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葙子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被雷军们膜拜的Costco,真的没有破绽
TUhjnbcbe - 2022/11/27 21:31:00
北京皮肤病医院那个好 http://pf.39.net/bdfyy/qsnbdf/150717/4658077.html

撰文

房煜虎嗅网主笔

题图

虎嗅拍摄于上海

很少有一家零售商能够像Costco这样,如神话一般存在。和董明珠续约*局的雷*、拼多多创始人*峥,都公开说过它是自己的导师和学习对象。如今这串名字又可加上一位。虽然第一天Costco在上海的营业被中断,名创优品创始人叶国富当晚一篇《致敬Costco》,又把“向Costco学习”的运动推向新高潮。第二天,Costco恢复营业,采用了限流每天进场名的措施,仍旧有不少人清早起来排队。

Costco值得学习吗?当然值得!为什么中国很多企业大佬对Costco趋之若鹜。两个原因:

第一,Costco用个位数的低毛利率,净利率不超过2%的财务模型遍布世界多个国家,有其门道。简单说Costco确实不赚商品的钱,从根本上摈弃了赚取进销差价、低买高卖的朴素也是普世的商业规则。它靠会员费获得超过50%(注意不是全部)的营收贡献,用最时髦的话说,这是真正的经营用户。正符合当下互联网行业特别是电商对于零售业的改造思路,怎么不令人兴奋?

第二,可能没有人愿意拿到台面上说的,Costco在核心品类整个供应链上下游端的霸气,是多么让人羡慕啊!中国企业家当中,有称王称霸心态的人不在少数吧!只是这个东西没有人会公开说,口头上大家都在讲服务消费者。

现代零售业进入中国市场20年(以大卖场业态在中国铺开为标志),让业内最头疼的痛点是什么?至少零供关系恶化是令人绝望的一个。任你*府出面、农超对接也好,新零售也好,中国的零供关系现在有了多少本质变化?强龙不压地头蛇,在中国广阔的土地上,错综复杂的供应商网络是任何零售商也不敢轻视的力量,如何处理和他们的关系,也是不可回避的本土化命题。Costco的出现,则让中国一线的零售商品牌,看到了扬眉吐气的希望。

8月27日Costco上海门店中午12时的情景。

但是,商业世界从来不存在神话。足球世界有句话叫大热必死,虽然死法经常诡异的超乎想象,比如连续三届世界杯卫冕冠*小组出局。但是说明冥冥中,这世界自有其规律。

比如很多媒体说,Costco厉害啊,因为你看上海大妈都抢疯了,好在上海人民素质高,只吵架不动手。但是我们都知道开业大促必然带来非常态的疯狂。历史上超市促销因为哄抢食物油,推倒货架砸伤顾客差点出了人命,据说是发生在刚刚进入中国的家乐福,但是不久前家乐福还是黯然卖身。一位零售业从业者看到Costco的鸡蛋促销活动,昨晚吃惊的对虎嗅说道:“我想不到在Costco身上,20年前零售业就在用的促销方式,又重现江湖。”开店当日30枚60克鲜鸡蛋,每盒售价21.9元。

再比如,媒体同行说Costco在美国把沃尔玛都打得落花流水。这未免以讹传讹。沃尔玛直到最近还是财富世界强第一名,而且你把山姆会员店放在哪里了?据说今年年初,沃尔玛山姆总裁文安德在自家卖场巡店时,看到一个身高超过一米九的同行身影,这并不是以身材高大著称的肯德基中国教父苏敬轼,却是他的中国台湾同乡Costco亚太区总裁张嗣汉。当时,计划中的Costco上海闵行店与沃尔玛山姆一家门店相距不算太远,因此总裁亲自出马打探敌情。连Costco都没有不把山姆放在眼里,媒体何必替它说大话?

真正有价值的研究视角或许是:在世界零售第一品牌沃尔玛的商业逻辑里,所谓的低价或者平价,与为中高端用户提供高性价比的商品和服务,终究是一个起点的两条分叉线,最终会渐行渐远。因此沃尔玛会有购物广场+山姆会员店两种业态并行于世,对应两种有重叠但是终究走向差异化的需求。

Costco模式的神奇之处在于,它是如何把这两者统一的?具体到上海,Costco能否用自己熟悉的美国模式,来征服日益庞大的中国中产阶级?

