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江晚报·小时新闻记者张瑾华通讯员郑秋明
钱报读书会上的张二冬。
一个人,主动去打破生活的藩篱,建一个自己的终南山。以自己的喜爱的方式过一生。
可能很多人有这种想法。
快要35岁的张二冬,是那一个真正的实践者。
上周日晚上,钱报读书会请来了在终南山“借山而居”的青年作家张二冬,一场《借山而居》的新书分享会,触动了当下社会方方面面的神经。
如果你在入睡前读《借山而居》,那么非常好,你可以读上几个晚上,不要太快。如果不想思考,就想看干干净净的文字,和当下生活不一样的山居生活场景,里面就是花草水云动物时间。
同时,这又是一本有很多思考的书,它不刻意地就流露了一个青年对生活、社会、家庭关系等很多方面的思考,这是一本很轻巧也很美的书,却又不是一本特别轻盈的书。因为读这本书时,你不得不思考。
立夏季节,在杭州宝石山上,纯真年代书吧,和一千多公里之外的西安终南山之间,又是怎样的连接呢?
张二冬的粉丝很多。这场读书会上,有几位张张二冬的粉丝从全国各地赶来,也有特地从西安飞来的读者。
说不尽的终南山,人们可能会想起一本《空谷幽兰》,又想起中国人语境中的“终南捷径”一说,可是张二冬说,终南山在他这里并非隐喻,而是,他正好就住在终南山而已。
“很期待在终南山看到几个穿牛仔裤、穿优衣库的男孩女孩,打破终南山的固有模式”,张二冬这样说。
“张二冬的《借山而居》走出了隐喻,很真实、很现实、很生活,没有搞什么滤镜,没有主义,没有刻意的东西在里面。”有读者评论说。
有读者现场向二冬表白:你的生活方式像一股清流,影响了很多人。
也有读者问二冬,在山中生活了八年,如果某一刻想到现实中来,你是不是能够适应快节奏的生活呢?二冬坦白说,适应不了。你过过好日子,再过过苦日子,很难的。
二冬式的生活方式,是他作为一个人的自我选择。而我们每一个人,也在寻找那一个“自我”。
以下,是本报记者与张二冬在钱报读书会上的一场对谈——
现场来了很多喜欢二冬的粉丝。
钱报读书会:因为很多粉丝通过你的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