.山慈菇-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二册-42

地锦草.委陵菜.翻白草-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二册-41

鸦胆子治*痢蚀赘疣-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二册-40

药食兼备马齿苋-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二册-39

白头翁治热*血痢-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二册-38

木蝴蝶清肺利咽(玉蝴蝶)-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二册-37

青果生津止渴-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二册-36

射干.山豆根.马勃-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二册-35

败酱草治腹痛痢疾-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二册-34

肠痈要药红藤-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二册-33

金荞麦消顽固疳积-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二册-32

鱼腥草洗肺污垢-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二册-31

土茯苓治梅*疮-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二册-30

漏芦下浊阴-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二册-29

拳参一味乃宫血清宁-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二册-28

重楼(蚤休,七叶一枝花)-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二册-27

紫花地丁、野菊花-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二册-26

蒲公英-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二册-25

贯众除诸*-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二册-24

大青叶.板蓝根.青黛-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二册-23

从头到脚话穿心莲-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二册-22

一味连翘治风温感冒-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二册-21

仙方活命金银花-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二册-20

苦豆子.三棵针.马尾连-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二册-19

白鲜皮皮肤科专药-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二册-18

苦参治心腹邪热-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二册-17

秦皮治疗红眼病-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二册-16

龙胆草泻肝胆火-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二册-15

*柏-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二册-14

*连为病目之仙药-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二册-13

*芩泻肺火而最妙-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二册-12

谷精草、密蒙花、青葙子-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二册-11

决明子-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二册-10

夏枯草-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二册-9

栀子-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二册-8

鸭跖草-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二册-7

竹叶与淡竹叶之辨-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二册-6

治渴圣药天花粉-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二册(5)

芦根医三焦水热-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二册(4)

知母.你可曾知道母亲之心-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二册-3

寒水石-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二册2

石膏退热之秘-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二册-1

木贼草散热退翳-爷孙俩的中医故事28

浮萍解表通水道-爷孙俩的中医故事27

淡豆豉-爷孙俩的中医故事26

葛根解肌丰乳-爷孙俩的中医故事25

升麻解百*-爷孙俩的中医故事24

胁痛用柴胡-爷孙俩的中医故事23

发散风热蔓荆子-爷孙俩的中医故事22

菊花延年药-爷孙俩的中医故事21

桑叶防治红眼病-爷孙俩的中医故事20

息风止痉用蝉蜕-爷孙俩的中医故事19

风温咽痛牛蒡子-爷孙俩的中医故事18

薄荷煎汤洗漆痒-爷孙俩的中医故事17

开胃消食话胡荽-爷孙俩的中医故事-16

鹅不食草去眼翳-爷孙俩的中医故事15

苍耳子走督脉-爷孙俩的中医故事12

去头屑止头痒-11-藁本-爷孙俩的中医故事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10-细辛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9-白芷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8-羌活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7-防风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6-荆芥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5-香薷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4-生姜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3(紫苏)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2(桂枝)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1(麻*)

总目录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甘遂大戟芫花爷孙俩的中医故事第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