并非全场低价

前天虎嗅关于Costco的文章发表后,收到很多业内人士的反馈。其中一位零售业高管提出一个问题,是不是对于Costco这样主打低价格的超市,本来就没有必要花太多心思在服务和体验上?

正如Costco高层所说,我们不会设置工作人员在电梯口为你按电梯,但是我们会为你提供价格更为实惠的商品。低价确实是Costco的标签,包括业内盛传的毛利率不得高过14%,也被国内的企业所学习。

实体店在上海开业后,Costco确实体现出超强的商品能力。无论是把奢侈品爱马仕包包当白菜卖,还是把茅台降价到元引流,都确实是一流高手所为。

Costco主张高质低价,它的低价有明显的竞争性策略,攻击性很强。更多是在同类商品和同一时间段的杀伤力低价。不仅实惠,而且容易造成心理冲击与震撼,再形成口碑传播。

除了以上两个被反复提及的商品品类,海鲜和牛肉的大卖也是Costco精心准备引爆市场的爆款品类,从效果来看,确实引爆全场,随便翻一下各位媒体同行辛苦拍来的现场图片,有几个购物车里是没有牛肉的?

8月27日店内一位消费者的购物车

关键是,Costco低价这一秘密武器是如何打造的?虎嗅看到它有四重保险。

第一是主观上追求低毛利,第二是大规模采购形成的规模效应。除了众所周知这两点,第三,这种“低价的感觉”是和大包装的效果分不开的。买得越多越划算,买得越多越便宜。第四点,精简SKU,意味着低价格本身就是谈判的门槛,不愿出血的供应商免开尊口。

但是仔细的逐一品类比较,很多人也发现,其实并不是每个品类Costco都能做到低价。反馈比较一致的是化妆品区域,由于关税的原因,Costco的化妆品要贵于天猫等电商渠道,并无价格优势。而此时的大包装策略不仅不能吸引顾客,反而成了累赘。毫升的巴黎卸妆水必须一次买4瓶,一位女记者当场说,这又不是买农夫山泉,谁用得完。

类似的品类还有一些。上海本地媒体举例指出,比如大西洋鲑鱼,Costco是.9元2斤,盒马是.8元2斤;进口青提Costco卖49.9元2.6斤,某生鲜电商平台打折后价格为33.54元2.6斤。而像可口可乐这种经典商品,Costco44.9元1箱,天猫打折后:48元1箱(以上均为当日价格)。

综合而论,Costco在卖场的每个区域都分布了明星爆款商品,让你恨不得全抱回家,所以上海大妈为此大动干戈也可以理解。但是,Costco即使开业大促,其低价概念也不是没有死角,特别是品牌强势价格透明的快消品,和个性化选择更多的服装。

也就是说,即使是神话一般的Costco,其通过低毛利、大规模、大包装、强势供应链四重保险打造的低价模式,也不是真正的全场低价。这和沃尔玛3万个SKU,通过引流商品制造“低价”的感觉,并无本质差异。有了这种感觉,对于消费者已经足够了。只是大规模和强势供应链这两点,极大的降低了它实现低价格的难度。

绝对的低价,对于任何国家任何时代的零售业,都是幻象。

但是所有Costco的研究者也会指出,Costco了不起的地方在于,它不是低质低价,而是高质低价。换句话说,它和所有优秀的零售商同行一样,都是高性价比的追求者。

但是我们必须看到,随着消费的升级又被称为消费分级,市场的需求正在分化,客群也开始差异化。当Costco还是如20年前的同行一样把鸡蛋打包促销的时候,已经进入中国市场23年的山姆会员店发现,他们因为更换更结实的包装把鸡蛋的价格提价了30%,他们的会员照买不误。

另一个能比较形象说明笔者观点的是下面例子。根据中国连锁经营协会的采访报道,山姆会员店曾经有个经典的案例,他们与供应商定制了一款高性价比标价多元的电熨斗,真的是高质低价,满心欢喜以为会被抢购,结果无人问津。

结果经过会员调查,山姆立刻调整策略,摆上了价格最高可以超过2万元的挂式熨烫机,很快成为畅销品。

为什么沃尔玛采用“天天平价”的购物广场和山姆会员店两种业态来面对市场,你能说山姆会员店的会员不是新一代的中等收入群体?

