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枝,别名柳桂,是樟科植物肉桂的干燥嫩枝。表面红棕色至棕色,有纵棱线、细皱纹及小疙瘩状的叶痕、枝痕、芽痕,皮孔点状。质硬而脆,易折断。切片厚2~4mm,断面皮部红棕色,木部*白色至浅*棕色,髓部略呈方形。有特异香气,味甜、微辛,皮部的味道较浓。桂树主产于广西、广东及云南等地。其药性为发汗解肌,温通经脉,助阳化气,平冲降气,主要用于风寒表证,寒湿痹痛,四肢厥冷,经闭痛经,百瘕结块,胸痹,心悸,痰饮,小便不利等症。
关于桂枝,中西方均有很多美丽的传说。西方神话里太阳神阿波罗在以此射杀妖怪回去的路上看见丘比特在玩弓箭,作为战神的他训斥小丘比特说道:小孩子不可以玩弓箭。丘比特听了后也不高兴了,就拿出两支箭射向他。不料一支射中了阿波罗,另一支却射中了凑巧经过的月神达芙妮。射中阿波罗的这支箭会使人深深陷入爱河。而射中达芙妮的那支箭世人永远不会对异性动心。阿波罗一看到达芙妮就深深爱上了她,他对她的爱就像疾病一样无法控制。而达芙妮因为被另外一支箭射中的缘故根本不理会阿波罗的追求。可阿波罗并没有放弃。一天,阿波罗在树林里见到了达芙妮就走过去想向她表白,可是因为丘比特的箭的作用,她不停的逃开他,就在他快要追到的时候。一条大河堵住了他们的去路。因为达芙妮是河神的女儿,而且河神特别宠爱她,就把达芙妮变成了一棵月桂树。阿波罗看到了变成月桂树的达芙妮懊悔万分,他轻拥着月桂树向她道歉,并且言明虽然她无法成为自己的妻子,但他对她的爱慕永远不变,他要用她的木材做他的竖琴,用她的花朵装饰他的弓箭,让她永远青春永驻,不必担心衰老。后来还经常取下月桂枝编织成桂冠,赐给一切有成就的人,这就是“桂冠”的由来。
以桂枝为主药的桂枝汤历来被称为群方之冠,食疗之首,《伤寒论》第一方。《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条辨》均把桂枝汤列为第一首方剂。南宋名医许叔微曾说:“仲景一百一十三方,桂枝独冠其首。”清伤寒学家柯琴,称桂枝汤“为仲景群方之冠,乃滋阴和阳,调和营卫,解肌发汗之总方也。”这都说明了桂枝汤的重要地位。以桂枝汤为主方,还可以变化出更多的方剂,着实是群方之祖。
传说桂枝汤是商朝伊尹所制,后由张仲景收入《伤寒论》。伊尹是商朝辅国宰相,助成汤灭夏,建立商朝,辅佐成汤奠定了商朝年的基业,并身为帝王之师,历商数世。相传,伊尹善于烹调,又出生于草药丰富的伊水流域,精通医学。在为百姓治病的过程中,他总结出一个经验:将草药煮熟服下,比生食效果要好。于是,他总结本草治病的经验,再结合烹调技术,创制了许多汤方。桂枝汤就是用辛香调味料创制的。其中的桂、姜、枣至今仍是我们厨房里的常用调料。因此,有学者称桂枝汤为食疗之首。
桂枝汤首见于《伤寒论》,主治外感风寒表虚证,即有头痛,发热,自汗出,怕风,鼻流清涕,干呕口不渴等表现。桂枝汤能解肌发表,调和营卫,现在常用来治疗感冒、流行性感冒,也可治病后、产后的低热等。《伤寒论》还记“温服令一时许,遍身絷絷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服药后微微发汗,即可停药,可令脾胃之气和,营卫之气调。汗出不能过度,微汗可以除病,大汗则会伤身体,不利治愈疾病。同时要禁食生冷、辛辣、油腻等物,不能喝酒。
宋太宗执*期间,一日见一老臣胸挂一香袋而不解,问曰:“何故?”老臣拜曰:“贱臣年近花甲,体弱不支,以此助之。”原来此老臣体弱困顿,请御医药师配以香囊,内有肉桂沉香、檀香药材,芳香提神。香者,气之正,气正盛则除邪辟秽也,可养生防病。所以大家也可以试一下自己做一个类似的香囊,不仅可以养生还可以防蚊虫。
桂枝虽有多种功用和益处,但医关人命,取用不可不慎。医史上闻名的金慎之案就是典型。乾隆年间,浙江永嘉县城有一个富户叫倪富昌,因小妾生病,请名医金慎之医治。金慎之搭脉断定是伤寒,用用张仲景《伤寒论》中的桂枝汤。虽用五分桂枝,倪富昌按方给小妾服药,服下后病情加重而亡。倪富昌状告金慎之。金慎之开始思考,方子没错,而且对病症,什么原因导致的人死亡呢?便让县官传“三益堂”老板查对,说方药无误。后县官会聚名医研究,都言方与病无错。后查药渣方知,原来“三益堂”新来的学徒将三分误认为是三钱,配药过重所致!县官断“三益堂”承担倪富昌的丧事全部费用,并在墓旁建一亭叫“桂枝亭”,金慎之自写联解嘲曰:“时来砒霜救人,运去桂枝丧”。所以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不可乱用药,多一克少一钱都会出事。除药物剂量有要求外,对服药的人也有讲究。桂枝汤有“三禁”:一为表实无汗者禁;二为嗜酒之人,内多湿热者禁;三为阳热内盛服桂枝汤吐者禁。所以,古人有“桂枝下咽,阳盛则毙”的警示。