总结一下,Costco的低价策略是其最显著的标签和获客利器,只是这个标签有点模糊了真正核心客群的存在感,比如下面要讨论的大妈客群。

中国大妈悖论

在开业第一天的珍贵影像资料中,留下了无数上海阿姨挥汗如雨的身影,以及熟练地道的上海话。

我不知道,Costco是否觉得上海阿姨是他们的目标客群。当低价这个标签太过突出,以至于掩盖了Costco其他非常出众的价值时,中国大妈式的蜂拥而入,是必然的结果。

请问,中国大妈是Costco的目标客群吗?

Costco门店内,长长的结账队伍,不少老人在推车

如果你用这个问题去问沃尔玛山姆,答案显然是否定的。沃尔玛山姆高管对媒体明确说过,我们山姆的客群是年轻妈妈,而且经过20年的经营,山姆的客群相对比较稳固。

做本土零售业的都有体会,中国大妈是个让人又爱又怕的群体。第一她们购买力强,一旦出手就是结伴出行大手笔;第二她们是家庭消费的采购专家(永辉超市总裁李国对笔者说过类似的话);第三,她们嗅觉灵敏,但是毫无品牌忠诚度可言。

对于一家主打会员价值的企业来说,没有忠诚度,就意味着整个商业模式的基石坍塌了。

其实仔细分析Costco的商业盈利模型,你会发现偌大的苦心经营,能够让万人塞车的卖场,其实只是一个巨大的流量池,反正它也不指望这里能赚钱。根据虎嗅作者吴怼怼的研究,Costco美国的收入结构如下:

“不同于传统零售业,卖场的销售收入是每日流水交易额简单相加而来,Costco的收入来源于业务矩阵组合。商品销售收入中的41%来自于消费者在实体卖场内购买的包装食品、饮料以及清洁用品;18%来源于加油站、卖场餐厅、医疗(医院和听力中心)提供的附加服务,16%来自于电器、家具和其他用品,生鲜食品的比例只有14%。”

这个结构的奥秘并不在于其营收比例如何分配,而是在于你们口中真正的中产阶级,集中在收支表的哪个部分?

答案应该是,销售以外的衍生和附加服务部分,包括加油站,视觉中心等。但是中国大妈会用这些吗?显然不会。

中国大妈的涌入,并非积极的信号(参考笔者之前的上海现场报道)。这并不是作者的个人偏见,仔细分析其财务模型你就会明白,这是大妈和城市新中产之间此消彼长的战争。大妈们囤货了,中产阶级就买不到自己想要的东西,进而也无法去形成粘性,享受那些真正带来盈利的部分服务。毕竟开车来一次,还是挺费时间的。

在对于Costco的分析中,很多文章都强调,Costco能够帮助激发中产阶级的“囤货”习惯,这个判断在笔者看来值得商榷。上海是被新零售改造最厉害的城市,在生鲜领域,也是前置仓最发达的城市,在街头巷尾,是中国大陆便利店分布密度最高的城市。便利店的理念是“新鲜”,保质期24小时才是最好。

从海外经验看,我们通过各方信息确实看到,即使在精打细算的日本,日本人也同样是大包小包的从Costco往家搬东西。但是要考虑到日本经过失落的20年,正处于“低欲望社会”,这种低欲望不仅体现在物质消费,也体现在人际交往上。即使年轻人也越来越宅。

韩国与日本很多地方有相似。日本7-11派驻韩国的发展便利店业务的本多利范先生写过一本书。书里面提到,同日本相隔不远的韩国人非常喜欢送货到家的服务,哪怕金额很小也是如此。原因在于消费文化:“韩国人采买后不喜欢自己提货回家,因为提重物回家会显得自己很穷。但是日本人就不会有这样的感觉。”

所以中产阶级愿意囤货还是愿意接受新零售的服务方式,交给时间来检验吧。目前有朋友圈截图流出,部分被人抢购的茅台已经上了二手交易平台。这也说明,很多人去Costco囤货,其实自己消费不了,只是转手套利。

Costco模式大家

1
查看完整版本: 被雷军们膜拜的Costco,真的没有破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